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586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docx

启未教育五升六奥数讲义

第1讲小数的巧算与速算

【例1】.简算:

(1)

思路导航:

题中,9.9接近10,且6.8和0.68都是有6、8这两个数字。

解法一:

解法二:

=99×0.68+1×0.68=9.9×6.8+0.1×6.8

=(99+1)×0.68=(9.9+0.1)×6.8

=100×0.68=10×6.8

=68=68

想想还有别的解法吗?

同步导练一:

(1)272.4×6.2+2724×0.38

(2)1.25×6.3+37×0.125

 

(3)7.24×0.1+0.5×72.4+0.049×724

 

(4)6.49×0.22+258×0.0649+5.3×6.49+64.9×0.19

 

【例2】:

(2+0.48+0.82)×(0.48+0.82+0.56)-(2+0.48+0.82+0.56)×(0.48+0.82)

思路导航:

整个式子是乘积之差的形式,它们构成很有规律,如果把2+0.48+0.82用A表示,把0.48+0.82用B表示,则原式化为A×(B+0.56)-(A+0.56)×B,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

解:

设A=2+0.48+0.82B=0.48+0.82,

原式=A×(B+0.56)-(A+0.56)×B

=A×B+A×0.56-(A×B+0.56×B)

=A×B+A×0.56-A×B-0.56×B

=0.56×(A-B)

=0.56×2

=1.12

同步导练二:

(1)(3.7+4.8+5.9)×(4.8+5.9+7)-(3.7+4.8+5.9+7)×(4.8+5.9)

 

(2)(4.6+4.8+7.1)×(4.8+7.1+6)-(4.6+4.8+7.1+6)×(4.8+7.1)

 

【例三】:

计算76.8÷56×14

思路导航:

这道题是乘除同级运算,解答时,利用添括号法则,在“÷”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号,“×”变“÷”,“÷”变“×”。

不过,同学们请注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乘、除同级运算。

解:

76.8÷56×14

=76.8÷(56÷14)

=76.8÷4

=19.2

同步导练三:

(1)144÷15.6×13

(2)

 

(3)

 

【例四】:

0.999×0.7+0.111×3.7

思路导航:

本类题可以将原式进行合理的等值变形后,再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0.111×9×0.7+0.111×3.7

=0.111×6.3+0.111×3.7

=0.111×(6.3+3.7)

=0.111×10

=1.11

同步导练四:

(1)0.999×0.6+0.111×3.6

(2)0.222×0.778+0.444×0.111

 

(3)0.888×0.9+0.222×6.4(4)0.111×5.5+0.555×0.9

 

5.下面有两个小数:

a=0.00…0125b=0.00…08

1996个02000个0

试求a+b,a-b,a

b,a

b.

 

第2讲用等量代换求面积

  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代替;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差不变。

前者是等量公理,后者是减法的差不变性质。

这两个性质在解几何题时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将求一个图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另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差转化为另两个图形的面积差,从而使隐蔽的关系明朗化,找到解题思路。

  例1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单位:

厘米)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

阴影部分是一个高为3厘米的直角梯形,然而它的上底与下底都不知道,因而不能直接求出它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完全相同,都减去三角形DOC后,根据差不变性质,差应相等,即阴影部分与直角梯形OEFC面积相等,所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就转化为求直角梯形OEFC的面积。

直角梯形OEFC的上底为10-3=7(厘米),面积为(7+10)×2÷2=17(厘米2)。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7厘米2。

  

例2在右图中,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长10厘米,直角三角形ECB的直角边EC长8厘米。

已知阴影部分的总面积比三角形EFG的面积大10厘米2,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与解:

因为阴影部分比三角形EFG的面积大10厘米2,都加上梯形FGCB后,根据差不变性质,所得的两个新图形的面积差不变,即平行四边行ABCD比直角三角形ECB的面积大10厘米2,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

  10×8÷2+10=50(厘米2)。

  例3在右图中,AB=8厘米,CD=4厘米,BC=6厘米,三角形AFB比三角形EFD的面积大18厘米2。

求ED的长。

  分析与解:

求ED的长,需求出EC的长;求EC的长,需求出直角三角形ECB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AFB比三角形EFD的面积大18厘米2,这两个三角形都加上四边形FDCB后,其差不变,所以梯形ABCD比三角形ECB的面积大18厘米2。

也就是说,只要求出梯形ABCD的面积,就能依次求出三角形ECB的面积和EC的长,从而求出ED的长。

 

 

  例4下页上图中,ABCD是7×4的长方形,DEFG是10×2的长方形,求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的面积之差。

  分析:

直接求出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的面积之差,不太容易做到。

如果利用差不变性质,将所求面积之差转化为另外两个图形的面积之差,而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之差容易求出,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解法一:

连结B,E(见左下图)。

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都加上三角形BEO,则原来的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BEC与三角形BEF的面积之差。

所求为4×(10-7)÷2-2×(10-7)÷2=3。

  解法二:

连结C,F(见右上图)。

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都加上三角形CFO,则原来的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BCF与三角形ECF的面积之差。

所求为4×(10-7)÷2-2×(10-7)÷2=3。

  解法三:

延长BC交GF于H(见下页左上图)。

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都加上梯形COFH,则原来的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BHF与矩形CEFH的面积之差。

所求为(4+2)×(10-7)÷2-2×(10-7)=3。

  解法四:

延长AB,FE交于H(见右上图)。

三角形BCO与三角形EFO都加上梯形BHEO,则原来的问题转化为求矩形BHEC与直角三角形BHF的面积之差。

所求为4×(10-7)-(10-7)×(4+2)÷2=3。

  例5左下图是由大、小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分析与解:

这道题似乎缺少大正方形的边长这个条件,实际上本题的结果与大正方形的边长没关系。

连结AD(见右上图),可以看出,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D的底都等于小正方形的边长,高都等于大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面积相等。

因为三角形AFD是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D的公共部分,所以去掉这个公共部分,根据差不变性质,剩下的两个部分,即三角形ABF与三角形FCD面积仍然相等。

根据等量代换,求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求三角形BCD的面积,等于4×4÷2=8(厘米2)。

练习:

  

 1.左下图(单位:

厘米)是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下页左上图中,矩形ABCD的边AB为4厘米,BC为6厘米,三角形ABF比三角形EDF的面积大9厘米2,求ED的长。

  6.右上图中,CA=AB=4厘米,三角形ABE比三角形CDE的面积大2厘米2,求CD的长。

 

  

影部分的面积和。

 

第3讲逻辑问题

  从广义上说,任何一道数学题,任何一个思维过程,都需要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

我们这里所说的逻辑问题,是指那些主要不是通过计算,而是通过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

逻辑推理必须遵守四条基本规律:

(1)同一律。

在同一推理过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每个判断都应从始至终保持一致,不能改变。

(2)矛盾律。

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

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小于5”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甚至两个都是错的。

(3)排中律。

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必有一个是对的,它们不能同时都错。

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不大于8”是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

(4)理由充足律。

在一个推理过程中,要确认某一判断是对的或不对的,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思考、分析问题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上面的规则,只是没有加以总结。

例如假设法,根据假设推出与已知条件矛盾,从而否定假设,就是利用了矛盾律。

在列表法中,对同一事件“√”与“×”只有一个成立,就是利用了排中律。

  例1张聪、王仁、陈来三位老师担任五

(2)班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六门课的教学,每人教两门。

现知道:

  

(1)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是邻居;

  

(2)王仁年纪最小;

  (3)张聪喜欢和体育老师、数学老师来往;

  (4)体育老师比语文老师年龄大;

  (5)王仁、语文老师、音乐老师三人经常一起做操。

  请判断各人分别教的是哪两门课程。

  分析与解:

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较复杂,我们用列表法求解。

先设计出下图的表格,表内用“√”表示肯定,用“×”表示否定。

因为题目说“每人教两门”,所以每一横行都应有2个“√”;因为每门课只有一人教,所以每一竖列都只有1个“√”,其余均为“×”。

由(3)知,张聪不是体育、数学老师;由(5)知,王仁不是语文、音乐老师;

(2)(4)知,王仁不是体育老师,推知陈来是体育老师。

至此,得到右上表

由(3)知,体育老师与数学老师不是一个人,即陈来不是数学老师,推知王仁是数学老师;由

(1)知,数学老师王仁不是英语老师,推知王仁是美术老师。

至此,得到左下表。

  由(4)知,体育老师陈来与语文老师不是一个人,即陈来不是语文老师,推知张聪是语文老师;由(5)知,语文老师张聪不是音乐老师,推知陈来是音乐老师;最后得到张聪是英语老师,见右上表。

  所以,张聪教语文、英语,王仁教数学、美术,陈来教音乐、体育。

  以上推理过程中,除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外,还将前面已经推出的正确结果作为后面推理的已知条件,充分加以利用。

另外,还充分利用了表格中每行只有两个“√”,每列只有一个“√”,其余都是“×”这个隐含条件。

  例1的推理方法是不断排斥不可能的情况,选取符合条件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做排他法。

  例2小明、小芳、小花各爱好游泳、羽毛球、乒乓球中的一项,并分别在一小、二小、三小中的一所小学上学。

现知道:

  

(1)小明不在一小;

  

(2)小芳不在二小;

  (3)爱好乒乓球的不在三小;

  (4)爱好游泳的在一小;

  (5)爱好游泳的不是小芳。

  问:

三人上各爱好什么运动?

各上哪所小学?

  分析与解:

这道题比例1复杂,因为要判断人、学校和爱好三个内容。

与四年级第26讲例4类似,先将题目条件中给出的关系用下面的表1、表2、表3表示:

  因为各表中,每行每列只能有一个“√”,所以表3可补全为表4。

由表4、表2知道,爱好游泳的在一小,小芳不爱游泳,所以小芳不在一小。

于是可将表1补全为表5。

对照表5和表4,得到:

小明在二小上学,爱好打乒乓球;小芳在三小上学,爱好打羽毛球;小花在一小上学,爱好游泳。

  例1、例2用列表法求解。

下面,我们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解例3、例4。

  例3小说《镜花缘》中有一段林之祥与多久公飘洋过海的故事。

有一天他们来到了“两面国”,却忘记了这一天是星期几。

迎面见了“两面国”里的牛头和马面。

他们知道,牛头在星期一、二、三说假话,在星期四、五、六、日说真话;马面在星期四、五、六说假话,在星期一、二、三、日说真话。

牛头说:

“昨天是我说假话的日子。

”马面说:

“真巧,昨天也是我说假话的日子。

  请判断这一天是星期几。

  分析与解:

因为牛头、马面只有星期日都说真话,其它时间总是一个说真话,另一个说假话,所以这一天不是星期日,否则星期六都说假话,与题意不符。

  由题意知,这一天说真话的,前一天必说假话;这一天说假话的,前一天必说真话。

推知这一天同时是牛头、马面说假话与说真话转换的日子。

因为星期二、三、五、六都不是说假话与说真话转换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不是星期二、三、五、六;星期一是牛头由说真话变为说假话的日子,但不是马面由说假话变为说真话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也不是星期一;星期四是牛头由说假话变为说真话的日子,也是马面由说真话变为说假话的日子,所以这天是星期四。

  例4A,B,C,D四个同学中有两个同学在假日为街道做好事,班主任把这四人找来了解情况,四人分别回答如下。

  A:

“C,D两人中有人做了好事。

  B:

“C做了好事,我没做。

  C:

“A,D中只有一人做了好事。

  D:

“B说的是事实。

  最后通过仔细分析调查,发现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事实,另两人说的与事实有出入。

到底是谁做了好事?

  分析与解:

我们用假设法来解决。

题目说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事实,另两人说的与事实有出入。

注意,此处的“与事实有出入”表示不完全与事实相符,比如,当B,C都做了好事,或B,C都没做好事,或B做了好事而C没做好事时,B说的话都与事实有出入。

  因为B与D说的是一样的,所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B与D正确,A与C错;要么B与D错,A与C正确。

(1)假设B与D说的话正确。

这时C做了好事,A说C,D两人中有人做了好事,A说的话也正确,这与题目条件只有“两人说的是事实”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对。

  

(2)假设A与C说的话正确。

那么做好事的是A与C,或B与D,或C与D。

若做好事的是A与C,或C与D,则B说的话也正确,与题意不符;若做好事的是B与D,则B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做好事的是B与D。

 

练习

  1.A,B,C,D,E五个好朋友曾在一张圆桌上讨论过一个复杂的问题。

今天他们又聚在了一起,回忆当时的情景。

  A说:

“我坐在B的旁边。

  B说:

“坐在我左边的不是C就是D。

  C说:

“我挨着D。

  D说:

“C坐在B的右边。

  实际上他们都记错了。

你能说出当时他们是怎样坐的吗?

没有发言的E的左边是谁?

 

 2.从A,B,C,D,E,F六种产品中挑选出部分产品去参加博览会。

根据挑选规则,参展产品满足下列要求:

  

(1)A,B两种产品中至少选一种;

  

(2)A,D两种产品不能同时入选;

  (3)A,E,F三种产品中要选两种;

  (4)B,C两种产品都入选或都不能入选;

  (5)C,D两种产品中选一种;

  (6)若D种产品不入选,则E种也不能入选。

  问:

哪几种产品被选中参展?

 

 3.三户人家每家有一个孩子,分别是小平(女)、小红(女)和小虎(男),孩子的爸爸是老王、老张和老陈,妈妈是刘英、李玲和方丽。

  

(1)老王和李玲的孩子都参加了少年女子体操队;

  

(2)老张的女儿不是小红;

  (3)老陈和方丽不是一家人。

  请你将三户人家区分开。

 

 4.甲、乙、丙三人,他们的籍贯分别是辽宁、广西、山东,他们的职业分别是教师、工人、演员。

已知:

  

(1)甲不是辽宁人,乙不是广西人;

  

(2)辽宁人不是演员,广西人是教师;

  (3)乙不是工人。

  求这三人各自的籍贯和职业。

 

 5.甲说:

“乙和丙都说谎。

”乙说:

“甲和丙都说谎。

”丙说:

“甲和乙都说谎。

”根据三人所说,你判断一下,下面的结论哪一个正确:

  

(1)三人都说谎;

  

(2)三人都不说谎;

  (3)三人中只有一人说谎;

  (4)三人中只有一人不说谎。

 

 6.五号楼住着四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最大的10岁,最小的4岁,最大的女孩比最小的男孩大4岁,最大的男孩比最小的女孩也大4岁,求最大的男孩的岁数。

 

 

第4讲:

分解质因数

专题分析:

一个自然数的因数中,为质数的因数叫做质因数。

可以通过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启发我们的思维。

【例1】把18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大于1,小于18。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分法?

 

练习:

1、有60个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去慰问解放军叔叔,每组不少于6人,不多余15人,有哪几种分法?

 

2、195个同学排成长方形队伍做早操,行数和列数都大于1,一共有几种分发?

 

3、甲数比乙数大9,两个数的积是792,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例2】、写出若干个连续的自然数,使它的积是15120。

 

练习:

1、有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是一个连续的自然数,且体积是39270立方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有4个孩子,恰好一个比一个大1岁,4人的年龄积是3024。

问这4个孩子各是多少岁?

 

3、四个连续的奇数的积是19305。

这四个数各是多少?

 

【例3】、将下列八个数平均分成两组,使这两组数的乘积相等。

2、5、14、24、27、55、56、99

 

练习:

把40、44、45、63、65、78、99、105这八个数平均分成两组,使两组四个数的乘积相等。

 

【例4】、王老师带领同学去植树,如果王老师和学生每人植树一样多,那么他们一共植了539棵。

这个班有多少个学生?

每人植树多少棵?

 

练习:

1、植树节,老师带领同学去植树,已知老师和学生每人植树的棵数相等,一共植了111棵。

求有多少个同学?

 

2、小青去看电影,他买的票的排数与座位号数的积是391,而且排数比座位号数大6,小青买的电影票是几排几号?

 

3、把一篮苹果分给4人,使4人的苹果数一个比一个多2,且他们的苹果个数的乘积是1920。

这篮苹果有多少个?

 

第5讲:

最小公倍数

专题分析: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记住以下公式: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这两个数的积。

【例1】、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90。

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练习:

1、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9,最小公倍数是90。

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2、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60。

求这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3、两个数的和是52,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144。

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例2】:

甲乙丙三人是朋友,他们每隔不同天数到图书馆去一次,甲3天去1次,乙4天去1次,丙5天去1次。

有一天三人恰好在图书馆相会。

问至少再过多少天他们又在图书馆相会?

 

针对练习:

1、1路、2路和5路车都从东站发车,1路车每隔10分钟发一辆,2路车每隔15分钟发一辆,而5路车每隔20分钟发一辆。

当这三路车同时发车后,至少要过多少分钟又有这三条线路的车同时发车?

 

2、甲乙丙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同一方向在圆形跑道上跑步,甲跑一圈用120秒,乙跑一圈用80秒,丙跑一圈用100秒。

问:

再过多少时间三人第二次同时从起点出发?

 

3、五年级一班的同学每周一都要去看军属张爷爷。

二班的同学每隔6天去看一次,三班的同学每两周去看一次。

如果“六、一”儿童节三个班的同学同一天去看张爷爷,那么,再过多少天他们三个班的同学再次同一天去看张爷爷

第6讲:

裂项法

(一)

专题简析

同学们知道,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计算。

例如

,这里分母3、4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公分母正好是它们的乘积,把这个例题推广到一般情况,就有一个很有用的等式:

下面利用这个等式,巧妙地计算一些分数求和的问题。

【例1】.计算:

 

像这样在计算分数的加、减时,先将其中的一些分数做适当的拆分,使得其中一部分分数可以相互抵消,从而使计算简化的方法,我们称为裂项法。

【课堂随练】求

的和。

 

【例2】.计算:

 

【例3】.请在()、<>里填上适当的自然数,使得算式

 

【例4】.

 

【课堂随练】计算

 

【例5】.计算:

裂项法

(一)练习

1.2666600

=_________;

 

2.计算:

 

3.

=_________;

 

4.求和:

 

5.求和:

 

裂项法

(一) 作业

1.计算:

 

2.

=_________;

 

3.求出一对自然数x与y,使得等式

成立。

 

4.

=_________;

 

第7讲:

裂项法

(二)

【例1】求

的和

 

【例2】计算:

 

【例3】计算:

 

【例4】

=_________;

 

【例5】计算

5049/5050

 

裂项法

(二)练习

1.

 

2.

=_________

 

3.

=_________;

5049/5050

4.计算:

 

裂项法

(二)作业

1.43890

=_________;209/840

 

2.

=_________;

 

3.42×

=

 

4.计算:

 

5.计算:

 

第8讲消去法解题

(一)

知识要点

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中,有的是由两个或多个量的某种关系构成的,解题时我们可以先把每组的数量用等式表示,然后进行比较,将其中的一个量先消去,从而把一道数量关系复杂的应用题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应用题来解答。

我们把这一类的思考方法叫做消去法。

消去法的实质就是根据等式的两边加上、减去、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依然成立的道理来求未知量。

例1

某宾馆第一次买了5个热水瓶和20个茶杯,一共用去165元;第二次又买了同样的5个热水瓶和16个茶杯,一共用去149元。

算一算,热水瓶和茶杯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例2

3箱苹果和5箱梨一共是86千克;6箱苹果和4箱梨一共是112千克。

一箱苹果和一箱梨各重多少千克?

 

例3

体育组买9个足球和3个皮球一共要花780元,已知5个足球比3个皮球的价钱要贵340元。

一个足球多少钱?

一个皮球多少钱?

 

例4

妈妈去水果店买水果,如果买5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要付35元。

如果买3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则要付22元。

每千克苹果和梨的价钱各是多少?

 

课后练习:

1、小明买了4只铅笔和3块橡皮,一共付了7.2元;红红买了同样的3块橡皮和2只铅笔,一共付了4.8元。

一只铅笔和一块橡皮的价钱各是多少?

 

2、张大爷第一天乘车2小时,步行3小时,共行115千米,第二天乘车1小时,步行5小时,共行75千米。

请问:

张大爷乘车的速度和步行速度各是多少?

 

3、一袋黄豆和一袋绿豆共重50千克,买5袋黄豆和3袋绿豆共重210千克。

一袋黄豆比一袋绿豆重多少千克?

 

4、食堂若要买5袋大米和3袋面粉,一共要用476元。

已知买3袋面粉比买2袋大米要便宜14元。

一袋大米多少钱?

 

第9讲消去法解题

(二)

知识要点

怎样用消去法解题呢?

1、如果同类事物的数量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