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256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历史试解析版Word下载.docx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宗法制体系中,大夫的地位是高于士的,士与大夫位置的变化说明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故选A。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中国古代经济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代表生产关系的变化

B.曲辕犁是古代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C.货币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D.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解】本题考查了史料辨析。

根据题意可知,C项是对历史事实的表述,属于史实,B、D项是对曲辕犁和南方工商业市镇兴盛的影响的表述,属于史论,故排除。

A项由土地所有制得出生产关系变化的结论,属于史识,故选A。

3.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B.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C.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D.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

大一统局面在秦汉时已经出现过,故排除A项;

摧垮世代荫袭家族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藩镇割据,故排除B项;

题意与民族交融无关,故排除D项。

唐代墓志署名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的变化就是不再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为主,说明世家大族走向没落,反映了科举制的实施导致旧的门阀士族的衰落,故选C。

【点睛】科举制不再注重血缘门第在选官中的作用,选官更加公平公正,使大量中下层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到官僚队伍,从而导致了原有门阀士族的衰落。

4.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代皇帝管事,要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六部的六科给事中。

(给事中职责:

参加审核,单独发表意见,若反对,可原旨退回。

)张居正的做法

A.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

B.体现了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

C.说明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D.属于越权行为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了内阁。

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张居正的做法不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故排除A项;

题意无法体现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故排除B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不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故排除C项;

张居正要求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这种做法属于越权行为,不符合内阁的地位和性质,故选D。

【点睛】内阁是皇帝为了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5.1868年在上海租界内,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创办了“公家花园”,最初由于出现公园内攀折花木的事情,禁止华入人内,后经过斗争,到1928年废除了这一不合理的规定。

这反映出

A.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B.国民公共道德意识的提高

C.西方平等思想的宣传取得成效

D.近代社会民主程度的发达

【详解】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废除这一不合理规定的原因是人民的斗争,没有体现公共道德意识的问题和西方平等思想的宣传,故排除B、C项;

“近代社会民主程度的发达”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

根据“禁止华入人内,后经过斗争,到1928年废除了这一不合理的规定”可知当时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故选A。

【点睛】正确理解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废除禁止华人入内的不合理规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人民的斗争,与其他因素无关。

6.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积极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作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

后失败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教,告诫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梁启超思想的西化

C.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D.儒学主张违背时代的需要

【详解】本题考查了梁启超的思想。

梁启超生活的时期中国社会性质并无变化,故排除A项;

题意主要反映了梁启超由主张“保教”到反对“保教”,并没有体现其思想的西化,故排除B项;

题意没有体现儒学的主张,故排除D项;

梁启超主张“保教”是借助儒学思想进行维新变法,而他反对保教是他认为儒家思想“束缚国民思想”,故选C。

【点睛】康梁在维新变法期间提出“保教”的主张,并不是宣扬儒家思想,而是借着儒家思想的名号宣传变法理论,为其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即所谓的“托古改制”。

7.以下四幅图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符合历史发展进程时序的是

A.②③①④

B.④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②①

【详解】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华北解放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期间,时间不会早于1948年;

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

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所以孙中山检阅国民革命军的时间不会晚于1925年;

根据图④中的内容可看到落款时间为1936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应该是③④②①,故排除A、B、C项,故选D。

8.1978年10月,中美洽谈合作的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英语词汇“jointventure”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

……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

”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这反映了

A.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

B.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C.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

D.美方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扩张

【详解】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美建立外交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1月1日,故排除B项;

1978年10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开始,故排除C项;

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美方是在中国进行正常投资,不是资本扩张,故排除D项。

根据“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可知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在思想上还是有束缚,所以说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故选A。

9.《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共有四卷,第一卷规范人的行为;

第二、三卷是关于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占篇幅最大;

第四卷对契约和诉讼程序做了详细的规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规范人的行为说明法律的严苛

B.物法占篇幅最大体现了其核心是维护私有财产

C.详细规定“契约和诉讼程序”保证了法律结果的公正性

D.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了罗马法。

规范人的行为说明法律的严苛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

详细规定“契约和诉讼程序”并不一定就能够保证法律结果的公正,故排除C项;

题意中没有体现人们权力的内容,也就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排除D项。

根据“第二、三卷是关于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占篇幅最大”可知《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的核心是维护私有财产,故选B。

10.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亚当·

斯密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经济政策是商人们精心设计,然后灌输给对经济事务一窍不通的统治者和政客,并用“重商主义”一词来使其制度化,突出其荒诞性和不公正性。

由此判断亚当·

斯密认为

A.重商主义政策需要辩证认识

B.重商主义政策已不合适宜

C.重商主义政策对经济发展是无益的

D.重商主义政策只对商人有利

【详解】本题考查了重商主义。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亚当·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是荒诞和不公正的,并没有对重商主义政策进行辩证分析,故排除A项;

重商主义的影响和作用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项。

亚当·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是荒诞和不公正的,很明显他认为重商主义已经不合时宜了,故选B。

【点睛】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19世纪后成长为自由贸易,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

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

它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11.制宪会议的大多数代表关心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

既想建立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权力;

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

制定1787年宪法主要是为了

A.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B.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权

C.规范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

D.中央政府内部权力的制衡

【详解】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

根据题意中的“既要……又想……”等内容可知,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障人民权利和中央政府内部权力制衡都只是1787年宪法内容的一部分,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故排除A、B、D项。

根据“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是规范政府权力和有效的保障公民权利,故选C。

12.1958年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进入印度市场,20年后宣布退出,原因是印度政府要求跨国公司将其股份减少到50%以下。

结果导致印度22家瓶装厂停产、数千工人失业。

1993年,印度政府主动召回可口可乐,但可口可乐公司仍遇到种种危机,甚至被要求公布秘方以防止里面有超标的杀虫剂含量。

2006年,双方以和解告终。

由此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A.不同国家的公司监管、规则相同

B.跨国公司进入别国必然会遭到抵制

C.印度与可口可乐的目标一致

D.要掌握好开放和保护的适度性

【详解】本题考查了跨国公司。

“不同国家的公司监管、规则相同”的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故排除A项;

“跨国公司进入别国必然会遭到抵制”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故排除B项;

根据可口可乐公司在印度市场的进出可以看到可口可乐公司和印度的目标并不一致,故排除C项。

根据“印度政府要求跨国公司将其股份减少到50%以下。

1993年,印度政府主动召回可口可乐,但可口可乐公司仍遇到种种危机,甚至被要求公布秘方以防止里面有超标的杀虫剂含量”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好开放和保护的适度性,故选D。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

材料一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终止法律的效力;

不得擅自征税;

不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

不得剥夺议员的立法权等。

材料二美国学者罗威尔指出:

“……国王会同两院组成议会,同掌立法权,每项议案须经两院和国王认同方可生效。

在讨论重大决策时,国王的旨意常常起到拍板定音的作用。

”1701年,英国财政大臣戈多尔芬被女王罢免。

女王在命令他离职的信中写道:

“由于你对我的种种不敬,……使我难以将你继续留用。

材料三1694年议会通过《三年法案》,使议会成为一个限制王权的常设机构。

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

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继承;

议会可以设立新君;

非经议会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一切法律和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从而确立了司法的独立。

1707年《任职法案》规定:

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处领取薪俸,失去议员的资格。

之后王权衰落加快。

材料四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她统治时期树立的很多准则,如:

在党争中持中立态度、签署议会通过的法案及内阁的文件、任用议会中获多数的政党组阁等,成为以后各代国王遵循的准则。

温斯顿·

丘吉尔曾对她这样评价道:

“她树立了君主制的典范”。

——摘编自阎照样《英国虚君制的逐渐形成》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政治体制演变的特点。

结合英国的历史发展状况,探讨如何认识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

(1)材料一:

通过制定法律,限制王权提高议会地位。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初期,国王依旧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国王权力虽受到法律限制,但仍拥有部分权力,所以出现了材料二中的现象。

(2)特点:

渐进立法、温和妥协、注重实践、重传统惯例。

认识:

(学生认识角度可从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起保障作用、社会发展推动制度变革或两者互相促进。

结合考生的答题情况可酌情给分。

示例:

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起保障的作用。

君主立宪制虽然保留了君主制,但适应英国的国情,保障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建立广阔的殖民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并迅速进入工业革命时代,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现代民主制的开创,政治文明的创新,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主要反映了《权利法案》的相关内容,限制了国王的各项权力,提高了议会的地位。

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主要反映了光荣革命后期,国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出现材料二中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光荣革命后初期,国王的权力虽然受到限制,但仍然保留了国王的行政权。

(2)根据材料三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过程中颁布了很多的法律文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四可知,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形成的政治传统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合这两则材料可知,英国政治体制演变的特点是渐进式发展、温和妥协、注重传统惯例等。

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政治制度的完善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但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所以可以多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提出以下主张: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论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角度对所拟论点进行论证。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点,并能结合时代的信息对提取的论点进行说明,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事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主张也有所不同,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孟子主张民重君轻,但孔孟的思想没有适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形势,因此没有取得主流地位;

汉代董仲舒吸收多家思想,对儒家思想做了改造,提出“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代大一统和加强君主专制的现实需要,因此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

宋代儒学思想家将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构建了新理学体系,并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对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构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达,加之君主专制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但他们的思想犹如昙花一现,并没有撼动传统儒学思想的主流地位。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蒲安臣,美国著名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国驻华公使,担任过清政府首任外交使节,被称为“为清廷打工的美国外交官”。

1867年11月,蒲安臣即将离任回国,总理衙门为他举办饯行宴会,他表示“嗣后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国派伊为使相同。

”当时,清朝政府正在准备第一次派团出使外国,苦于缺乏合适的外交人才,并对礼节问题感到十分为难。

恭亲王奕䜣建议委任蒲安臣担任中国首任全权使节(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说明,由于中外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为难,用外国人为使臣,则概不为难”。

这个意见随即被采纳。

委派蒲安臣作为中国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使团出访。

出使期间,设计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面国旗,即黄龙旗,标志中国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同时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笼络各国”的外交使命,得到了美英等国政府不借修约之机提更多要求、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承诺。

其中与美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以主权国家身份而不是战败国身份签订的对等条约。

主要内容强调两国民众自由交往,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得到廉价的华工,解决了内战后和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中美两国自此开始推行相互“合作政策”。

——摘编自威廉士:

《蒲安臣与中国第一次造使出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安臣成为“中国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担任中国首任全权使节对中国近代外交带来的变化及积极意义。

(1)外交人才缺乏。

蒲安臣当过驻华公使,了解中西文化,传统外交体系受到冲击;

清政府对西方外交礼仪的不认同及了解西方的需要;

西方的侵略,文明的冲击;

清统治内部思想认知的差异。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变化:

首次组建近代外交使团,进行首次近代外交活动,首次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意义:

从传统的朝贡体系走向先进的条约体系的开端;

培养了外交人员,促进了中西的了解和交流;

以对等观念开展外交,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的主权利益;

推动外交礼仪的近代化。

(1)根据“苦于缺乏合适的外交人才,并对礼节问题感到十分为难”可知蒲安臣成为“中国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蒲安臣做过美国驻华公使,了解中国国情,而且当时清政府缺乏外交人才,对外国礼仪和相关事务缺乏了解。

出于“笼络各国”的需要所以任命蒲安臣成为“中国政府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

(2)根据“标志中国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同时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笼络各国”的外交使命,得到了美英等国政府不借修约之机提更多要求、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承诺”、“近代以来中国首次以主权国家身份而不是战败国身份签订的对等条约”可知这次出使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主要是首次组建代外交使团,进行首次近代外交活动,特别是首次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这次出使是中国从传统的朝贡体系走向近代外交的开端,清政府以主权国家出现在国际社会中,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并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