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62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4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

2.《庄子·天道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两者都强调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符合是荀子,故B项错误;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也是道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选项中各自的个性,进行排除即可。

3.战国时期,有儒者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韩非子认为: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法思想具有互通性

B.实现国强民富成为士人共识

C.法家更顺应时代潮流

D.儒家强调统治者应为政以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

儒法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儒学强调以民为本,也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而韩非子则主张国强民弱、削弱百姓的思想,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中的儒法思想完全对立,谈不上互通性,故排除A项;国强民弱主张不能表明法家更顺应时代潮流,故排除C项

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

C.柔和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董仲舒相关知识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

所以选C。

5.董仲舒《春秋繁露》载: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

C.无为而治

D.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B;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是神授予的,强调君主权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联系所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6.“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的观念系统。

现在有人做了坏事,仍被称为“伤天害理”或“天理难容”。

朱熹认为要想知道“天理”何在,必须

A.内心反省

B.考察事物

C.消灭私欲

D.遵守三纲五常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是问探寻“天理”的方法,程朱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考察事物”,故B项正确。

心学强调内心反省,与程朱理学不符,排除A。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而不是消灭私欲,排除C。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而不是遵守三纲五常,排除D。

7.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之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信息“济天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经济发展需求”错误;D项“天人合一”,无从体现。

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相关理念

8.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该思想意在

A.宣扬“知行合一”

B.否定孔子思想

C.反对“格物致知”

D.强调主体意识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以看出该言论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内心的反省,强调主体意识,故D项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错误,错在“否定”。

点睛:

“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是解题的关键。

9.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最大差别是前者

A.认为道掌握在儒家而非皇帝手里

B.批判帝王为无道之君

C.否定君主专制

D.提倡法治和众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反思,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是他们与宋明理学家最大的差别。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不管是宋明理学还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都属于儒家思想代表;B选项错误,明清批判思潮主要是反对君主权力过大,并非批判帝王无道;D选项错误,他们尚未提出法治的思想。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但并未冲破宋明理学的框架,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A选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儒学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B选项不符合题意;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明清儒学,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

这一“哲学的突破”

A.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B.主张王权应该高于教权

C.肯定人的欲望歌颂人性

D.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智者运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A项正确。

B项符合宗教改革,故B排除;C项符合文艺复兴,故C排除;D项符合启蒙运动,故D排除。

【点睛】大约公元前5世纪希腊开始了智者运动。

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社会和世界的中心,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塔戈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13.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

B.科学精神

C.自由权利

D.理性价值

【答案】D

【解析】

材料“凡是为了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反映了苏格拉底的理性判断的主张,故D正确;苏格拉底并未强调物质生活,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科学精神,故B错误;材料重点并不是主张自由权利,故C错误。

故选D。

14.15世纪学者奇诺说:

“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

”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15世纪,地点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判断为文艺复兴。

各种自由科目的复活其实是对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传承。

希腊罗马文化在公元前就已经繁盛,排除A,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的德国,排除C,启蒙思想兴起于17世纪,排除D。

【考点定位】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

15.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

下列对这场改革的解读,正确的是

A.起因是教皇以修缮西斯廷小教堂为名大量兜售赎罪券

B.以马丁•路德据个人观点写成的《九十五条论纲》为开始的标志

C.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有利于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

D.受中国雕版印刷术影响的欧洲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这一运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A选项错在这只是马丁·路德改革的导火索;B选项错误,这门著作不仅仅是马丁·路德的个人观点;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应该是活字印刷术的影响。

16.《西方文明史》写道:

“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C.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

“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指的是自然科学知识,由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之一是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也都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但它们不属于“认识自然界的方法”,故排除A、B、C项,故选D。

【点睛】本题A、B、C项属于似是而非,即选项内容不符合题干的描述。

题干设问是考查自然科学知识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而A、B、C项属于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内容。

17.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

这四场运动都

A.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B.标志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C.确保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D.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都促进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D项符合题意;A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欧洲资本主义在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产生,B错误;C项是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评价的,不符合题意,C错误。

故选D。

18.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

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B.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C.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D.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所列三种农书记载可以看出古代农业著作往往侧重农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来源于生产,选项D正确;古代农书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并未形成系统科学体系,选项A排除;汉代、北朝经济重心并未南移,选项B排除;近代进化论产生于西方而非中国,选项C排除。

19.“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根源是

A.市民阶层壮大

B.农民娱乐的需求

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中文字长短句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可知,这种艺术形式是“词”,“词”突破“诗”的限制,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和冲突,归根到底是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正确答案是D项。

A项由经济变化发生,不是根源。

B项“农民”说法错误。

C项不属于根源,排除。

20.张芝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下列书法作品与张芝风格相同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可知张芝的书法是草书,选项D是草书,正确;选项A是篆书,排除;选项B是隶书,排除;选项C是楷书,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解读出这是草书,然后根据选项所列找出草书体即可。

21.下图是京剧中的道具马鞭。

手持马鞭在戏台上走几圈,意味着已经翻阅了千山万水,由一个城市到达了另外一个城市。

这表明京剧的特点是

A.多种艺术的综合性

B.时间的同步性

C.场景的虚拟化

D.表演的程式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手持马鞭在戏台上走几圈,意味着已经翻阅了千山万水”既是真实生活的概括,也是真实生活的升华,体现了舞台上的虚拟性,故C符合题意。

京剧具有多种艺术的综合性,指京剧包含了多种艺术形式,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故A不符合题意;“手持马鞭在戏台上走几圈,意味着已经翻阅了千山万水”显然不是时间的同步性,故B不符合题意;京剧表演的程式化指京剧表演过程和形式都已形成高度的规范和固定化,故D不符合题意。

22.1864年9月23日,德国柏林天文台

天文学家伽勒发现了太阳系中第八颗行星海王星,它是唯一利用数学预测而非有计划的观测发现的行星。

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哥白尼的“日心说”

C.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哥白尼的“日心说”阐述的仅仅是“太阳为宇宙中心”这个观点,与数学预测其他行星并没有直接关系,并且该观点本身具有局限性;C选项错误,自由落体定律与天体运行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2014年,美国大片《星际穿越》在全球热映。

片中的“第五维空间”、“虫洞旅行”、“星际航行”等概念不断刷新人们的宇宙观。

这些概念的提出是基于

A.经典力学理论

B.电磁感应现象

C.量子理论

D.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第五维空间”、“虫洞旅行”、“星际航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时空的相对性,源于相对论,故D正确;经典力学理论与时空穿越无关,故A排除;电磁感应现象与电力的运用相关,故B排除;量子理论属于微观世界研究领域,故C排除。

24.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

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

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经典力学的诞生

B.量子论的提出

C.电气革命的出现

D.相对论的提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子的运动轨迹属于微观世界,量子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故B选项正确;经典力学就是牛顿力学,不属于微观世界,故A选项错误;电气革命是在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即19世纪后半期已经出现,故C选项不符合材料;相对论是解释时间和空间观念,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

25.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达尔文也因此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是因为

A.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

B.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C.二者的学说都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D.进化论奠定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17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故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故C正确;达尔文是生物学家,牛顿是物理学家,“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错误,排除A;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的规律,而不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排除B;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D错误。

26.互联网渗透率是指使用互联网的人口与总人口数之比,用于表达互联网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程度。

下表为1995年和2014年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占比

欧洲

美国

亚洲(中国除外)

中国

世界其他地区

全球互联网人口

1995年

22%

61%

12%

0%

5%

3500万(0.6%)

2014年

19%

10%

28%

23%

21%

2800百万(39%)

 

综上,关于这二十年互联网的发展,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A.欧美地区起步早,发展慢

B.亚洲地区互联网渗透率最高

C.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D.互联网人口越多,经济越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占比,而非当地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

欧美比例下降的原因是世界互联网人口总数大幅度增加,导致其比重下降,而非欧美地区发展慢,故排除A项;亚洲地区互联网人口数大幅增加,占世界互联网人口总数的比重增加,但并不能说明亚洲互联网渗透率最高,故排除B项;互联网人口多少和经济发达与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从1995年到2014年,世界互联网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故选C。

【点睛】题干中虽然描述了互联网渗透率,但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各国家地区互联网人口数量占世界互联网人口数量的比例,而非当地的互联网渗透率。

所以要区分清楚这两个比例才能对本题进行正确作答。

27.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觉醒,而“最初觉醒”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明末清初尚未出现近代民族危机;C、D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出现在时间上都晚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符合“最初觉醒”的条件。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8.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

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A.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

B.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康有为声称……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

”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称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实行变法,减少变革的阻力,A正确;康梁对西方的学习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了,B选项排除;C违背史实;康、梁宣传的是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D错误。

29.中华民国国歌唱道: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即“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地价,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故选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30.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

这种转变说明孙中山

A.民族国家构想走向成熟

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社会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孙中山抛弃了排满的狭隘的民族革命任务,致力于民族平等和融合,其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进步,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民权主义是指创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内涵没有发生变化;C选项错误,“民族统一战线”指的是被侵略被压迫民族的各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在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或民族战争中结成的全民性的政治联盟。

与题意不符;D选项中“最终”一词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1.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