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7485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docx

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测试题41

中古史(先秦~南北朝)试卷

一.选择题:

(1×2`×36=72`)

△.依据先秦史回答:

1.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

2.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

()

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

C.施用各种肥料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推广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对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争霸的历史影响,其客观作用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B.推动了民族融合

C.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D.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抑制统治者的暴政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

C.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6.“夫仁义礼智者,法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法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

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外儒内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可以用“争”和“变”来概括。

回答:

7.“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从以下的比较来看,其中最能确切表述二者区别的是:

()

A.战争的目的不同B.对周王室的态度不同

C.称霸形式不同D.社会性质不同

8.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

C.都壮大了本国争霸斗争的实力D.都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性质

9.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的是:

()

A.农民广泛使用铁制工具B.出现郡县

C.出现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D.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10.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改革,其根本区别是:

()

A.目的完全不同B.前者不利于生产,后者利于生产

C.阶级属性完全不同D.前者不利于统一后者利于统一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此回答

1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封建制度开始确立B.争霸战争连绵不断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D.劳动者地位略有改善

12.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举贤能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

13.王充和范缜都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思想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

()

A.自然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B.人的肉体和精神共存亡

C.儒学的迷信思想是不可信的D.人是能够战胜自然的

△.西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回答:

14.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

()

A.封建国家暂时放松对农民的剥削B.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

C.通过减轻刑罚安定民心D.将封建剥削降到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

15.西汉前期,皇帝提倡节俭的目的在于:

()

A.体谅民间疾苦B.巩固封建统治C.恢复社会秩序D.准备反击匈奴

16.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经济措施有:

()

①.改革币制,发行五铢钱②.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销售

③.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征税④.减免田租,开放山林川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

回答:

17.秦朝时期中央下达的官方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文字是:

()

A.竹木简或帛、隶书B.植物纤维纸、小篆

C.竹木简或帛、小篆D.絮纸、小篆

18.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科学解释

C.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慧星记录D.最早记录太阳黑子

19.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

()

A.张衡发明地动仪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华佗发明麻沸散D.西汉记录太阳黑子

20.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再现了秦朝时的军容②.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徭役

③.显示了秦朝高超的造型艺术④.反映了秦朝手工业的成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史记》记载:

“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这段史料:

()

①.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表现了封建史学家的历史局限性④.古史对天象的记载缺乏科学研究价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答:

22.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23.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C.进行战争D.迁民戌边

24.战国以及秦汉对匈奴的战争多被判定为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是由于其:

()

A.是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是纯粹防御性的战争

C.是反掠夺反奴役的战争D.是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25.西汉和东汉在民族关系方面的相同点有:

()

①.打击匈奴②.派人出使西域③.都曾对西域进行管辖

④.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⑤.在河套地区增设郡县,移民屯边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⑤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

回答:

26.当时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27.当时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盛极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得到开发。

回答:

2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中,最发达的地区是:

()

A.三吴地区B.洞庭湖地区C.鄱阳湖地区D.成都平原

29.此时期,江南经济开发中的最主要特点是:

()

A.整个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开发地区进一步扩大

C.各地发展不平衡D.南方完全超过北方

30.南方经济开发的自然原因是:

()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南方水利工程的兴修

C.南方优越的气候条件D.北方受到战乱的影响

31.此阶段,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被南方超过B.北方一蹶不振

C.虽破坏但得到恢复D.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32.此阶段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不重视B.人民的负担太重

C.战乱的破坏和影响D.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

33.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D.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除在科技上取得巨大成就,宗教、思想、文学等方面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回答:

34.下列著作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优秀作品的是:

()

A.《水经》B.《禹贡地域图》C.《水经注》D.《氾胜之书》

35.西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兴盛而随之发展起来的是:

()

①.建筑②.雕刻③.绘画④.文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

36.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主要体现了:

()

A.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成就

B.6世纪以来北方各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

C.南方与北方经济平衡发展的特点D.北朝经济发展的成果

中古史(先秦~南北朝)试卷

一.选择题:

(1×2`×36=7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二.非选择题:

(19`+14`+26`+18`=77`)

37.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朝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蒙恬、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远征匈奴,匈奴远遁。

汉族王朝的疆土北面到了河套、阴山,西面到了河西走廊、青海湖边,包括有原为匈奴民族畜牧区的鄂尔多斯高原。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属于旱半干旱区,可耕可牧,适宜于半耕半牧。

汉族政权占有这一大片空旷地区以后,大量移民,屯垦戍边,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大大超过原有的匈奴人口。

大批汉民一到便将可耕地尽辟为农耕地。

……自此以後,河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绿洲便成为传统的农耕区。

汉武帝时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西汉王朝的势力开拓至新疆地区。

与此同时汉王朝势力南下,据有了闽浙粤原先越人居住的沿海地区,在西南控制了西南夷族聚居地,开拓至云贵高原……

――――摘自邹远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请回答:

⑴.据材料,指出秦汉时期领土开拓的方位和范围,并归纳领土开拓的方式。

①.方位、范围:

北方:

西方:

东南沿海:

方式:

⑵.举例说明秦汉如何加强对新拓边疆地区的管理。

⑶.秦汉开拓边疆有何积极意义?

38.秦汉是封建大一统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出现分裂。

⑴.用史实说明秦朝的历史地位。

⑵.秦汉以后,我国出现了长达数百年的封建国家分裂的局面,简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⑶.用史实说明南北朝后期统一历史条件的成熟。

39.有人说:

“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他们的政治主张中,有何矛盾之处?

原因何在?

儒法两家又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试分析统一的根源和影响

 

中古史(先秦~南北朝)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2`×36=7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D

D

A

C

D

C

D

C

D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D

B

A

C

C

B

D

A

D

C

C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B

C

D

A

C

C

C

C

B

C

B

A

二.非选择题:

(19`+14`+26`+18`=77`)

37.〔答〕⑴.方位、范围:

北方:

河套、阴山;

西方:

河西走廊、西域;东南沿海;西南云贵高原;(6`)

方式:

远征、移民、屯垦、出使交流、政治控制;(3`)

⑵.管理:

(6`)

秦:

设桂林、南海、象郡管理越族人地区;

西汉:

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保护商旅往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

⑶.意义:

(4`)

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促进边地经济发展;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8.〔答〕(26`)

⑴.秦的历史地位:

(8`)

①.秦的统一,开创了封建大一统的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与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与改进;

③.秦朝因暴政导致灭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前期的兴盛局面,也被后世引以为鉴;

④.秦朝疆域辽阔,具有高度的文明,它声威远播,对古代世界影响很大;

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之外,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

原因:

(8`)

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成为一种割据势力;

②.北方经济受战乱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南北形成暂时均势;

③.北方游牧民族大批南下,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民族矛盾;

④.政权更替频繁,缺乏具有实力优势的强大政权;

⑶.统一条件成熟:

(10`)

①.民族大融合加强,内迁少数民族基本上完成封建化,在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上与汉族融为一体,民族矛盾消除;

②.江南经济发展,北方生产恢复发展;

③.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⑤.隋朝与南朝中最弱小的陈相比,占有压倒优势;

39.【答】(18`)

⑴.矛盾、原因:

(8`)

①.矛盾:

儒家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放宽刑罚;而法家主张实行法制,用严刑酷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儒法两家分别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及各自看问题的不同立场;

⑵.统一过程:

(6`)

秦统一后,运用和发展了韩非子理论,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在根本目的上与法家思想主张中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一致的;

⑶.根源和影响:

(4`)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要求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影响:

儒法两家统一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为其确立、巩固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思想保证,但到封建社会后期逐渐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和限制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