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77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docx

幼儿园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找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活动准备】

1、大号食品袋若干:

数量多于幼儿数,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

活动室的二维图一张,红色水笔1支~3支。

【活动过程】

一、猜猜、说说,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参与。

教师拿出一个食品袋,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幼儿忍不住要问时,抛出问题:

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是“气”“空气”。

2、回应幼儿。

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

一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幼儿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幼儿不同的看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

比如,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

空气。

(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性质,他们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找找、捉捉,引发第二、第三次认知冲突。

1、教师第二次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

“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

”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

“我还能捉到空气吗?

到哪里捉?

(这是第二个冲突点。

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

教师顺应某个幼儿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

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

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

“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

”然后,教师用红笔在二维图的相应位置上画圈做标志,边画边说:

“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

2、幼儿捉空气。

教师提问:

“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

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幼儿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幼儿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幼儿:

一是捉的地点。

二是捉的过程。

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

“为什么这么做?

”三是有没有捉到。

3、幼儿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

捉到了吗?

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幼儿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

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

为什么没有捉到呢?

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三、看看、说说,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师幼一起看看、说说,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

我在空调前,

我在窗台上,

我在……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我要抓住你,

(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由轻拍、稍重拍,到用力拍。

嘭——!

袋子“炸”破啦。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滚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滚动

大班科学活动:

滚动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

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

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

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

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

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

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路线》

[活动目的]

1、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重量不同下落的路线不同;同一物体大小、形状不同,下落的路线也不同。

2、能用直线和曲线来记录重的和轻的物体下落时的路线。

3、仔细观察事物,主动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纸飞机、竹蜻蜓、积木、彩纸、手工纸、蜡笔、作业纸、沙包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1、幼儿自由玩竹蜻蜓和纸飞机,提出问题:

竹蜻蜓和飞机开始在哪里飞行?

最后又落在哪里?

2、讨论:

它们飞到天上,为什么会落下来?

3、知识点:

地球有引力,所以物体会落下来。

4、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吗?

二、幼儿实践

1、问题:

它们下落的速度一样吗?

为什么?

(重的快、轻的慢)

2、你可以用不同的线来画出他们下落的路线吗?

3、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些物体下落的路线?

三、探索发现

1、如何让两张一样大的纸走不同的路线(直线、曲线)

2、知识点:

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路线不同。

[活动延伸]

没有引力会怎样?

(观看视频)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太空生活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大力纸桥》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雪花片插在小木棒上(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与测量)

【活动过程】

一、纸桥有多坚固。

1、介绍纸桥和测量方法,让幼儿猜猜:

纸桥上能放多少雪花片?

2、交代操作要求:

(1)可以通过折一折,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形状。

(2)雪花片可以随意摆放,但必须要放在桥面上。

(3)听到教师的口哨声必须马上集合。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正确取放雪花片。

(2)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方法。

4、交流。

(1)请成功的幼儿介绍优秀经验。

(2)对比和评价操作方法相似,结果却不同的纸桥,分析原因。

(3)让操作失败(桥倒塌,雪花片散掉)的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引出第二次操作。

二、谁的纸桥最坚固。

1、提出操作要求:

让所有的雪花片都站在纸桥上就是胜利者。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

(2)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3、交流。

(1)评出最牢固的纸桥。

(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2)请成功的幼儿归纳优秀经验,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A桥面更宽更厚能承受更多的力。

B桥面折叠后拱起来能承受更多的力。

C桥面折叠成波浪能承承受更多的力。

D把雪花片放在桥墩上能放更多。

三、我们的长江大桥。

1、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桥墩和纸,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造出长江大桥,放上所有的雪花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创新方法。

(2)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3、展示幼儿作品。

4、教师小结:

桥墩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大桥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

建筑师们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赵州桥。

小朋友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彩光变变变》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

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

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

(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

(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

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

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

(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

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

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

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

(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

(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

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

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

(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

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

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教学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

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

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

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

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

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