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424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流行病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病重点.docx

《流行病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流行病重点.docx

流行病重点

第一章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特征

Ø群体特征

Ø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Ø对比的特征

Ø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Ø社会医学的特征

Ø预防为主的特征

第二章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1.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2.帮助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

⏹3.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根据。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率(IncidenceRate)

发病率=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K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定义: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意义:

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v发病时间

v观察时间:

罹患率

v分子:

新发病例数

v分母:

暴露人口

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

有可能患所要观察的疾病

v应用:

一些急性疾病,死亡率较低的疾病分布的描述。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AttackRate)

说明:

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3.患病率(PrevalenceRate)

定义:

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意义:

是人群中某疾病的静态构成比例,而不是发生过程的描述。

应用:

一般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

公式:

患病率=

某特定时间内现患病例数

×K

 同期平均人口数

(1)观察时间:

“时点患病率”

“期间患病率”

(2)分子、分母的界定

分子:

为新、旧病例,即现患病例

分母:

同期平均人口数

(3)和发病率和病程的关系:

患病率受发病率、病程的影响,如某病发病率和病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

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

(4)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4.感染率(InfectionRate)

感染率=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K

受检人数

(K=100%)

定义:

指在调查时所检查的样本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其性质和患病率相似。

应用:

多应用在具有较多隐性感染的疾病调查中,如结核病、乙型肝炎等。

5.死亡率(MortalityRate)

死亡率=

某期间内死亡总人数

×K

同期平均人口数

定义:

指在一定期间某人群因某种原因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意义:

反映一个人群总的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

6.病死率(FatalityRate)

病死率=

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100%

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

定义:

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意义:

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院的医疗水平。

受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水平和医院治疗水平的影响。

散发:

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爆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流行:

某病在某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

疾病的三间分布

一、人群分布特征

(一)年龄

(二)性别

(三)职业

(四)民族

(五)宗教

(六)婚姻与家庭

(七)流动人口

二、时间分布特征

(一)短期波动

(二)季节性

(三)周期性

(四)长期趋势

三、地区分布特征

(一)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

(二)疾病的城乡分布

(三)疾病的地区聚集性

(四)地方性疾病

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epidemiology):

是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别,以探索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三章

现况研究的概念(PrevalenceStudy)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定范围的人群,以个人为单位收集和描述人群的特征以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称现况研究或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

现况研究的目的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

⏹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态的联系,提出病因假设

⏹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筛查出患有研究疾病的人群,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

⏹为其它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普查(census)是指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目的:

因不同的研究工作而异

1)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给予治疗;

2)了解疾病的病情及分布;

3)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

4) 建立某些指标的标准值;

5)当某些疾病发生流行时,了解疾病流行的全貌,须在小范围的人群中开展普查。

普查的优点

能发现普查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并给予及时的治疗;

能对该地区某病的全貌有一个了解;

通过普查可进行一次广泛的医学科普宣传。

普查的缺点

不适于患病率低和检查方法复杂的疾病调查;

普查对象多,难免漏诊、误诊;

工作量大,很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抽样调查的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

⏹系统抽样(systemicsampling)

⏹分层抽样(stratifiedsampling)

⏹整群抽样(clustersampling)

⏹多级抽样(multistagesampling)

第四章

队列研究的概念:

队列研究是选定过去或目前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不同组别人群,随访其各自的发病或死亡结局,比较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发病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几个重要概念

暴露(exposure):

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队列(cohort):

是指有共同特征或共同暴露于共同环境及因素的一组人群。

可以分为两种:

固定队列和动态人群。

出生队列:

指相同时期内出生、具有共同经历或处于共同状态的一群人。

危险因素(riskfactor):

是指能引起某特定结局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表1队列研究结果整理表

 发病人数未发病人数合计

暴露组aba+b

非暴露组cdc+d

合计a+cb+dN

暴露组的发病率为a/a+b

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为c/c+d比较

如果a/a+b>c/c+d,并且差异显著,则说明暴露于某因素与某病有关,且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较大。

种类

1.前瞻性队列研究

2.回顾性队列研究

3.混合性队列研究

队列发病(死亡)率的计算

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incidence,CI)

定义:

某一固定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病新发生例数(D)与时期开始时总人数(N)之比

前提:

研究人群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整齐

公式:

CI=发病(或死亡)累积人数/固定人口数,也即

队列研究累积发病率资料归纳表

2、发病密度(incidencedensity,ID)

前提:

队列为一动态人群,人口不稳定,观察人数变动较大(失访、迁移、死于它病、中途加入等)

公式:

ID=发病(或)死亡人数/观察人时数,也即

队列研究发病密度归纳表

意义:

既说明该人群发生的新病例数,又说明该人群的

大小和发生这些例数所经历的时间,带有瞬时频

率的性质。

1、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

概念:

暴露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该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是反映暴露因素和疾病关联强度的一个指标

公式:

意义:

RR说明暴露组发病(死亡)的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2.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risk,AR)

AR=暴露组的发病(死亡)-对照组的发病(死亡)率=Ie-Io

 说明:

暴露组纯由某因素引起的发病(死亡)率

Ø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

ØAR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

暴露组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

AR%=-----------------------------------------------------------------------------

暴露组发病(死亡)率

RR-1

=------------------×100%

RR

说明:

暴露者中由于暴露因素所致发病(死亡)占暴露组发病(死亡)的百分比。

4.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AR)

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某病发病(死亡)率=It-I0

说明:

人群中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或死亡率。

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全人群某病发病(死亡)率-非暴露者某病发病(死亡)率

PAR%=--------------------------------------------------------------------------------------------

全人群某发病(死亡)率

Pe(RR-1)

=------------------------×100%

Pe(RR-1)+1

Pe:

人群中暴露于某因素的比例

说明:

人群中因暴露于某因素所致发病或死亡占人群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mortalityratio,SMR)

SMR=

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O)

标准人口预期死亡数(E)

⏹SMR<1,说明实际死亡数少于预期数

⏹SMR>1,说明实际死亡数多于预期死亡数,如差异显著,提示暴露可能是危险因子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用于探索病因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一组患有某种疾病人群(病例组)和一组或几组未患该病的对照人群(对照组)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能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频率的比较,来考察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联系及联系的程度。

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类型

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病例与对照匹配

匹配(matching)就是要求对照组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组保持相同,目的是进行两组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如以年龄做匹配因素。

1、频数匹配

2、个体匹配

匹配过头:

把与结局变量关联性很强的独立变量作为匹配因素或条件,从而低估了真实病因的作用,称为匹配过头。

因为一个因素一旦作为匹配条件,就不可能作为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衍生类型

病例的选择

①从医院病人选择

优点:

诊断正确、获取方便、对象合作、信息较可靠

缺点:

入院率偏倚、代表性差

②从某特定人群选择病例

优点:

代表性强

缺点:

不易获得

原则

•诊断标准

•最好是新发病例

•尽最大限度收集某地医院或社区的所有病例

对照选择的原则

1、对照最好是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或者是产生病例的源人群(sourcepopulation)中全体未患该病者的一个随机样本

2、对照一定是未患所研究的疾病,如有可能,应尽可能排除亚临床或处于潜伏期的疾病

3、对照可为不健康者,但所患疾病病因不应与所研究疾病的病因相同

4、注意研究因素以外其它因素的均衡性

5、无应答者事先要有统一合理的更换办法,慎重处理

病例对照研究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主要假设、研究目的是否清楚?

是否可以检验?

2、疾病与暴露变量的定义是否清楚明确?

3、病例与对照的来源、诊断方法和排除是否一致?

4、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

是否匹配及匹配变量?

5、调查表设计是否合理?

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估?

6、质量控制:

人员培训?

调查方法?

检验方法和试剂?

7、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方法选择?

结论的解释?

第六章

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治疗措施效果)

(1)有效率(effectiverate)

(2)治愈率(curerate)

(3)病死率

(4)生存率(survivalrate)

保护率(protectiverate)

效果指数(indexofeffectiveness)

第八章

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selectionbias)

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

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

第九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第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主要的危险因素

吸烟

饮酒

膳食因素和肥胖

缺少体力活动

病原体感染

遗传与基因因素

第十一章

伤害流行病学(injuryepidemiology)是运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描述伤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分布,分析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和防治措施,并对措施效果做出评价的一门流行病学分支学科。

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

伤害流行病学的分布特征

(1)全球伤害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伤害致死比重大;

▪伤害死亡高发于15-59岁;

▪伤害死亡中男性占2/3;

▪伤害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自杀、战争伤害、火灾和烧伤、暴力、职业伤害和溺水等;

▪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呈上升趋势。

(2)我国伤害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伤害致死比重大。

▪城市、农村伤害致死均在死因中排第四位。

▪不同年龄段的伤害致死原因不同,男性高于女性(除自杀外)。

▪交通事故和他杀持续上升。

 伤害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一、预防策略

1常规的预防策略

(1)全人群策略

是针对全人群,可以是社区居民、工厂所有职工、

学校所有师生开展伤害预防的健康教育。

(2)高危人群策略

是针对伤害的高危险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伤害预防

教育与培训。

(3)健康促进策略

是环境与健康的整合策略。

2主动干预和被动干预

1)主动干预是指个体选择一定的安全设施或采取

某些行为方式以避免伤害。

如骑摩托车者正确佩

戴合格的头盔,汽车的儿童安全座椅等。

2)被动干预是指在外界环境中配备安全设施来减

少伤害的风险。

如汽车安全气囊在撞车时自动打

开,在危险地带附近设置防护栏、屏障或警告标

志等。

3Haddon伤害预防的十大策略

▪预防危险因素的形成

▪减少危险因素的含量

▪预防已有危险因素的释放或减少其释放的可能性

▪改变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其空间分布

▪将危险因素从时间、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

▪设置屏障

▪改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

▪增加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

▪对已造成的损伤提出针对性控制与预防措施

▪使伤害患者保持稳定、采取有效治疗及康复措施

二、干预措施

1“四E干预”干预理论

1)工程干预:

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措施影响媒介及物理环境对发生伤害的作用。

如汽车的安全气囊可减少碰撞所导致的伤亡。

2)经济干预:

目的在于用经济鼓励手段或罚款影响人们的行为。

如国外保险公司对住宅以低价安装自动烟雾报警器或喷水系统来防止火灾。

1“四E干预”干预理论

3)强制干预:

目的在于用法律及法规措施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如驾驶摩托车戴安全头盔的规定和对酗酒司机实行拘留的措施等。

4)教育干预:

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及普及安全知识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2Haddon模型

第十二章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和意外性

2)群体性或社区危害性

3)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5)它的发生常与责任心不强有直接关系

爆发调查的步骤(书P240图12-2)

第十四章

疾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2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

又称“三早”预防,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3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

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第十五章

筛检:

“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手段自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筛检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不同于诊断。

筛检阳性者需就医,以便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表

N

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真实性+可靠性+收益

真实性筛检结果和真实结果的符合程度

可靠性精确性、可重复性、一致性

收益发现病例的数量;改善预后的作用;成本效益分析

第十八章

管理流行病学是将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与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来研究卫生管理领域中的相关问题,如卫生项目的计划、实施和评估,临床工作的质量控制和制定规范化的工作指南等。

管理流行病学的用途

1收集和掌握卫生信息,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2进行社区诊断,掌握基线资料

3制定卫生计划,确定策略和措施

4实施卫生计划,进行质量控制

5开展评价和监督,提高管理水平

6影响决策过程,提高决策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