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334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先抑后扬老师作文Word格式.docx

穿着朴素。

负责的班主任:

1、每到周日,下午五点到班,检查作业,没有完成就打电话告状。

教育我们:

认真完成作业,是我们的天职。

2、每天早上朝读要求在学校规定的起床铃响之前进行朝读。

督促大声朗读。

3、去年天冷,有学生迟到。

王老师说:

人针对天气的热冷,不在于迟早,只在于穿衣的多少,要求学生锻炼有毅力,用多穿衣来战胜寒冷。

王老师把衣服一层层翻着数给学生看,里面穿了5件毛衣,外面还一件羽绒大衣。

4、中午督班,学习,扑着午休,保证了学生学习环境和休息,让学生下午

有精神学习。

不像其他老师让干部值日,自己不管。

致使午间学习和午休效果差。

5、晚饭后又督班。

6、上其他科也经常查班。

发现玩手机的,看小说的就扣留。

7、讲学生校外的安全知识,和校内的安全知识。

8、讲我们学生为什么学习。

如何学好知识技能,适应今后激烈竞争的社会。

9、帮学生钉窗户玻璃。

10、讨论、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11、发奖与以前的不同。

除优秀学生发奖,还有进步奖,还有守纪奖,还有体育之星奖。

奖金丰厚。

还设有光荣榜明星相片。

12、督促学生讲究环境卫生,并以身作则,经常在走廊、在教室捡包装纸,捡纸屑等放入垃圾桶内。

13、督促学生值日,记录好班级纪律情况。

王老师经常抽查,并登记。

总结。

对违纪严重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打电话通知家长。

对虚假的进行批评。

14、对学生发生矛盾,要自我检讨,换角色思考。

15、去年,运动会之前10天,严格训练体操。

训练、选拔100米、200米、400米跑、长跑、跳绳等。

运动会的两天里,王老师跑前跑后的指导,助威,摄影。

16、今年的学校艺术节,没想到50多岁的王老师指导唱《真心英雄》、《家和万事兴》。

语文教学:

1、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2、上课注重示范朗读,指导朗读;

喜欢提问,启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总是提前到班上课,经常拖堂。

在晚自习时提前一小时,恨不得一下把所有知识教给我们。

4、作业不准潦草塞责。

批评不改就撕本子,打板子。

5、注重作文教学。

每次作文指导都做成文稿。

每次作文重点训练一个写作要领,总是结合学生生活来指导。

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事,写自己生活的事。

6、每次作文精批细改。

一次作文要花20小时才改完。

一般作文备课、作文批改都是在休假时。

他十一、五一也未曾休息。

7、将学生比较好的作文修改后又打印出来,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

我们随时都能在网上查找。

8、鼓励学生作文投稿,参赛。

今年就有四个一等奖,七个二等奖?

9、经常对学生进行作业和作文个别指导。

教学研究:

1、王老师经常利用节假日写教育教学论文,有许多文章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有许多文章发表在市级省级刊物上。

1、长期地备课,批改作业,写作,致使王老师患有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胃病。

但从未请假,从未耽误工作。

2、去冬进春,感冒咳嗽,在班上讲课,有时脸咳嗽红了,仍然继续。

3、去年11月、12月,王老师患椎间盘突出,双腿站立就疼,但他仍坚持。

从未见过坐着讲课。

三、确立主旨:

对王老师工作负责地赞美;

对王老师教学能力地敬佩;

对王老师的督促和关心地感谢。

渴望王老师的关注和认可,渴望王老师地理解和同情。

感谢老师:

1、您对我做人的影响太深了,你让我知道了应该以诚待人;

您让我懂得了应该宽容他人;

您让我明白了自己学习的责任;

您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意义。

2、您管理太严,让我改变了坏习惯、您地督促,让我改变了缺点。

3、您把班级管理得秩序井然,让我们生活有了一个团结奋进、文明有序的班集体,使我们感到荣耀。

4、您的教法先进,教育得法,让我们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上有了进步,增强了信心。

5、您对我打架、违纪的批评,让我改正了缺点,得到了友谊。

6、您的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为我们学习付出所有的心血,让我们学习进步,班级团结,班级进步。

四、写法指导:

(一)欲扬先抑技法;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欲扬先抑是在作文开头时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从曲解、不理解、嘲讽的态度尽力加以贬低和否定的方法。

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而后着力肯定、赞扬,让人敬仰。

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法。

用这种方法,让读者产生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却又是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拟写方法主要有:

2.逆向起笔:

即欲正故反,逆锋起笔。

或简单介绍一下写作的主体,当然是不被认可的事,让读者大概了解人或物,给人第一印象不好。

这样在后文的写作中才能有波澜,吸引人。

如《背影》中,先写父亲说话不漂亮,和脚夫讲价,太小气,不聪明。

又如:

有的写老师地侮辱,激发了学生拼搏。

过后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有些写父母地冷漠,过后才明白父母是在培养自己的自强精神。

(二)欲扬先抑技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抑”“扬”有度

也就是要注意抑扬转化的“火候”。

抑未尽意,就开始“扬”,抑起不到反衬的作用,“扬”不饱满,也不得力。

下面一段话就“抑”得不充分:

小磊天性顽皮,时常惹祸,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同学对他也很不满。

但“扬”过分了,就很难“转”,更谈不上“扬”。

下面一段话就“抑”得过分:

他矮个子,两只眼睛溜溜转,一个坏主意就想出来了。

他经常想怎样捉弄别人。

他经常把瓜皮果壳塞到别人抽屉里。

有时将一口痰吐在地上,然后装着很小心的样子,故意把同学的凳子推倒,压在痰上,他再装出好心的样子,把凳子翻过来,很礼貌地说:

“请坐。

2、转变自然

开车急转弯容易发生车祸。

写文章“急转弯”,容易失去真实性。

人的情感、态度的转弯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刚才两人谩骂、拳脚相加,视同仇敌,一会儿就亲如手足。

《荔枝蜜》中,作者对蜜蜂的情感转变就处理得很自然。

3、多角度刻画

《丑石》一文,为了表现丑石“奇丑无比”,有时直接描写它丑的外形;

有时又写人们对它的嫌弃、厌恶,从侧面表现它的丑;

有时又将它与汉白玉、大青石对比,反衬它的丑,使丑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在运用“先抑后扬”时,可借鉴《丑石》一文。

4、适度抒情、议论

(结合《丑石》和《荔枝蜜》作具体说明。

适度的抒情、议论可以使作者的感情表现得更强烈,也可以使作品主题更深刻。

(二)点面结合的写法: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属于写作手法中的一种,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写作手法还包括抑扬结合、动静结合等)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课文举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作文举例:

1、且不说他早上提前上朝读,对迟到地罚站;

且不说他中午督班,让我们不能玩耍;

单说每周日晚提前督促作业,就让人难以接受。

(可用在作文前面的句子。

2、看到我的期中考试成绩由原来的班级34名提升到16名,我真是兴奋不已。

我的成绩的取得,完全是王老师对我严格教管的结果。

想到我多次迟到罚站时,他的苦口婆心地教育;

想到我作业潦草,他给我一笔一画地示范;

想到他椎间盘突出病厉害时,仍坚持给我们作文辅导;

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是王老师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才唤醒了我地觉醒,增强了我的自信。

五、作文训练题:

1、懂你

2、因为有你

3、与你同行

4、王老师,我想对你说

【篇二:

初中作文欲扬先抑与结尾】

20抑扬生变,曲径通幽

抑,是按下、收束;

扬,是振发、放开。

“抑扬生变法”指的是在同一表达过程中,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曲直变化”的文学塑造,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形象前后形成反差,从而尺水兴波,收到强烈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

一篇文章,如果一看了开头就知道了结局,一般不会引人入胜。

如果作文能够做到抑扬生变、曲径通幽,就能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诱人的文学魅力。

抑和扬可以互为目的和手段,且都具有反作用力。

以抑显扬,扬得更高;

以扬垫抑,抑得更深。

有抑有扬就有跌宕、曲折,使艺术作品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抑扬生变这种手法常受到名家的青睐。

如闻名世界的童话《丑小鸭》就是采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从而使一只天鹅的蜕变深深的打动全世界的人们;

又如鲁迅的《祝福》,更是综合利用抑扬,先后经过“三抑两扬”,情节由悲到喜,再到大悲;

抑扬交错,起伏跌宕,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从文章中“抑”和“扬”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说,抑扬法一般可以分为:

①欲扬先抑

为了肯定某人或某物,先用曲解的态度贬抑它和否定它。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先抑后扬。

抑的目的在于扬,暂时抑下是为了扬起得更高,以产生震撼力。

欲扬先抑按照“抑”“扬”所占分量的不同又分为三种。

1.轻抑重扬

就是用简短、概括、速写的方法用“抑”为后面的“扬”做铺垫,通过“抑”的点墨片彩来为“扬”的浓墨重彩蓄势,从而使作者的意图在层层点染中彰显出来。

这种手法侧重于“扬”的积极效果。

在《周处》中,文章开头只用了“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将周处年少之时的恶性一笔带过,而后详细叙述了周处斩蛟除虎的事迹,又细写了周处改过自新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抑扬手法,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文章的目的并不在于批评周处的少不更事,而是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历史上的英雄。

2.重抑轻扬

这种文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作者往往通篇都在“抑”,而在文章的结尾才似爆发一样“扬”了起来。

这种手法,作者往往通过延长“抑”的过程,从而不断蓄势,直到到最后时刻才使“扬”以一种爆发式的形态展现出来,往往能够给读者以震撼人心的体验。

这种方法侧重于“抑”的积极效果。

如李白的《行路难》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

诗中前五句都是用“抑”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

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最后一句突转急调用“扬”表现了他对人

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3.抑扬并重

就是抑扬的笔墨平分秋色,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

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

这种手法虽然在笔墨上抑扬并重,其目的仍是“扬”。

如《孙权劝学》中,开头孙权劝吕蒙要多学习,吕蒙以军务繁忙为借口推脱,是为“抑”;

后来吕蒙听取了孙权的建议,学有所成使得鲁肃都刮目相看,是为“扬”。

整篇文章抑扬并重,将学习没有早晚、身份之分,只要认真学,都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娓娓道来。

②欲抑先扬

俗话说:

“被抬得越高,摔下来就越痛!

”与“欲扬先抑”相反,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运用截然相反的一种写法——“欲抑先扬”。

这就是:

如果要批评、贬斥某人(物)的不良之处,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指责,而是用假托的方式,先先说其“好处”,在读者心存狐疑之时,作者再由所谓“好处”转而揭示其害处,由“赞美”转为指责。

欲抑先扬往往通过前后作者行文态度的反差,引起读者深思。

同时错落有致的波澜使文章增添一种犀利的嘲讽意味。

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来刻画反面人物,从而对虚伪、丑恶的人性加以贬斥。

如著名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小说前部分给了他慈父良师的身份,给了他正派人士引以为荣的“君子剑”称号,一代大侠的风采令人折服。

然而,谁会想到,这慈父会利用女儿的幸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良师会为了私心谋害自己的徒弟,这堂堂“君子剑”实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为了野心而掀起武林中的腥风血雨。

不用太多的语言描述,仅仅一个“君子”与“伪君子”的对比,足以将其人性的丑恶暴露无疑。

又如《伤仲永》中,文章开头仅用了几句话带过了仲永儿时的天才事迹,而后因为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让人为仲永扼腕叹息,同时表达了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见解。

③使用“抑扬法”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抑扬这一艺术手法时,一定要顾及所描述对象内在和外在的特征,注意抑扬的比重,使之做到抑扬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21文章的背影——结尾

一个文章的结尾,就好比一个人的背影一样往往能够成为影响阅读体验的关键。

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候,进行思考的时候,结尾是距离我们阅读印象最近的一个部分。

所以结尾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于整篇文章的印象。

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选择结尾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

常用的结尾方法以下几种:

①自然结尾法

就是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可以的设计看似寓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从而使文章的结尾自然而然,创造顺畅的阅读体验。

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

但是“自然”并不意味着马虎草率,随心所欲,而是顺着文章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如《麻雀》的结尾: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这样的结尾,就是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

清楚的告诉读者我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并不去做过多的其他赘述。

②首尾呼应法

首尾呼应法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

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冰心的《小桔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

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

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小桔灯》的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

”结尾呼应:

“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

十二年过去了?

”。

其实《小桔灯》的结尾不但与开头呼应,还与题目照应,而结尾之中冰心先生对小姑娘及其父母的美好祝愿更是与文中的内容照应。

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③以人物或景物描写结尾

就是以一段人物描写,或者景物描写来结束文章。

这种结尾常常可以通过人物形象或者景物起到一个烘托感情的艺术效果,使文章读后余音袅袅,不绝于心。

如鲁迅的《药》: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

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药》以乌鸦疾飞这样一个画面结尾,在悲凉的气氛之中又透漏着英勇不屈的精神,寄托了先生对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们的崇敬和惋惜。

④抒情议论法

文章还可以采用抒情议论的方法结尾,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

好的抒情议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与见解,同时激起波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鲁迅的《故乡》: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

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我们在使用抒情议论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

抒情所抒发的情感一定要是真情实感,不能做作;

议论所阐述的观点一定要是积极的,符合逻辑与常识的。

⑤推向高潮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小说题材的创作之中,通过前文误会、巧合或者是设置悬疑的手法,使文章的情节一直处于紧张的发展节奏中,这样不断的铺垫、蓄势使文章的高潮在结尾突然爆发出来,就像是一朵烟花,经过不断地升空,在最高点爆发开来,映地整个夜空辉煌灿烂。

如莎士比亚的长篇小说《哈姆雷特》,小说讲述了一个王子交织着爱恨情仇的复仇故事。

故事中所有的矛盾、冲突在结尾以王子爆发式的复仇落下帷幕。

这样的收尾如同把文章所有的情节收成一个拳头,有力的击打在读者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篇三:

运用先抑后扬的人物描写】

他是我们班成绩最差的学生,他肤色黝黑,宽阔的肩上长出一只奇小的脑袋,就像孙悟空从一个大石头中钻出来一样不和谐,脸上也长出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有的丝丝缕缕,头上有一块大约直径一厘米的圆没有长头发,据说是被烧掉的,个子也比同龄人矮点。

说实话实在没人会喜欢他,甚至是不愿意正眼看他一下,但是他有一双极富洞察力的眼睛。

那天放学刚走两步只见他眯起眼,然后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冲了过去,他体育很不错,不过我们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只见他跑的一个鬼鬼祟祟的男人旁边,一边擒住他一边大喊:

“抓小偷啊!

”原来是一个小偷,不过理他看到的地方至少有三百米,他眼神可真好。

后来这类事经常发生我们也越来越佩服他。

他虽相貌平平但有一双精明的眼睛,他的这双眼睛专盯那些不法分子,只要被他看见就一定会被抓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