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696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docx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

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

1.文本解读(文学欣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概说(共5课时5讲,第一讲—第五讲)

一、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

1.文学欣赏释义

2.文本解读与文学教学

二、文学阅读主体:

读者

三、文学阅读主体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艺术感受力

2.艺术推想力

(1)再建性想象能力

(2)情境性推究能力

3.生活阅历和相应的知识、文化储备

四、文学阅读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1.释义与辨味

(1)释义

(2)辨味

2.意象与结构

(1)意象

(2)结构

3.“有我”与“无我”

4.理解与阐释

(1)理解

(2)阐释

5.高雅与通俗

第二部分中国古典诗词1:

郑风中的情诗与《诗经》(共3课时3讲,第六讲—第八讲)

一、千般风情,无以细说

1.对象、语气与情感的特定性

2.层层递进的矛盾心理

二、一腔炽热,付与戏谑

1.怨怼之中的情之切

2.戏谑之中的情之困

三、赋兴之中,情景互生

四、小结

1.呼告手法凸显鲜明的“独白”或“自白”色彩,情感强烈动人。

2.质朴无华语言包含深婉曲折的情感与心理悸动,又达到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第三部分中国古典诗词2:

《苏小小墓》与李贺(共2课时2讲,第九讲—第十讲)

一、本事:

苏小小其人其事

二、解读:

幽怨的鬼魂,动人的情愫

1.幽兰露,如啼眼

2.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3.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4.油壁车,夕相待。

5.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三、评说:

在荒诞诡异中寻觅虚妄的美丽

 

第四部分中国古典诗词3:

《八声甘州》与柳永

(共3课时3讲,第十一讲—第十三讲)

 

一、柳永其人其词概说

二、羁旅行役之苦与人生无常之叹

三、作者的创作个性与诗歌传统

第五部分现代小说1:

《变形记》与卡夫卡(共4课时4讲,第十四讲—第十七讲)

一、人物:

孤独与陌生的存在

1.在忧郁不安中咀嚼孤独

2.在人群中感受陌生与拒斥

二、笔法:

奇异的想象与冷静的写实

1.以细节支撑想象的空间

2.以想象的细节对应生活的感受

三、文体:

寓言故事与预言功能

第六部分现代小说2:

《白象似的群山》与海明威

(共3课时3讲,第十八讲—第二十讲)

一、“限制型”叙事视角及其运用

二、“冰山理论”及其艺术效果

1.以经验的省略调动读者参与文本的再创造

2.简洁、明快的语言艺术

三、现代社会发展与小说观念的演变

 

第七部分现代诗歌1:

《远和近》与顾城

(共3课时3讲,第二十一讲—第二十三讲)

一、“细读”法与现代诗歌解读示例

1.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情感

2.两种距离的背反

3.灵与肉的永恒冲突

二、“细读”的延伸和拓展:

文本之外的人与事

1.关于诗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2.关于本诗:

童话世界与人类的天真时代

 

第八部分现代诗歌2:

《重建家园》与海子

(共2课时2讲,第二十四讲—第二十五讲)

一、“重建家园”与返璞归真

1.作为词根的“家园”

2.放弃与直面

3.呈现与承担

4.诚实的大地与幽暗的本性

5.心与悟

二、“大诗”理想与“夹缝”状态

2.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教学的目的

《文学理论导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学现象为讨论对象,以古今中外相关的文学理论为知识背景,通过对文学的一般性质、特征和文学文本、文学类型、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文学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掌握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概念范畴和基本的文学研究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是为学生学好文学史和其他文学课程、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评论等实践活动,以及今后进一步从事专业化的文学理论研究,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理论准备。

学习方法指导

《文学理论导引》按照“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要求,在编写上突出了新知识的介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启发教育,在教学中需要注意教材编写的两个特点,。

第一,对重要的文学观点和理论问题,教材不执着于一家之言,在一般情况下还介绍了多种不同见解;第二,对于某些尚未形成定见或不够周全、但又有一定启发性的观点和理论,教材用框内文字予以简要的介绍。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分析和引导,鼓励学生比较分析、独立思考,不但要讲授知识,同时要分析不同理论见解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比较、思考和分析中学习知识。

为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课程的讲授顺序可以适当调整,逐步进入在理论上比较抽象、比较艰深的内容。

例如,可以将第一章放在后面讲,从第二章即文学体裁这一具体问题入手开始本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中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个联系:

第一、联系具体的文学事例来阐述理论问题;第二,联系现实的文学论争来活跃课堂;第三,联系新的理论成果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重、难点

从课程整体来说,讨论文学的一般性质和特征的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是学习文学理论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和文学的虚构性;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文学文本的构成与特征;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

文学的表现形态及其类型;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典型理论;

第四章“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心理和形式凝聚;

从学习方法上讲,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实践能力。

要求在授课中把各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作为讲授的重点。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16课时;讲授15课时,课堂讨论1课时)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学习文学理论,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知识点】

①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

②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

③文学是“人学”;

④艺术真实。

【重点、难点提示】

①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种文学观的特点。

②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

什么是文学的回答,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见仁见智。

各种文学观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要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和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有关。

③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关。

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④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文学是‘人学’”的特点。

⑤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属性。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⑥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文学真实性的三个不同的测度。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

【知识点】

①文学形象的涵义及其类型;

②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

【重点、难点提示】

①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②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像;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③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文学形象可以为物,为实,为真,也可以为情,为虚,为幻。

第三节语言的艺术

【知识点】

①艺术分类的原则;

②现代语言观的内涵;

③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

④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文学的定义。

【重点、难点提示】

①根据表现媒介的不同对艺术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与综合艺术四类。

文学属于语言艺术。

②传统理论关注语言作为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

当代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来研究,强调语言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影响到形象创造和意义的生产。

③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的三种类型:

“意”的丰富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的矛盾;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先于个人的语言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

④语言艺术的三个特点:

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心理生活;语言的表现潜力使文学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18课时;讲授17课时,讨论1课时,课外作业1次)

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

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

第一节文学文本

【知识点】

①文本概念与作品概念的异同;

②文学文本的结构;

③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的特点。

【重点、难点提示】

①文学文本的结构可以分为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

②语言层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即一系列呈线性组合的词句。

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③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

文学文本主要是由形象系统构成的,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现象层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

④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

意蕴是否丰富、深厚,影响着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本的灵魂所在。

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形象即现象层面单独存在,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第二节诗歌

【知识点】

①诗歌的涵义;

②诗歌语言和结构的特征;

③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重点、难点提示】

①诗歌语言的一系列形式特点,都与抒情性有密切的关系。

抒情不是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

有成就的诗人都会通过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情感,使之获得普遍的审美意义。

②诗歌对情感的表现需要丰富的想象来支撑,想象性成为诗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情感的运动为想象和幻想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

③诗的语言和结构。

诗歌对日常语言的“背离”。

诗歌的结构是依照主体情感抒发的想象轨迹展开,其间许多省略、伸缩、交叉和颠倒,形成了跳跃式的结构。

④诗的意象是指蕴含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

⑤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意境的表意一般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三节散文

【知识点】

①散文的涵义;

②散文的形式和语言。

【重点、难点提示】

①文学散文是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体。

散文在取材表意方面比诗歌更为广泛和丰富,散文为“意”的抒写和表现提供了自由的文体空间。

②自由和自然的形式。

散文具有题旨上的集中性和结构形式的灵活性的特点。

③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的特点。

散文语言在叙述和描写的自然平实之中,给作者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四节小说

【知识点】

①小说的涵义;

②传统小说理论;

③现代小说理论。

【重点、难点提示】

①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虚构性的叙事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

小说的虚构是在经验世界之上的改造与变形。

②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小说叙事和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有关。

③人物类型的划分。

“扁型人物”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有类型化的特点。

“圆型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具有立体感的特点。

④现代叙事理论注重研究小说的叙事方式。

主人公、叙述者、叙述方式、叙述行为等叙事构成要素是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从三基本层面:

故事层面、叙述层面和文本层面讨论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叙述时间、叙述视点、叙述距离等问题。

第五节剧本

【知识点】

①剧本的涵义;

②戏剧结构;

③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④戏剧语言。

【重点、难点提示】

①戏剧文学即剧本是作为舞台演出的文学依据或记录,戏剧的本质和特征决定和制约了剧本的创作。

②剧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充分考虑舞台表演方面的特点,以及观众的接受条件和习惯。

剧本要求人物、事件乃至场景相对集中。

“三一律”就体现了演出时空和剧情时空尽可能的统一和接近的追求。

③戏剧结构。

为适应舞台演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剧本在取材和结构上更讲求集中性,剧本的结构方式和戏剧内容的集中性特点紧密结合。

④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矛盾的集中性和激烈性,是戏剧冲突不同于一般叙事作品矛盾冲突的主要特点。

形成戏剧冲突的根本动因在于矛盾双方内在的对立和冲突。

⑤戏剧情境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情境推动人物产生动机并导致具体行动,成为导致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条件与契机。

⑥戏剧语言。

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础和手段,在戏剧叙事和抒情中承担着展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任务,人物语言要有动作性、个性化的特点,要富于潜台词。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12课时;讲授10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文学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存在。

通过对各种文学表现形态的分类研究,了解文学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在不同的文学类型中的特殊表现。

第一节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知识点】

①文学表现形态的涵义;

②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重点、难点提示】

①文学的形态类型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文学的形态类型和文学观念有关,区分形态类型的根据要从其形成的内在原因中去寻找。

②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③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流派的形成与文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④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区别主要在作为文学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学思潮的特点体现在对某种文学观念的倡导上,文学流派则是创作活动的产物,致力于创作实践和通过创作成果显示群体特色是流派的特点。

第二节现实主义文学

【知识点】

①现实主义文学的涵义;

②现实主义的写实性;

③典型理论;

④自然主义文学。

【重点、难点提示】

①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表现形态之一。

人们经常在三种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

其一是指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

其二是指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根本特点在于尤为强调文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

其三是指文学的一种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

②现实主义文学与写实。

现实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是“写实性”。

“写实性”体现为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和创作态度的“客观性”。

③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模仿说”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雏形,“再现”的理论,把文学视为反映现实的“镜子”,以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都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有关。

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叙事文学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集中体现在与人物形象创造有关的典型理论上。

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⑤自然主义是以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

强调要从生理的、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以科学实验的方式观察生活和描绘细节,只注重“怎样”而不追问“为什么”。

第三节浪漫主义文学

【知识点】

①浪漫主义的涵义;

②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

③抒情性与个性化;

④浪漫主义文学的意义。

【重点、难点提示】

①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②把文学艺术视为照亮人生的一盏“明灯”,认为文学是以想象和虚构,以它对美好心灵的表现,给人生以希望和理想的文学观念,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抒情的基础。

③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体现在“抒情性”和“个性化”两个方面。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抒情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标志,浪漫主义的抒情性源于表现论的文学观。

④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浪漫主义文学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作用下,创造出夸张、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

⑤浪漫主义理论的发展。

柏拉图的灵感说和迷狂说、朗吉弩斯的天才论,都对浪漫主义的形成有着相当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西方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一次蜕变,从模仿论的文学观向表现论的文学观的一次蜕变。

第四节现代主义文学

【知识点】

①现代主义的涵义;

②现代主义文学与象征;

③现代主义对文学传统的颠覆;

④现代主义文学与异化。

【重点、难点提示】

①现代主义文学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等等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

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动荡不安的现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心理和生活。

②现代主义在表现形态上具有“象征”特点。

象征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③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类型,现代主义文学显示了对文学传统颠覆和反拨。

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文学形象的符号化以及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

④现代主义文学展示了“异化”主题。

对异化的反思、揭示和批判,是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的集中表现。

⑤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表现内心生活、心理真实或心理现实,认为本能、潜意识对人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形成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表现的方式和手段上许多新特点。

 

第四章文学创作(10课时;讲授8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文学创作是理论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

创作是文学活动的起点,了解创作对理解文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过程集中体现了审美创造活动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

【知识点】

①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

②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

③母题与原型;

④创作个性。

【重点、难点提示】

①作家与人生经验,构成了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文学创作源于作家与人生经验的遇合。

坎坷的生活阅历或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往往成就了伟大的作品。

②创作是主体与生活的结合、融合,体现了创作的“对象化”特点。

对象化是指作家以体验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感觉经验的对象。

③创作受传统和惯例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经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无形之中影响后人的创作,成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的法则或标准。

④母题与原型体现了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母题以它的构成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浸渗和凝聚。

原型整合现实经验,也是接受心理的需要。

⑤创作个性即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创作个性影响到作家的创作生命和艺术成就。

第二节创作心理

【知识点】

①动机、艺术触发与灵感;

②艺术构思与想象;

③审美情感与理解。

【重点、难点提示】

①创作动机指促使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创作动机既有来自意识层面的,也有来自潜意识层面的,或二者混杂在一起。

②艺术触发是指在创作动机的驱使下,现实生活的某种因素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使之进入创作实际操作的过程。

形成艺术触发的标志,是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③灵感是指创作过程中由于思维紧张、情绪高涨而导致的一种感悟,带有直觉性,对创作而言是一种飞跃。

灵感具有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④艺术构思是创作主体以想象的方式,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凝聚成一个体现了创作意图的艺术整体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特质在于创造性。

⑤文学创作中情感与理解两种心理因素的性质和作用几乎完全相反,审美情感所激发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满足,而是对美的需要。

理解影响着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形式和风格

【知识点】

①艺术形式及其功能;

②“陌生化”理论;

③文学风格。

【重点、难点提示】

①艺术形式是审美意识物化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提炼、艺术概括的基本方式。

“形式的凝聚”,就是对文学创作这个过程特点的概括。

②艺术形式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内容只有通过与之相应的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而且体现在完美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化、提升和拓展内容。

③“陌生化”指通过陌生或反常的方式表现人们熟悉的事物,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成艺术作品里的新奇对象,使人们在艺术形式中获得真实感受,克服习惯造成的感觉迟钝。

④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艺术呈现,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

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3.文学批评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文学批评》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系列课程之一,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即它既能通过各种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传授,改变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多维度的看待问题的能力,也能够通过文学批评实践,增强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师范教育以方法论的引导和深化。

为了充分发挥本课程的特色,充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将继续本着“以生为本”、“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科研的相互转化,促进教学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即教程教学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课堂教学空间,而是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到课外、教材之外,通过教师的必要引导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来使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理论学习与批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共同推动文学批评课程教学走向更为系统、更为深入全面的新阶段。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系统学习和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同时追踪当今文学批评的最新发展,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视野和命题。

2、通过文学批评这一与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开展综合性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

3、引导学生展开对多种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优势和局限的分析,进而思考乃至质疑所学的知识,培育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文学评论实践活动,训练并提高学生评论文学现象的实际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课程的重点

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二大部分,即讲授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在评介各种批评理论方法时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特征、操作步骤及对各种批评方法的评价。

课程的难点

1、批评方法的理论阐述,这包括各种批评方法的历史流变、思想资源和理论观点等;

2、批评方法的具体运用,这包括着如何使批评方法与学生自身的文学阅读经验相契合、以及在具体运用中如何达到恰切合理等。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1、在课程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对于几种主要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条分缕析、理论联系实践、以及富于启发性开放性的讲解,通过设定思考题、组织课堂讨论、提供待分析的理论文本以及文学文本的方式,给学生课外拓展阅读指示方向、开拓思路,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文学批评的能力;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