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3534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Word文档格式.docx

①友人惭惭:

形容词意动,感到惭愧。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

“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

背离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

专一

常见文言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

他"

(他们)、"

它"

(它们)。

例:

昂首观之:

代词,指蚊子。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物外之趣:

的。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

(《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

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真无马邪?

(《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三、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四、于

1、对,对于。

向例:

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6、被例:

受制于人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任重而道远。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

六、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然数年恒不一见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尘气莽莽然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通假字(“通假”指“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是知也。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孤塔)高插青冥。

2.谓语省略

(1)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使之与台齐

4.介词省略

(l)见二虫斗(于)草间。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例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惟危楼一座。

(2)见宫殿数十所

3.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徐喷以烟

(2)留蚊于素帐中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一、保留(像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可保留不译)

二、删除(删掉无意义的或没必要翻译的虚词、累赘部分)

三、添加(补出省略或隐含的内容)

四、对换(通假字换成本字,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五、调整(特殊句式调换,比喻、典故灵活翻译)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殍殣(piá

jǐn):

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

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

粮仓。

④晏然:

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答案】

(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菜;

募民兴利

【解析】【分析】⑴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

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D.发放/指被任用;

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

所以答案选B。

⑵翻译要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作”,新建;

“日”,每天:

“惟”,只;

“晏然”,安宁;

“徒”,迁移;

“惠”,恩惠。

⑶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些技巧是辅助。

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翻译为:

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意思有三层:

救灾、利民、先王功绩,标志性的词语有“因”“此”,在这两个词语前面画“/”即可。

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考查的是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C考查的是乙文原句。

较为简单。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⑶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⑷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发司农之菜;

③募民兴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

语词后停顿;

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

介词前停顿。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乙】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

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

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

“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

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范文正与之同年①,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①同年:

指同一年考中进士。

②贻:

遗留。

③隙:

时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罕受人言________

②其意盖在谏故人耳________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

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少;

规劝

(2)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分析】

(1)①句意:

很少听人劝。

“罕”,少。

②句意:

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谏”,规劝。

(2)根据“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可解答此题。

(3)根据文意,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宽慰悲愤郁闷的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⑴少、规劝

⑵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⑶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在文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

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

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

所以文中写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文最能概括作者情怀的一个字是:

________

(2)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上下一白/余一小舟 

湖中人鸟声俱绝/四时俱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余舟一芥 

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

(3)作者写景采用了怎样的顺序突显西湖雪妆之神韵?

(4)“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结束全文?

【答案】

(1)痴

(2)B

(3)釆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

整体描写部分采用由上到下的顺序;

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4)围绕“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

为下文·

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回答即可。

(5)围绕“画龙点睛,意味深长;

对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感叹;

侧面烘托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回答即可。

(1)“痴”,痴迷,表达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个词最能概括作者的情怀。

(2)A全/数词;

B全、都;

C欣赏、领悟/连词,和;

D判断动词/代词,这。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从整体描写西湖的景色,“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从局部描写西湖景色,整体部分,先写“天和云”,再写“山和水”属于从上到下的顺序,局部部分先写“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大、远处的角度写的,而“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是从小、近处的角度写的。

据此答题即可。

(4)内容方面,这句话营造了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结构方面,总领全文,并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5) 

从内容方面来看,“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用舟子的话说明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 

,也是作者在大雪三日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起到总结上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⑴痴

⑵B

⑶釆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

⑷围绕“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

⑸围绕“画龙点睛,意味深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要通过分析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从文中筛选出一个最能表示作者心境的字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此题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明确记叙顺序的种类及特征,一般来说可以从和时间有关的词语去判断,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句开头作用的能力。

散文开头句的作用是: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铺垫;

总领下文;

揭示主题等。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

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蛛与蚕

蛛语蚕曰: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①,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③躯。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蚕答蛛曰:

“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④,天子衮龙⑤,百官绂绣⑥,孰非我为?

汝乃枵腹而营口⑦,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

”蛛曰:

“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

”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注】①经纬:

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

此指所吐之丝。

②黄口灿然:

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

③厥(jué

):

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

④文章:

带花纹的织品。

⑤衮龙:

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

⑥绂绣:

绂(fú

),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

⑦枵腹而营口:

枵(xiāo),枵腹,空腹。

营,经营,此为“寻找”意;

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

(1)下列划线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固之自裹/汝心之固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寡不敌众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汤熨之所及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蚕答蛛的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

【答案】

(1)C

(2)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1)A项,吃/通“饲”,饲养、喂养。

B项,固然/顽固。

C项,都解释为“少”。

D项,热水/是通假字,同“烫”,用热水焐。

故选C。

(2)这句话的意思是:

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据此可断句为: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分析蚕的话“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

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用自己和蜘蛛做对比,蚕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它很自豪。

蜘蛛只是为了自己吃饱,所以蜘蛛是自私的,冷血的,残忍的。

表现出对蜘蛛的憎恶。

⑴C;

⑵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⑶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