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761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必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城镇等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城乡社会阶层关系的演变,社会风俗的变化,政治斗争的新形态,早期的启蒙思潮的兴起,文学艺术的革新与市民文学的兴盛,传统科技的总结创新与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等九个方面看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

推荐一本书: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英国以及西欧能最先实现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技术、文化、宗教和法律等方面进行考察,但最重要的是经济方面。

因为无论怎么说,西欧社会的转型,或者是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首先就是经济的变革和转型,经济总是核心因素。

作者认为,西欧中世纪经济的增长,始终伴随着三个机制的发育和发展,那就是社会财产和财富的积累机制,生产性活动的法律保障机制,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流通机制。

所谓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流通机制,指的是商品市场以及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原材料市场的形成。

关于社会财产和财富的积累机制,作者提出要注意区分"

原始积累"

和"

前原始积累"

以往那些把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确立完全归因于对外掠夺殖民地和对内剥夺农民的观点过于简单化。

作者重点考察了英国的这种"

,即中世纪晚期农民生产者个体的生产、消费、剩余和积累状况。

正是英国以及西欧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才是原始积累乃至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这种"

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内需增长,它对国内市场经济启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近代海外殖民和海外贸易所不可替代的。

作者认为法律保障机制至关重要,因为其中蕴含着英国及西欧社会最深层、最具典型性的特质。

保障机制涉及到西欧多元的法律体系、相对独立的司法审判、习惯法、"

王在法下"

、以及对封建上层统治阶级消费的制约等。

法律政治环境不仅是现代意义经济增长的保证,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与运行的绝对不可或缺的凭靠。

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治经济,只有法律的有力保障才能使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

……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

……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

最著名的是《金瓶梅》。

……清代底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

……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

 

材料三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

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

(1)在材料一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什么?

它的基本特点如何?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到1763年,欧洲开始主导了世界贸易。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欧洲为什么能够主导世界贸易?

试从商品交换和贸易性质两个方面,指出欧洲与非洲、美洲,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有何不同?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编撰这两部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

参考答案:

(1)流派:

人情派(或世情小说、言情小说)。

特点:

描摹人生世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或世态炎凉、人间的悲欢离合)。

原因: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

(2)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

西方早期的殖民扩张;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欧洲主要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不同:

①商品交换:

欧洲与非洲、美洲之间开展三角贸易。

欧洲用制造品换取非洲的奴隶,再用奴隶换取美洲的金银、棉花、烟草、毛皮、鱼。

欧洲与中国:

欧洲用赚取的金银换取中国的丝绸、茶叶。

②贸易性质:

欧洲与非洲、美洲的贸易主要是掠夺性的殖民贸易;

欧洲与中国的贸易是正当贸易。

(3)编撰《四库全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它对保存文化遗产贡献很大,但修书时禁毁的书籍数量也很多。

编撰《百科全书》的目的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封建专制。

它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4)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显露出某些民主的、人文的近代社会某些因素,也与世界其它地区有着经济、文化的交往;

但是,由于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二)重点概念、结论及专题示例

(1)概念:

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分为两个阶段:

1933—1934年,1935—1941年。

2.与罗斯福新政相关的一些问题

①新政是否克服了萧条,恢复了美国经济二十年代的繁荣?

②新政是否采纳了凯恩斯学说?

③新政是否推动美国更快地走出了危机?

④胡佛面对危机是否不作为?

3.从现代化角度看罗斯福新政

①成功地实现了社会预期管理、重建社会信心。

②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了监管型市场经济制度。

③调整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建立了中央适当集权的现代国家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有组织的生产性活动,大大缓解了痛苦和危机,除了筑造整个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国道和州道外,劳动大军还消除公路上、下水道障碍、修改坡度、铺路、翻修路面、消灭急转弯、修理沟渠和路标、修筑停车场等;

学校建筑方面的小型建筑工程、油漆和泥水工作。

自来水工程、修建各种运动场,修筑道路、防护林和围墙等;

公用事业方面的修理煤气管、旧汽车改造、安装火警电铃和避雷针等。

——《大萧条和罗斯福的新政》,《舰船知识》2010年第九期

材料二大萧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失业率,但是罗斯福新政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1931年美国失业率是15.9%(大萧条之前是3%左右),到1939年仍停留在17.2%。

大萧条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私人投资率的萎缩,而新政时期私人投资的恢复也很有限:

1929年私人投资占GDP的16%,到1941年也就恢复到14%。

就人均GDP来说,1939年美国的人均GDP仍低于1929年。

——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评述材料中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论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一

观点:

“新政”缓解并推动美国更快地走出了危机。

论述角度:

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社会矛盾;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材料二

“新政”没有推动美国更快地走出危机。

新政对降低失业率效果甚微,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改善有限;

新政对私人投资刺激有限,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缺乏动力;

罗斯福政府借计划、控制和调节为名大肆扩张,限制经济自由。

(2)重要结论:

“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较为重视实际,崇尚秩序。

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民主的雅典与法制的罗马

美国学者威尔·

杜兰的评论作为结论我看是最为合适的了:

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成为个人自由的依据;

罗马留下了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3)重要专题:

①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社会的沉沦与进步共生,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存,三是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导致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唐德刚的《袁氏当国》

1.《临时约法》不合国情

客观地讲,在当时的局势中,的确唯有袁世凯有实力、有威信出任大总统,以稳定时局,进而谋求国家发展。

以孙文为首的革命党人过于理想主义,以为凭一部实行责任内阁制的《临时约法》便能够约束袁世凯了。

他们犯的更为严重的错误就是,竟以为一个在北京总揽朝政的枭雄,会去做一个虚位元首.。

众所周知,清末民初,内有地方割据,外有列强侵扰,正所谓内有外患,因此“似乎应该采用总统制,给总统更大的权力,以便能够根据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做出更加迅速和灵活的反应”。

对于这一点,孙文先生或许早有预见,因而在建国之时就力主实行总统制。

可在防止袁世凯独裁的动机之下,最终《临时约法》中采用了责任内阁制。

如此一来,“由于超越了当时的条件,致使民国初期国家权力的运作极为不顺畅”

2.政党政治在中国实验的失败

1912年的时候,“多党制民主体制因为缺乏程序共识,缺乏稳定性和效能,无法真正有效的完成国家权力从君权到民权的转移和过渡,反而因为畸形恶性的政党竞争导致国家政治权威的软弱和流失,政治日益衰败,内阁危机频发”。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已开始考虑加强中央权威,强化中央职权。

3.过渡期与威权体制---袁,孙,梁的思考

袁的帝制主张,孙的共和主张,梁的“开明专制”论。

民主体制在民初或许确实不可以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结果,可为什么当权者不能在帝制与民主间另辟蹊径,以为过渡?

要知社会趋向民主的大势是决然无法逆转的。

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失败了,造成了军阀混战,国家贫弱,于是转型之事一拖再拖。

材料一图1(“没有开化的中国佬”)、图2(“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图3(“中国就要崩溃了”)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图2图3

材料二年表1911年

  1月中国首部专门刑法典颁布。

  2月台湾发起首次断发大会。

  3月上海商界成立武装商团。

  4月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葬身黄花岗。

  5月清廷成立皇族内阁。

  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

  7月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

  8月湖广当局下令查封,酿成《大江报》文字狱案。

  10月武昌新军引发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

  11月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内阁大臣。

  12月孙中山归国,经十七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张鸣:

《辛亥:

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20世纪初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场“妥协”。

他(袁世凯)同起义各省在南京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同盟会领袖进行谈判。

……(孙中山)表示:

只要袁世凯拥护民国,他就辞职,让位给袁世凯。

几乎所有爱国者一致同意的是:

中国必须有一个代表各省的议会;

国家必须统一起来,以防止外国干涉(指日本)。

……儿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

孙中山辞职。

袁世凯在南京被选为总统,于3月10日在北京就任。

通过这一系列特殊的妥协,中国避免了一场持久的内战、一次下层阶级的起义和一场外国的干涉。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

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孙中山(1924年1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2)据材料二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政治背景。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场“妥协”的认识。

(1)看法:

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原因:

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相继展开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社会各界民众要求民主富强的呼声日益高涨奠定了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纷纷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造成了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

湖北地区的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3)材料三中,费正清是立足于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分析来肯定这场妥协的,孙中山是立足于推进国民革命的现实需要来否定这场妥协的。

这场妥协在辛亥革命时期,有助于早日结束帝制和内战,实现政权的平衡过渡,但也为后来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出现埋下了隐患。

②十月革命及现代化

1.十月革命的特点

暴力革命,经济落后,“一国突破”。

它们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革命的特点持续下来并演化成建设的特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模式的转换,所出现的问题,无一不与十月革命的这些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2.俄罗斯的社会转型

①罗斯受洗

②彼得一世的改革

③1861年的光辉

④十月革命与苏联模式

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十月革命及苏联模式又是彼得一世以来俄罗斯现代化的继续,是社会发展模式的自我改变。

⑤市场体制:

俄罗斯社会的重新定位

3.苏俄—苏联的现代化

①苏维埃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体制转换

在苏维埃时期,为了加快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早日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为了克服和缓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现行体制也在进行调整和改革,经历过三次体制转换.

②苏俄—苏联的现代化成就

俄罗斯在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从彼得一世到十月革命,这一期间最主要障碍是农奴制及其残余。

俄国十月革命革除了这个障碍,现代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

材料一苏俄(苏联)某段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材料二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

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道,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

……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

……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

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

……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

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

——萨顿:

《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三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指控时说:

“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斯大林全集》

材料四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

而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则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队。

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000多顾客。

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

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

(1)据材料一,概括苏俄(苏联)从1913年至1925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1年至1925年农业生产呈现该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并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是如何应对的?

(3)据材料四、五概括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的社会概况。

这些概况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拟定一个合理的主题。

(1)生产状况:

1913年—1921年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1921年—1925年逐年增长;

主要原因:

1921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社会局势稳定;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有利条件:

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大量技术人才失业,也使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商品和资金市场短缺的问题,对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应对:

苏联领导人在当时形成领导相对正确的理论认识,并采取了相对得当的措施,在保证经济独立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3)概况:

一方面,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低;

特权人物享受更多优惠;

物资奇缺,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说明:

一方面,斯大林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该体制有着重大的局限。

(4)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

列宁和斯大林都在努力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三、“选修选考”与“必修必考”的关联

必修1—3板块中隐性的改革与人物的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史

1、改革:

韩愈与儒学复兴运动、唐宋货币改革、市舶使、榷场、市舶法则、少数民族首领改革(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古代民族自治管理政策、一条鞭法(鱼鳞图册)、张居正改革(必修1,P17历史纵横)等,已考到“古代民族自治管理政策”之“盟旗制度”。

2、人物:

萧何、汉武帝、司马迁、赵过、班固、陈寿、曹操、王羲之、魏征、韩愈、苏轼、张择端、朱熹、郑板桥、张居正、晋商和徽商的代表人物等,已考到“陈寿”“曹操”“朱熹”。

(二)中国近现代史

总理衙门、戊戌变法关于婚姻制度的改革、甲午战后清政府财政改革、外务部、东南互保、清末地方自治、民国外交体制改革、民国初年实业改革、蔡元培及北大教育改革、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特别是财政改革)、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区教育改革、科技发展战略等。

2、人物:

林则徐、魏源、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郑观应、方举赞、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张謇、荣宗敬、荣德生、胡适、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郭沫若、顾维钧、李大钊、左权、马本斋、邹韬奋(必修2)、马寅初(必修1解放战争)等。

已考到“左宗棠”“钱玄同”“梁启超”。

(三)世界近现代史

欧洲民族君主国改革、荷兰商业殖民帝国政策(东印度公司)、拿破仑教育改革与财政改革、欧文“新和谐公社”设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历史纵横,P45)、威尔逊财政改革、胡佛政府改革、罗斯福新政“财产税法”、战后德国日本民主改革等,已考到“战后日本民主改革”。

瓦特、史蒂芬孙、富尔顿、沃尔波尔、俾斯麦改革、欧文、凯恩斯、雨果、巴尔扎克、易卜生、毕加索、贝多芬、马丁•路德•金等,已考到“马丁•路德•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