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38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

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

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

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

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

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

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

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

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

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

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

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古人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什么样的

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

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

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

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

者清高、孤傲的心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

《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

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江村即事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

写出了“江村”

怎样的特点?

 

4.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

试举两例分析。

 

7.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阴沉,所以这一景的特点

是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诗人的心情是的,这就是景

 

10.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

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2.次北固山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14.题君山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

麻姑即仙姑

本诗是怎样表现君山神奇和灵秀的?

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附录两首同题材诗

望洞庭湖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浑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5.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篙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村有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即事”是个饶有情趣的小故事,试简述之。

“去却关”又写出了什么呢?

 

16.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写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

17.水槛遣心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

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18.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请分项说出这幅画的特色。

 

19.山中留客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0.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名句,试描绘出它所写的景色。

 

21.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如果把首句中的“铺”改成“照”好不好?

请说说理由。

 

2.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秋天江畔日暮时分的绚丽画卷和初夜宁静安详的柔美景色外,还有一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那是什么?

它反映出什么?

 

22.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

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二.赠友别离诗

古人尚交游,朋友之间、情侣之间,用诗来抒写真情挚意和离情别绪是习见的事。

这类诗常常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心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也有直接叙写离别时人物的言语、行为和神情,创造一种情境,表现深厚情感。

如李白《赠汪伦》、李益的

《喜见外弟又言别》;还有通过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达对朋友关切的。

这些诗,人物形象鲜明,感情浓烈,感人至深。

23.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第二、三句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颈联中的“语”指的是,“暮天钟”的意思是

 

 

24.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诗题指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

2.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在抒情方法上有何特点?

25.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

蔡家亲,指表亲,卢纶是司空曙的表弟。

这首诗写“喜”,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前人评论也认为,悲喜之情,正反相生。

请结合全诗就此作简要赏析。

26.和练秀才杨柳唐·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

曲尘丝,指象酒曲那样微黄的柳枝长条。

1.这一首送别诗,第二句是谁对谁说的?

意思是

2.第三、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喻己的本体是。

喻友(送者)的本体是。

3.以上两句化无情物为有情物,生动地表现了感情。

27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

“欲去”还“问”,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28谢亭送别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

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

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29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门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

好像清佩:

古人佩戴在身上的玉器。

走路时会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了自:

已经明了空复情:

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30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着飞花忘却愁。

这首诗由“无穷归思”写到“忘却愁”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手法叫什么?

试分

析诗人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

 

3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二句写景,它与送客有何联系?

 

三.思乡怀人诗

亲情、爱情、友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代男青年因求学、干名,或戍边、经商而羁旅他乡是常事,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思亲怀人的作品。

其艺术手法大体和离别诗相近。

32.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最后一句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联系全诗,简述诗人为何“又开封”?

2.宋人王安石评此诗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奇崛”

指的是“艰辛”又是指。

3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

何以见得?

2.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

34.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

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

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

2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

”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35..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言诗人的乡思之情尽在一“望”字中。

请谈谈你的理解。

36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为何“泪不干”?

联系全诗试作解说。

 

37.旅次朔方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一、二两句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又是为三、四句抒情作品铺垫的。

1.从内容上推测,“朔方”比并州距咸阳更近不还是更远?

2.从“却望并州是故乡”看,诗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38.月夜唐·杜甫

夜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

李诗“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与杜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

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作简要评析它们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点。

四、咏物感怀诗

咏物诗,是指把大自然的某一事物作为诗的描写对象,但诗人的本意并非只歌咏事物,而是借被歌咏的对象,寄托自己的志向、人格和情趣,或由景物引发理性思考,揭示某种生活的哲理。

托物言志或寄情于物,便是这类诗的表现手法。

诗人的思想情感又往往与被歌咏的对象有关,因为许多事物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内涵,这一点在前文已述。

39.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第一句写梅花用“白玉条”作比,意在表现什么?

2.末句中,诗人为什么会有“疑”呢?

简说其中的原因。

3.分条说出此诗中作者意在表现“早梅”什么样的品格?

 

40.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1.第二句“各占春”显然指两种形象,它们分别是①②。

2.第三句“纵被”一词表明,下面都是诗人由眼前景引发的联想,其作用是

3.简要说说后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寄托着作者怎样感情?

41.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用桃杏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蒸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第一句写白梅生长的环境,意在表现梅花。

2.第二句运用手法,进一步写梅花。

3.三、四句是写的想象之景,诗人借梅写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42.题竹石画(其二)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本诗运用了的手法,名是写竹,却是形象的化身。

2.全诗表现竹的品质主要有:

①②③。

43.春雪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一、二两句里“未有”“初惊”两句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三、四句写春雪是新奇之笔。

试简述其在抒发感情和结构全诗上的奇妙

之处。

44.牡丹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

1此诗作于1136年,距徽、钦二帝被虏已10年。

2伊、洛皆为水名,是黄河支流。

借指诗人故乡。

联系上述注释,试评说诗人“看牡丹”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45客中初夏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

是诗为作者客住洛阳撰《通鉴》时所作。

1.联系作者经历,解说三、四两句隐含的诗人的心志。

2.试简说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46春日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请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雨初霁的晨景,诗人寄情于物,堪称妙绝。

试分析三、四两句妙处。

 

.47.病牛宋·李刚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

箱通“厢”仓廪。

试分析诗中“牛”的形象和诗人借牛抒发的情怀。

48.剑门道中遇微雨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部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怎样理解第三句的含义?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9.题画宋·李唐

云里烟村雾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作者的画有什么特点?

“不入时人眼”仅指画吗,为什么?

说说诗人借题画写出了怎样的感慨?

 

50.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歌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1.江楼感旧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一诗诗题中的“感旧”在诗中怎样表现的?

与《题都城南庄》比,两诗有哪些共同之处?

 

52.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词中“梅”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仔细品味,说说这一形象的特征。

 

53.孤桐宋·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岛几百寻。

凌宵不屈已,得志本虚心。

岁老粮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鲜愠,愿听五弦琴。

注:

明时,即政治清明的时代。

鲜愠,指感轻老百姓的疾苦。

桐木是制作琴的上好材料。

椐《孔子家语》记载,舜帝善弹五弦琴,作南风诗,唱曰:

“南风之熏兮,可以鲜吾民气愠。

1.哪句完整地表现了梧桐树旺盛的生命力?

 

2.这首泳物诗,借梧桐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54.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笔下的墨梅有何特点?

诗人的墨梅自况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55.咏喇叭元·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

的水尽鹅飞罢。

1.“喇叭,唢呐”比喻什么?

2.“曲儿小,腔儿大”暗指什么?

3.这首曲子的主旨。

 

56.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7.庆全庵桃花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作者宋末元初人。

宋亡后隐居,拒绝征召。

全诗化用了什么典故?

诗人先用“桃花”作吟咏对象,在表现主旨上有何意

义?

 

58.观祈雨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本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反映乡村旱情的?

诗歌通过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9.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此诗作于元丰七年,诗人贬于黄州因练副使任上。

诗人醉心海裳花很久,夜深又恐“花睡”,透视出他怎样的心境?

 

60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写景物使用了何种手法?

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的?

细心揣摩三、四句,说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61.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结合全诗说说“生涯在镜中”一句的丰富内涵。

 

62.菊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首咏菊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诗人借“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3咏柳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人笔下的“柳”是比喻什么样的人?

诗人“咏柳”实为“斥柳”,表达了何种思想?

哲理诗以诗言理,自古有之,不过优秀的哲理诗说理,绝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缘景缘物而起,由景引发理性思考,其生活哲理自然流出。

换言之,哲理诗中的理是和景物紧密结合的,是寓理于对事物的描写之中,或称之为形象化的说理。

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短短四句20个字,将景、情、人、理融为一体,形象化地阐发了“登高方能望远”这一哲理,鼓舞人奋发向上。

64.观书有感宋·朱熹

(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斗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

细读两首诗,分别体会诗句中蕴含哲理的句子。

 

65.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

乐游原,长安西南,地势高,可俯视长安城。

1.诗人“驱车”是因为,“登古原”是为了。

2.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66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一、二两句从六个角度对庐山形象作粗略勾勒,却写出了庐山的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2.三、四句是又是,诗人把观感与哲理结合起来,形象化地阐明了这一道理。

67.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开头两句是追叙昨夜遭受暴风骤雨的的景况,三、四句是写清晨的情景。

联系全诗,试简析诗人“卷孤篷看”的心理活动。

2.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

五、边塞军旅诗

这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因唐、宋两代开边、戍边、抗敌复国的战争几乎是接连不断,所以边塞诗,军旅诗就应运而生了。

唐代的边塞诗多叙写边塞将士孤独艰苦的生活情景,表现驰骋疆场杀敌效国的豪情壮志和乐观精神及他们的思乡之情。

前者如王昌龄《从军行》、卢纶《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者如王之焕《凉州词》、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北宋时代,因与北方少数民族辽和西夏的边界战争连绵,边塞诗大多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的决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到了南宋,这类诗则主要表现矢志抗敌复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壮志及不被重用的焦虑等,闪烁着极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作家有岳飞、辛弃疾、陆游等。

如岳飞的《小重山》、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书愤》等。

当外敌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诗人唱出的歌大多是慷慨

激昂、悲壮激越的,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如岳飞《满江红》,或借景抒情,借古述志,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68.小重山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中说的“心事”指。

2.“梦”是指。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4.有人评岳飞词“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而不露),诸君细读《小重山》。

”请简述你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的理解。

69.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第一句写美酒,葡萄酿制的美酒是西域的特产,又是用玉琢成的夜光杯

来盛,如此丰盛,逼出第二句中的冲动。

“马上催”说的是,平和的气氛一下转入紧张激昂。

2.三、四两句是写征人的心理设想,从语气上看,这位军人的胸襟

是,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用两个双音节词回答)柳宗元说: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

”联系诗句简述这两句诗的表达技巧。

70.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①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②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①边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