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792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水墨画和现代水墨画的产生背景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

B.中国画受宗教影响深远,从盛唐

开始,一些文人士大夫开始为脱离宗教与帝王的约束而奋斗,追求自身自由的发展。

C.苏轼认为,绘画是画家用以寄托情感、抒发意气的艺术,它表现了画家的爱好,而其价值就在于“悦人”和“足以为乐”。

D.水墨面是用毛笔蘸

着水墨混合物在宣纸上绘画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画的艺术体系中,地位重要,历史悠久,成就斐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董其昌认为,绘画的阵营由文人士大夫、高人逸士等组成;

那些身居高位、心存隐逸,但出身于贵族的人不在其中。

B.董其昌认为绘画是纯粹的艺术表达,绘画的目的是自娱自乐或表达某种情感,它遵循“不是为他人(包括宫廷士大夫)服务”的原则。

C.传统水墨画家们大多通过高山、梅兰竹菊之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D.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内容是不同的,现代水墨画与传统水墨画相比较,在内容上更加扩大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家们探求各种材料的新特性,综合材料的运用范畴

因为现代审美意识的介入,变得更加宽广,新的艺术空间得到拓展。

B.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中的物象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不再是景色那么简单。

C.现代水墨的表现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形式各异的风格流派也不断产生,这就使现代水墨创新的表现手法和传统水墨的技法拉开了距离。

D.现代水墨画的题材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新材料和新技法也被运用到现代水墨艺术创作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严耕望: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①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

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

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

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

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

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

晚退,伏案用劝。

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

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

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

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②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

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

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

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

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

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

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

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

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③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

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

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

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

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

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

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

《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

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

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

类而精密过之。

④耕望

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

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

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

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⑤苏东坡说: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

陆象山说:

“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

一途朴实,一途议论。

”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严耕望做学问“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这说明严耕望在做学问研究时,自我要求很高,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

D.本文弘扬严

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5.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树下

铁凝

 

 

①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

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

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②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

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

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

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

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

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③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

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但不啰唆,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

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

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

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④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

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

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

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

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

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

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

他于是就谈文学。

⑤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

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

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

房子呢?

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

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

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

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

可耐;

他越是想说出房

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

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⑥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

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

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吗?

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

项珠珠没有再问。

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

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

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

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⑦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

他应该说出来,他必须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

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⑧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

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

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市长了。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

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

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8.作品的第五自然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9.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物形象?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

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

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

罢,仁宗优诏弗许。

沔上书言:

“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

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

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

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

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

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

沔日:

“乘危伐丧,非中国体。

”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

对日:

“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

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

”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日:

“南事诚如沔所料。

”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

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

“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

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

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

”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选自《宋史·

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B.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C.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D.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B.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

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C.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

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D.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

唐、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事务。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沔敢于直谏。

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

B.孙沔不趁人之危。

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

C.孙沔假公济私。

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

D.孙沔性情残暴。

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

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

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

②毂纹:

水中细小的波纹。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

.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

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5.清代王夫之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2)《蜀道难》中李白通过,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浮光跃金,。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在很多人印象中,眼镜是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

1972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枚水晶放大镜,经鉴定,属于

东汉后期,中国人已在享受眼镜之益了。

B.“雾霾”“反腐”“逆袭”等词成为近年来的热词。

“雾霾”“反腐”,老百姓几乎天天都在谈论,但“逆袭”对许多百姓还是比较陌生的。

C.“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说我们理当坚持的只能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何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不差。

D.网购包装纸箱浪费惊人,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回收体系,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可以大幅提高纸箱回收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

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C

一定

并且

因此

尽量

因为

进而

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人们常说“愁白了头”,一项研究显示,压力过大的确会令人早生华发。

研究人员在老鼠试验中发现,当老鼠的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而受损时,①。

黑色素干细胞能产生黑色素,它是皮肤和头发颜色的来源,能保护皮肤少受阳光侵害。

黑色素干细胞“转移”至皮肤是为帮助皮肤弥补紫外线照射造成的损伤。

研究人员同时也发现,②,“迁徙”的黑色素干细胞数量越多。

这就解释了为何压力大的人皮肤色素沉着会更多,也解释了③。

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头发中的黑色素干细胞消失后,不会有新的干细胞来代替。

21.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三条毛毛虫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一条河的岸边。

当它们爬上河堤,河对面开满鲜花。

第一条毛毛虫说“我们应立刻搭一座桥,抢在别人前尽情享受花蜜”;

第二条毛毛虫说:

“我们应造一条船,会更快到达。

”;

第三条毛毛虫说:

“我觉得,还是等我们长出翅膀再过河。

”前两条毛毛虫怕错过时机,就各自按自己的计划行动。

第三条毛毛虫则爬上大树,找一片宽阔的绿叶,在阳光下躺着美美地睡了两天。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长出翅膀,化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只一会工夫就飞到了对岸,享受丰盛的早餐。

它到处寻找自己的两个伙伴,可怎么也找不到。

后来才知道,第一个伙伴搭桥时累死了,第二个伙伴被河水冲进了大海。

对于本则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或感想?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

不能脱离材料蕴含的意义范围作文,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解析 “一些文人士大夫”错误,以偏概全;

原文是“从盛唐开始,文人士大夫无不为脱离宗教与帝王的约束而奋斗”,应该是所有的文人士大夫。

2.A

解析 错在两点。

①少了“主要”。

②“出身于贵族的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