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424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5 离骚

有“垂髻幼童”吗?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首都市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髻幼童,纷纷慷慨解囊……

这是2013年6月21日《杂文报》第1版《青春小札》中的一句话,其中“垂髻幼童”说得不对,应是“垂髫幼童”之误。

髫(tiáo),指儿童下垂之发,也称“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其中“黄发”指代老年人,“垂髫”指代幼童。

而“髻”指女子梳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幼童头发稀少,是梳不成“髻”的。

汉语中也不用“垂髻”指代幼童。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

赵永成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他创立了“楚辞”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

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1.注音

(1)

 xiānɡ   

(2)謇 jiǎn

(3)谇suì(4)偭miǎn

(5)茝chǎi(6)忳tún

(7)朕zhèn(8)方圜yuán

(9)修姱kuā(10)谣诼zhuó

(11)溘死kè(12)鸷鸟zhì

(13)椒丘jiāo(14)芰荷jì

(15)杂糅róu(16)兰皋ɡāo

(17)攘诟rǎnɡ__ɡòu(18)侘傺chà__chì

(19)岌岌jí__jí

(20)

(21)

(22)

(23)

2.写对字形

(1)

(2)

(3)

(4)

“虫”读作huǐ,是个象形字。

其甲骨文的形体,像一条长虫形。

商朝金文的形体,像头部为三角形的毒蛇。

小篆的形体,像一条曲卧的虫形。

楷书的写法,就没有虫的样子了。

“虫”是个部首字。

在汉字中,凡从“虫”的字大都与爬虫、昆虫有关,如“蝎”“蚁”“蛇”“蝶”等。

背景链接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又说: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长太息以掩涕兮

答案:

眼泪

(2)哀民生之多艰

答案:

哀伤

(3)謇朝谇而夕替:

答案:

谏诤

(4)谣诼谓余以善淫

答案:

造谣、诽谤

(5)偭规矩而改错

答案:

背向,引申为违背

(6)竞周容以为度

答案:

法度,准则

(7)宁溘死以流亡兮

答案:

突然、忽然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荒唐,没有准则。

今义:

水势大或形容广阔或壮大。

(2)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

(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今义:

指经济状况不好。

(3)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指随水流消逝。

今义:

指因灾害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4)自前世而固然

古义:

本来就是这样。

今义:

连词,相当于“虽然”。

(5)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善于取巧。

今义:

细致,精巧。

3.[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2)忳郁邑侘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3)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凿

4.[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鸷鸟之不群兮

答案:

名词作动词,合群

(2)固前圣之所厚

答案:

形容词作动词,推崇

(3)屈心而抑志兮

答案:

屈、抑: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謇朝谇而夕替

句式:

被动句

译文:

可早上进谏晚上被贬黜。

[分析概括]

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泪流满面啊,为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而哀伤。

诗人几遭贬抑,关心国运民生却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这一句写出了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一句是诗人直抒胸臆,表明心志的诗句。

为了正义和理想,屈原丝毫没有顾及个人的利益和安危。

“虽九死其犹未悔”显示了屈原坚定的决心,完美的人格。

D.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我那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楚王昏庸的刻骨仇恨。

解析:

D项,“刻骨仇恨”不对。

 

定语后置之定义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

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悔相道之不察兮

答案:

观察,选择道路

(2)苟余情其信芳

答案:

只要

(3)唯昭质其犹未亏

答案:

亏损

(4)岂余心之可惩

答案:

受创而改变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修长的样子

今义:

形容色彩繁杂。

(2)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

“以之为”的省略

今义:

认为。

3.[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延伫乎吾将反

“反”通“返”,返回

(2)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通“服”,保持

(3)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4)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显著

4.[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步余马于兰皋兮

答案:

使动用法,缓行

(2)长余佩之陆离

答案:

形容词作动词,加长

(3)高余冠之岌岌兮

答案:

形容词作动词,加高

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步余马于兰皋兮

句式:

状语后置句

译文:

赶我的马登高地水边兰草。

(2)不吾知其亦已兮

句式:

宾语前置句

译文:

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

(3)高余冠之岌岌兮

句式:

定语后置句

译文:

把我的帽子加得更高。

 

定语后置之格式

(一)

(1)“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译成“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

(2)“中心词+定语+者”,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译成“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6.[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

答案:

兼词,于彼,在那里

(2)所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

答案: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②固前圣之所厚

答案: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

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③民生各有所乐兮

答案: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3)乎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答案:

介词,相当于“于”,在

②延伫乎吾将反

答案:

句中语气词,不译

③将往观乎四荒

答案:

介词,相当于“于”,到

(4)之

①哀民生之多艰

答案:

①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答案:

助词,的

③悔相道之不察兮

答案:

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

答案: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之格式

(二)

(3)“中心词+之+定语”,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译成“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4)“中心词+而+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译成“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分析概括]

7.下列对课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第一段写的是诗人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

第二段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

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诗人打算全身而退,前后有矛盾。

B.“芰荷”“芙蓉”喻指诗人高洁的德行。

诗人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

C.“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忽”字在诗中有转折作用,表明作者从反省到进一步坚定意志。

D.诗人最后再次重申

“余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明诗人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自觉的态度。

即使“体解”而心不可惩,信念坚不可摧。

解析:

第二段里写诗人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

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名家视角]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赋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上下求索】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

答案: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纯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  骚

原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

我屈原长叹息泪流满面,哀叹人民生活苦灾难多。

原文: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文:

我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晚上即被贬黜。

原文: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译文:

我因佩带香蕙而遭贬黜,我因采撷芳草而获罪名。

原文: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

似这样好品德在我心扉,哪怕是死九回也不后悔。

原文: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怨我那神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原文: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

众女人嫉妒我长眉漂亮,诽谤我作风坏品行淫荡。

原文: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译文:

这世人本善于投机取巧,背规矩变法度只知讨好。

原文: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译文:

抛原则只追求歪斜曲弯,竞相把讨好人作为法典。

原文: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译文:

我忧闷我失意我心太烦,我独在这世上处境艰难。

原文: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文:

我宁愿突然死如水流散,也不愿装这种世俗嘴脸。

原文: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是雄鹰是凡鸟不能同群,都这样自古代直到如今。

原文: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译文:

用方枘对圆凿哪能配套,哪里有道不同相互和好?

原文: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译文:

我只有受委屈压抑意志,竟忍心背罪过蒙受羞耻。

原文: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译文:

能保持清白身献身正道,本来是古圣贤大力号召。

原文: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译文:

我后悔选道路没有看对,久久地伫立着我想返回。

原文: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译文:

转过了我的车原路重返,虽然是迷了路还不算远。

原文: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译文:

赶我马登高地水边兰草,疾驰到椒树林丘陵歇脚。

原文: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文:

到朝廷去做官受到责难,回江湖重整我旧时衣衫。

原文: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文:

剪几片绿荷叶来做上装,缝几朵白莲花制成衣裳。

原文: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文:

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原文: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

把我的高帽子加得更高,把我的长佩带延长几遭。

原文: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文:

清芳物与光泽杂糅相混,唯独我明洁心没有亏损。

原文: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译文:

忽然间我回头放眼远望,我将去看四方土地宽广。

原文: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译文:

佩戴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原文: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

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原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

即使我被肢解不变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请就你熟悉的某一种动物或植物,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

(200字左右)

答案:

道旁的槐树上层层叠叠地开满了花:

低的,站在墙上触手可及,高的,就只有仰望的份儿了;开着的,正把花囊撑着,那香气放得毫不保留,没开的,也沐浴着阳光,努力的酝酿着,酝酿着。

是呢,槐花开了。

自己今年发现第一棵小草的新绿仿佛还是在昨天。

我的心不由得一颤:

时间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不停歇地流着,头也不回地流过。

花开花落,草木荣枯,漫漫人生路,你几曾驻足观赏过身边的繁花似锦?

在人生的单行道上,你何尝留意过车窗外掠过的风景?

刚才你不是还为了考试的事心绪不宁吗?

生活中不能只有苦行。

因为,早上开的花到了傍晚才来采撷会是怎样的一种愁肠百转啊!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修姱(kuā)  羁(jī)     謇(jiǎn)

B.蕙(xiānɡ)揽茝(chǎi)朝谇(suì)

C.谣诼(zhuó)偭规矩(miǎn)芰荷(jì)

D.忳(tún)侘傺(chàjì)攘诟(ɡòu)

解析:

D项,“傺”应读c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掩涕 规矩 挚鸟 蛾眉

B.工巧 兰皋 芙蓉 太息

C.岌岌 缤纷 陆离 嗑死

D.浩荡 芳菲 杂揉 芰荷

解析:

A项,挚鸟——鸷鸟;C项,嗑死——溘死;D项,杂揉——杂糅。

3.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A.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固时俗之工巧兮(善于)

B.背绳墨以追曲兮(准则)   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

C.竞周容以为度(法度)    鸷鸟之不群兮(众多)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孤独)  忍尤而攘诟(尤其)

解析:

B项,虽:

即使,纵然;C项,群:

合群;D项,独:

单单,只有;尤:

责骂。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B)

A.芳与泽其杂糅兮    B.集芙蓉以为裳

C.佩缤纷其繁饰兮D.

伏清白以死直兮

解析:

B项,以为:

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5.下

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A.固前圣之所厚 B.芳菲菲其弥章

C.偭规矩而改错 D.进不入以离尤兮

解析:

B项,“章”通“彰”;C项,“错”通“措”;D项,“离”通“罹”。

6.下列加点词中,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D)

A.步余马于兰皋兮 

B.高余冠之岌岌兮

C.长余佩之陆离 

D.佩缤纷其繁饰兮

解析:

D项,佩:

戴,一般动词。

7.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矣”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B)

A.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方

解析:

例句“不吾知其亦已矣”即“不知吾其亦已矣”,为宾语前置句;B项,“秋以为期”即“以秋为期”,为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3题。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诗人说他自己“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请根据选文内容从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

(1)小人群起构陷;

(2)怀王听信谗言;

(3)自己洁身不污。

9.“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句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答案:

①暗指诗人心中国富民强的政治理想。

②暗指诗人特立独行的个性。

③暗指诗人洁身自好的操守。

10.“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一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答案:

以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诗人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1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不愿同流合污的态度。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C.诗人内心矛盾,既

对君王昏庸心中不满,又眷恋朝政。

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解析:

B项,因果关系颠倒,文中表现的是怀王听信小人谗言才导致“民生之多艰”。

12.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本诗多次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了自己至死要坚持节操,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本诗句式灵活,以六、七言为主,间以五、八言乃至十言,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

C.语言上运用了“侘傺”、“郁邑”、“陆离”

、“芙蓉”等许多连绵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诗人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说了自己被流放的经历,揭示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澜变化。

解析:

D项,“现实主义手法”错误,应是“浪漫主义手法”。

13.将诗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答案:

为保持清白而为正道献身,这本来就是古代圣贤所看重的。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答案:

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答案: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我唯独喜好修身养性,并习以为常。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

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悲夫!

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

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

子孙散兮安在?

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

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

夫我何悲?

子所安兮。

注:

①曰惟:

句首语助词。

②伊:

助词。

③处死:

处理死的方式。

④惊湍:

惊人的急流。

⑤逝:

发语词。

⑥沉吟:

犹豫不决。

⑦退默:

引退隐居。

⑧九关:

九重天门。

⑨中浦:

水滨

⑩要:

总结。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浮扁舟以适楚兮    适:

B.去家千里兮去:

离开

C.又或为之臣佐佐:

辅佐

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勉:

鼓励

解析:

D项,勉:

努力。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赋《怀沙》以自伤兮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B.独嗷嗷其怨慕兮其如土石何

C.独茕茕乎中浦生乎吾前

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C项,都是介词,相当于“于”;A项,连词,来/介词,把;B项,助词,将,将要/副词,将,将要;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16.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

A.子孙散兮安在 

B.宜夫人之不吾与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D.句读之不知

解析:

C项,主谓倒装句。

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

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解析:

C项,“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说法错误,应是“哀叹孤独的个人面对社会压力和人生必死的脆弱性,也是他流放后的理性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