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36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x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1、推力和拉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在表达交流中,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现象来分析得出来的实验结论---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教学过程:

一、使学生知道推和拉都是力。

1.推和拉物体会怎样?

我们有什么感受?

师演示:

推开门和拉开窗户。

学生感受:

推开门和拉开窗户。

推一名同学和拉一名同学。

问:

刚才老师做了哪些动作,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在推、和拉这位同学后,你们看到了这位同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

估计:

学生结合学生移动或走动的现象分析出:

是因为受到了力的缘故.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师则问:

因为他受到了什么才动起来?

2.推和拉都是力,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二、通过学生的实验证明活动,使学生知道:

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1.小组讨论交流:

推和拉物体时你会感受到什么?

2.听讨论结果的汇报:

估计1:

向里推门能把门推开。

估计2:

向左边位窗户,能把窗户拉开。

估计3:

我推讲桌,推不动,因为我力气小。

估计4:

我拉窗帘,可以把窗帘拉开。

估计5:

我擦地时,要推拉拖布,要用力。

估计6:

我提着书包,觉得书包在拉我的手。

3.你们是怎么做的?

发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

5.师总结:

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一些问题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也能够解决。

三、推拉纸蝙蝠

1、按课本中的图制作一只纸蝙蝠。

2、用手推和拉蝙蝠的翅膀。

3、推拉蝙蝠的翅膀时你感受到什么?

观察到什么现象?

4、师总结:

推拉蝙蝠的翅膀时要用力,同时的耳朵会动。

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四、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其结论是否正确:

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力有大小;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1.师:

投影中罗列问题:

力不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力没有大小、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2.要求:

学生结合投影的内容,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是否正确。

3.听学生的汇报:

要求:

学生要阐述理由。

4.探究要求:

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从而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5.学生小组探究:

6.听汇报:

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怎么做的?

得出了什么结论。

(教师顺势进行板书)

7.师小结:

静止和运动是物体存在的状态。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我们也可以说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应用与拓展

1、思考回答:

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的拉力?

2、学生回答:

推车、拉车、开门、关门、开窗、关窗、拉窗帘、拉行李箱、升旗、拔河

3、师总结: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推力和拉力。

板书设计:

推力和拉力

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2、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通过实探究生活中有关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科学现象。

3、寻找物体的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通过实探究生活中有关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科学现象。

教学准备:

橡皮筋、气球、橡皮、塑料尺、铁丝等、课件

预习要求:

观察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玩变脸游戏,激趣导入

1、(教师玩一个变脸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

)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老师用手在脸上这样一捏,老师的脸还跟原来一样吗?

(不一样了)大家也像老师一样做一做变脸游戏,看谁做的最滑稽有趣。

2、学生做变脸游戏,教师指5到6名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不重复)

3、引导学生思考:

同学们,我们的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是什么让我们的脸发生了变化?

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是的,我们的脸发生变化是因为力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改变物体的形状。

5、板书课题:

2、改变物体的形状

6、学生齐读课题。

7、出示几块橡皮泥。

提出问题:

拉一拉,捏一捏,橡皮泥会怎样?

二、探究物体形状的改变

(一)捏橡皮泥

1、用多种方法试一试,橡皮泥会怎样?

2、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回答:

拉一拉,捏一捏,搓一搓,压一压橡皮泥会怎样?

A:

拉一拉,橡皮泥会变成长条形。

B、搓一搓,可以搓成圆形或圆柱形。

C、用手压一压,可以压成片形。

D、可以用手捏成任意任意形状。

E、橡皮泥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形状变了。

(二)改变其它物体的形状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比如橡皮擦、铁丝、橡皮筋、塑料尺、海绵、气球等等。

大家带来了吗?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桌子上面,展示一下。

2、同学们带的东西真多呀!

大家看这些东西放在桌子上面是这个形状,那么大家能不能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改变呢?

下面请大家动手来试一试。

3、学生自由动手操作,用各种方法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变化,

 

3、可伸缩的橡皮筋

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物体有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力后形状还能恢复。

2、知道橡皮筋、弹簧等变形之后力图恢复到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就是弹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橡皮筋、弹簧、海绵等,认识有些物体有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力后形状还能恢复。

2、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它们形状变化及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初步认识此为弹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乐于探索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2、愿意与同学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什么是弹力

教学准备:

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勾码、统计表、统计图、气球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见过弹簧和橡皮筋,那你见到的弹簧和橡皮筋都用在一些什么地方?

橡皮筋和弹簧有什么特点?

在这些物品里面这些弹簧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

圆珠笔、自行车、床垫、蹦床、弹弓、松紧带等等用到了弹簧和橡皮筋。

老师:

非常聪明的同学们,一下子就举出这么多例子来,那这些弹簧的作用呢?

学生:

坐下去的时候不会太硬、在泥泞的路上不会太颠簸等等。

老师:

这些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可伸缩性,增大缓冲呢。

二、玩橡皮筋和弹簧

1、先拉长橡皮筋,然后松手,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变化。

和桌上放着的没有动的橡皮筋比一比。

(用力拉橡皮时,橡皮筋伸长了;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2、你拉长橡皮筋时手有什么感觉?

(手要用力)

3、停止用力会怎样呢?

(橡皮筋缩回到原来的样子)

4、注意:

拉伸橡皮筋时要注意安全。

三、不同物体的形状变化。

 

4、春天来了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感受春天的到来,初步了解一些春天的主要特征。

2、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悦。

3、学习观察春天的变化,发现春天的特征。

4、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乐于参与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丰富,记录春天植物的变化及春游中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提前要求学生观察春天的现象(天气变化、动物的活动、植物的生长及人类生活的变化。

2、提前要求学生每天观察桃花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引入谈话:

朗诵朱自清的《春》的开头部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写的《春》的开头部分,大家认为他的怎么样?

2、出示春天景物课件。

师:

春天,万物复苏,是植物的好季节,让我们行动走来吧!

二、观察春天的特点

1、问题导入:

春天悄悄地来了,春天在哪里呢?

小动物、树、花草、天气、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由冬到春的季节变化对人类及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2、学生讨论交流上面的问题。

3、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总结板书。

(通过总结板书,一是方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二是便于学生发现自己还没有找到的春天的特点;三是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春天的特点)

(1)春天天气的变化:

冰雪融化、天气变暖、气温逐渐升高、北方由下雪变为下雨

5、做个绿色小使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讲讲、看看、玩玩、种种等活动,让学生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加深学生对常见树的认识,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植树的方法。

3、写一人份“争做绿色小使者倡议书”。

4、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与同伴互相合作、激发他们爱护树木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学会植树的方法。

2、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从而意识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制作好树木与人类关系、植树以及春天特征、珍惜动植物资源的多媒体课件。

2、植树的工具,在学生校园内开辟种植角,备好树苗。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讲树

(1)、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配以音乐解说,制造略显紧张的气氛。

让学生通过听讲解、观看“风沙的危害”,多媒体课件,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

(2)、引导学生重点讨论:

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呢?

在讨

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出树木能阻挡风沙,避免及或减少风沙造成的灾害。

(3)、观看春天季节特征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2、夸树(植树对人类的益处)

(1)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讨论:

植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植树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植树对人类的益处:

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

吸收工业化生产排放的有毒气体、滞留污染大气的烟尘粉尘、消除对人类有害的噪声污染等功用。

3、玩树牌

学生每人3~4张小纸牌,上面绘有各种已认识的常见树木。

学生

自由结伴,两人一组玩树牌。

玩法:

双方同时出一张树牌,先拍桌者先讲:

一要讲出这两种树的树名,二要讲出每种树的一二个主要特征。

三要讲出其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

都讲对了,两张数牌就归讲者所有;讲错了,就由对方讲。

如双方均未讲对,就把这两张牌搁一边,双方重新出牌。

最后以牌多者为胜。

二、植树

4.激发学生参与种树的兴趣带领学生去园内的种植角,让学生说说如何种植树

(1)种植工具(铁锹、水桶等)

(2)种植方法

A、整理植树场地:

选择好适合植树的场地,要注意场地赎罪的建筑物及场地土壤是否适合植树。

B、准备树苗。

要准备适合当地生长的树苗。

C、挖树坑:

树坑大小要根据树苗的根的大小来确定,要控得大一些,栽上树后树根周围要有一些活土。

D、放树苗、填土。

树苗要放正,一人扶着另一人填土。

大约填到树坑的三分之二的高度,然后把土踏实。

E、浇水。

F、如果树苗较大,为了防止栽的树被风刮倒或浇水后树苗倾斜,可在树苗周围绑上三根木杆固定。

5.学生种植,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每棵树枝的间距。

 

6、炎热的夏天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季的气候特征。

2、知道夏季对动植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比较春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了解夏天天气特点及与动植物、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

当地的气温、天气、河湖、池塘、植物生长情况、动物的出没、农业生产、人的衣着等,与春天相比有什么变化。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一)、谈话活动:

1、师: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夏天)小朋友们喜欢夏天吗?

(喜欢)

2、你看到大树、小草有什么变化?

3、学生们说说自己看到的事情。

(二)、播放课件,欣赏图片

1、夏天来了。

哪些小动物出现了?

2、河里有什么花?

3、看看我们的穿着,有什么变化吗?

夏天的衣服有什么特点?

请小朋友们带着老师的问题看一段录像。

4、师:

谁来说说,夏天的衣服怎么样?

生:

很漂亮,很薄,有裙子、短裤

5、师设疑请学生讨论并说出理由。

师:

我今天身上穿的长袖衣服是不是夏天衣服?

学生自由回答

师:

我这件衣服虽然是长袖的,但是它很薄,穿在身上也很凉爽的,也是夏天衣服。

6、教师小结:

夏季的衣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薄薄的、轻轻的,穿在身上很凉爽的,也很漂亮的。

7、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夏天到了、天气热了;蝉儿叫了了、荷花开了;小朋友们换上了薄衣裳)

8、思考问题:

天气炎热对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二、观察并描述夏季对动植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启发提问:

1、出示图片,看看图上的小朋友怎么了?

师:

夏天到了,小朋友很热,有什么办法让他凉快?

大家帮帮他?

2、与学生一同思考、讨论有什么办法使他凉快。

(二)、引导讲述:

1、夏天我们要穿哪些服装?

2、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天热了可以扇扇子,开电扇,还可以用什么办

 

7、寻找蚂蚁的家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认识土壤与动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3、在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中,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4、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认识土壤与动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

1、搜集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

2、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教学过程:

一、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1、谈话:

我们脚下的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是

生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究竟有那些小生物呢?

介绍同学们知道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小动物。

师生交流。

2、课件出示土壤剖面图,观察、交流土壤中生活着的小动物。

3、总结:

土壤中生活着蚯蚓、蚂蚁、田鼠等小动物。

二、找一找,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1、交流:

同学们知道校园的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吗?

师生交流。

2、要观察校园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应该怎样观察?

师生交流。

观察前制定观察计划,划定观察区域,知道到哪里观察、观察什么等。

3、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提示观察注意事项:

要注意安全,要爱护小动物等。

4、实地观察校园中生活的小动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5、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今天我们走出教室到室外现场调查一下,我们校园里的土壤生物种类。

 

8、给小草安个家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初步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记录。

3、愿意在观察土壤与植物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其中的乐趣。

4、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

教学难点:

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记录。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在土壤生长的植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图片,提问:

在这幅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植物?

它的家在哪儿?

有校园里给它安个家吧。

二、探究与发现

(一)给小草安个家

1、实地观察:

植物生长在哪里?

(1)明确任务:

活动开始前,教师提出问题:

观察什么?

样以观察?

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想不到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补充。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观察的是校园中的植物生长在哪里。

活动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注意:

不了解的植物不要随意碰触、品尝,以免伤害自已;同时要爱护植物,不要破坏植物的任何部位等。

(2)实地观察:

教师要眼随学生一起进行观察,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植物最多,记录得最详细。

2。

亲自种植

(1)种植准备:

活动前教师要选择好合适的场地。

(2)交流方法:

可以先让一些有经验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种植方法和经验、提问:

给小草安一个什么样的家?

怎样安家?

给小草安家时注意什么?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出示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探种植方法。

(3)亲自种植:

活动我给小草找的家

仍然采用四人小组形式,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记录。

教师要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教师要提醒学生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爱护自己种植的植物,保持卫生,在活动进行时,及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给小草找的“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

(4)展示成果:

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回

教室进行交流汇报,交流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汇报、全班交流的形式。

交流时,教师适时提出探究问题:

“怎样把小草种到

 

9、种豆子

教学目标:

1.对种子的变化感兴趣,萌发观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探索发现种子的变化以及种子变化需要的条件,学习用图画、表格的方式做观察记录表,发展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盆种类相同、长势差不多的植物。

一、情境与问题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

你们见过种子吗?

种子是在什么环境下发芽的?

2、你种过植物轻型?

你知道怎样才能使植物茁壮成长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种豆子。

二、探究与发现

(一)种豆子

1、观察种子的变化。

教师出示黄豆、绿豆、蚕豆、芸豆干湿种子,浸泡出芽的四种豆的种子。

(包括没出芽的豆)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

我这里有四种豆子,分别是黄豆、绿豆、蚕豆和芸豆,但是这四种豆子又不一样,你有没有发现哪里不一样?

(一些干的,一些湿的)已经发芽了的种子是干的还是湿的?

(湿的)

2、种豆子

(1)教师示范种豆的方法:

松土:

用小铲把土弄松,把土块弄碎。

浇水:

水量要适中。

浸种:

在种之前,把种子在水里泡一段时间。

播种:

先挖个坑,坑深浅要适当,每个坑里放两三粒种子,再盖上土。

出苗:

过几天后,就会出苗了。

(2)学生边观察边做模仿动作。

师:

现在请你们一组为单位种豆子。

(3)学生动手种植、浇水。

(4)教师交代管理要求。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管理种植豆

子、定时浇水。

师:

豆子种好了之后,你们这一组就负责管好自己这一组的豆子,要定时浇水,然后记录下豆子的生长情况。

将豆苗的生长过程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3、展示交流:

待学生的豆苗长出后,教师找合适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种植过程,分享种植方法和结果,倾听他人建议,改进种植方法,弥补自已的不足,使自己的植物能更好地生长。

(二)、探究植物生长的条件。

1。

提出问题:

出示两盆一样的植物,提问:

(1)同样的两盆植物一盆浇水,一盆不浇水,过几天后结果会怎样?

(2)同样的两盆植物一盆放到阳光下,一盆放到黑暗处,过几天后结果又会怎样?

2。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对水和阳光是否影响植物生长进行猜测。

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

我们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3。

你想怎样进行实验呢?

实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做实验用的两盆植物要一样;第一个实验除了一盆浇水、另一盆不浇水,其他条件要完全一样;第二个实验除了一盆放在阳光下、另一盆放在阴暗处,其他条件要完全一样。

4、利用多媒体祟教材中的财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整个实验的过程的视频。

5、通过实验说明了什么?

讨论、交流。

注意倾听,分享他人观察的结果,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6。

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与阳光。

三、应用与拓展

1。

种植活动:

多媒体展示种植草莓的方法和过程,小组交流的、探讨种植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再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种植的方法:

把松软的土壤分别放在四个花盆中;将草莓幼苗种入土壤、压实;给正在生长的幼苗进行施肥、填土;草莓开花;长出草莓。

2、课外实践:

种一盆自己喜欢的植物,记录它的生长过程,不会可以画下来

 

10、描述方向

科学知识:

能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科学探究:

1、能用确切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能在观察比较中推理出方向的关系。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和结论并与同学讨论和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顷描述方向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被观察物体所在方向。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会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师准备:

指南针、平面图、盒子、三角板、橡皮、铅笔、文具盒等。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描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

这节课我们

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描述方向)

2、多媒体出示教材图片,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都有什么人?

客人问的是什么问题?

3、怎样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二、探究与发现。

(一)描述方向

1、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图片。

提问:

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描述方向的?

2、弄清描述方向的方法:

(1))可借助指南针确定方向。

(2))借助太阳确定方向:

“早晨太阳在东方,我的左边是北,教学在我的北边。

”先确定自己的哪边是北,再确定物体在自己的什么方向。

(3))描述其他物体在校园中的某个物体的什么方向:

教学楼在旗杆的北边。

(4))从不中的角度描述方向:

面对教学楼时,“教学楼在我的前面”;“大家都向后转,又该怎样描述教学楼所在的方向呢?

”(教学楼在我的后面)

(二)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

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