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高祖本纪.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962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史记高祖本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记高祖本纪.docx

《史记高祖本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高祖本纪.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记高祖本纪.docx

史记高祖本纪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教案

课题

《高祖本纪》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李海龙

教学

目标

1、积累文本中的文言实虚词,活用及句式。

体会《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理解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3、学习刘邦中用人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雄才大略、善于审时度势等性格特点,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

重点

难点

1、积累文本中的文言实虚词,活用及句式。

体会《史记》的“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理解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教学

方法

研习,讨论交流,展示反馈,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生归纳,积累,完成文本中的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问题探讨,合作探究,研习文本。

(教师填教学方法或点拨的方法,学生归纳、积累知识要点或反思)

【课前预习】

 

 

一、字音-A

大泽之陂(bēi)繇(yáo)乃以秦王属吏(zhǔ)章邯(hán)徇(xùn)献飨(xǐang)军士轵(zhǐ)道垓(Gāi)下玉卮(zhī)媪(ǎo)狎侮(xiáwǔ)酤(gū)箕帚(zhǒu)踞床(jù)长揖(yī)荥(Xíng)阳轘辕(Huányuán)黥(qíng)布炘(xīn)跂(qì)崤(Xíao)山郦食其(Lìyìjī)贳(shì)酒雠(choú)单父(Shànfǔ)绐(daì)张(zhàng)饮

二、重点词语

1.通假字-A

(1)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卤”通“掳”“憙”通“喜”。

“解”通“懈”

(2)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

(3)遂坐上坐,无所诎。

“坐”通“座”“诎”通“屈”

(4)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内”通“纳”“距”通“拒”

(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

(7)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8)高祖常繇咸阳。

“常”通“尝”,曾经。

“繇”通“徭”,服役。

(9)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10)非有所侵暴,无恐。

“无”通“毋”

(11)兵罢戏下。

“戏下”通“麾下”。

2.古今异义-A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

“平民百姓”今义:

“家庭成员”作业:

“劳苦的工作”今义:

“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诽谤:

公开批评、议论今义: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

规约,规章今义:

限制使不出范围

(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

没有出息今义:

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5)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稍:

渐渐今义:

稍微

(6)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大人:

德行高尚的人今义:

成人;敬辞,称长辈

(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山东:

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义:

山东省

3.词类活用-B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降: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活: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从:

使……跟从)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怪:

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苦:

以……为苦)沛公然其计(然:

认为……正确)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家:

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王:

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都:

定都)

诽谤者族(族:

灭族)

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

与……交好)高祖竟酒,后(后:

留到最后)

吕媪怒吕公曰(怒:

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先:

赶在诸侯之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怪:

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微细:

平民,卑微的身份)

诛暴逆(暴逆:

暴逆的秦朝)

4.一词多义-B

(1)相

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一起)

苟富贵,无相忘(互相)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

(2)固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3)引

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沛公引兵西(率领)

(4)辙

去辄烧绝栈道(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解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

5.虚词积累-B

(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2)因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于是、就)

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

(3)以

乃以秦王属吏(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

啖以利(用)

可以有大功(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

(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

喟然太息曰(……的样子)

6.特殊句式-A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7.其他重点词语-A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昌邑未拔(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功劳)

还军霸上(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断)

汉王复入壁(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

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大约)

意豁如也(……的样子)

8.默写《大风歌》

【课堂互动】

 

一、导入

《太史公自序》说: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情境创设

1.不虚美,不隐恶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

三、问题探讨,研习文本

1、问题1.用简要短语(身份特征)概括文章情节-A

(1)、刘邦出生:

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2)、平民刘邦:

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

(3)、将帅刘邦:

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4)、帝王刘邦:

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2、问题2.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

本文,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

)-B

明确:

(1)、有远见卓识。

入关不如约称王树威望(以退为进);与民约法三章赢民心。

(刘邦取胜之基)

(2)、智谋超人。

突出的表现在军事才能上。

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

(3)、善于用人。

在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等战争中,刘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将将。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三教九流”,兼收并蓄。

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如垓下之战,使用韩信,充分展示其才干,大败项羽。

在作者的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盲目歌功颂德,也没有把汉代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

在作者的“实录”下,写了刘邦的流氓无赖行径,记述了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的举动,描绘了他问太上皇“所就孰与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

也写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等,还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

(4)、狡诈无赖。

“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5)、卑鄙残暴。

未央宫戏弄老父亲,“P51-3阅读与探讨中的“推坠儿女自逃命”及“则幸分我一杯羹”两个故事。

总结形象:

a.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

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b.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没有一味褒扬。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没有一味贬抑的实录精神。

问题3.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C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1﹚.高祖见秦始皇时说的话与项羽,陈胜的语言对比,思考三人的不同语气和性格差异?

a.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b.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c.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参考:

都是体现天下英雄的豪言壮语。

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较之后两者,还缺少一些霸气,更多的是忿忿不平的质疑,谴责心态。

陈涉的话是鼓动社会底层人民的,为了达到激励人心的目的,语气慷慨激昂,有很多的蔑视王侯将相的成分.?

”陈胜说的时候,有着愤愤不平之意,笑傲王侯;对于农民阶层来说,有着造反的反抗,这也是没有宏大目标和准备的;

而项羽脱口而出的:

“彼可取而代也”,此话比起刘邦的:

“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多的不仅仅是心中无尽的豪气,更是那睥睨天下,非我莫属的自信。

显然,刘邦和陈胜没有项羽这凌人的气势。

一方面反映了项羽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一介武夫”;当他看见秦始皇的兵马时说了这样的话,其实也就是一种艳羡而已,他想据为己有!

秦始皇没有什么精神追求,一切追求都是物质性的。

而项羽羡慕的就是这些,而且兵败时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更显示了他的刚愎自用和执迷不悟!

“大丈夫当如是也”,表现的是刘邦的报复,同时也说明刘邦是有心计的;他的追求和目标是远大的,他虽然出身于小吏,却善于用人(虽然有人品的争议),最终取得了胜利,开创一代盛事。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

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

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

﹙2﹚.比较简析《大风歌》和《垓下歌》所表达的情感-C

参考答案见

3.妙笔生花:

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

(字数不限)-B

四.文本总结: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其中楼台殿阁布置有序,雕栏画栋也惹人喜爱。

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全传记刘邦一生六十二年间事,按时间顺序大体分为:

从开头到二世元年起事前,记刘邦贫贱时事;从“二世元年秋”到入咸阳推翻暴秦统治,写刘项响应陈胜起义,共诛暴秦的功绩;从汉元年到五年,写刘邦灭楚兴汉的功绩;从六年到十二年事,写刘邦南征北战,初步巩固了西汉统一政权的功绩。

篇末为太史公论赞。

六.作业《同步导学练》

教学

反思

 

比较简析《大风歌》和《垓下歌》所表达的情感

《大风歌》

《垓下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情感

在文学造诣上,刘邦比项羽也毫不逊色。

《大风歌》是一首成功者的凯歌,直抒胸臆,雄豪自放。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踌躇满志、衣锦还乡之意,二是对以后如何治理好天下的忧虑之意。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

《垓下歌》中既洋溢着满腔豪气,又蕴含着脉脉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面对死亡,坦然而歌者,真正豪迈也。

英雄无奈,纵使失利,亦是豪气,此等气魄,何人能及!

 

资料链接

历史上楚汉相争的结局是刘邦夺取了天下,按照传统的成王败寇理论,刘邦理应胜过项羽。

不过对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说,项羽似乎是一个例外,人们对他抱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都认为项羽比刘邦更像个英雄。

项羽的战争是一场贵族式的战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讲游戏规则,有时近乎固执;刘邦则不然,他的战争是流氓式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能取胜怎么都行。

项羽看中的是过程,刘邦看中的是结果。

但无论如何,刘邦和项羽都是那个时代所产生的英雄,我以为刘邦是现实主义战士,项羽则是浪漫主义骑士。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

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他的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部队的协同作战。

这些部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部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

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部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

在这过程中,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抢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

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

“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

”(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

“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

“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

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

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

故当以作“雄”为是。

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

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

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

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

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

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缍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底屋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

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吧!

姑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

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

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

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

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

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

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

他自己却无从回答。

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

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

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垓下歌

【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释】:

英雄末路的挽歌。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

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但在秦亡以后曾经是项羽盟军的另一支反秦部队的首领刘邦为了统治全国,与项羽之间又展开了残酷的战争。

他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

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

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尽管这是一种其概括的叙述,但“力拔山”三字却给读者一种具体、生动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句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

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其苍白无力。

这两句是说:

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

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

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

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他们的和中背对他的成败起不了多少作用,从而他只要注意骓就够了。

这也就意味着:

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

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

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间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经不起“天”的轻微的一击。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

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崐讨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

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成白话,就是:

“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

崐”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是的,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确实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

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纵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欢喜赞叹。

《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

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