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323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学 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docx

数学教学呼唤体验性学习等论文一等奖论文集本科毕设论文

1、数学教学呼唤体验性学习 

实验小学程艮凤 

 

 

当我们站在讲桌前苦口婆心的告诉孩子们要尊重、帮助残疾人时,他们大概只会暂起怜悯之心,而难以自觉付诸关爱的行动;当我们让孩子们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后,他们或许就能真正理解残疾人的苦楚,从而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

我想,这就是被动接受和主动体验的差异!

数学教学不也如此吗?

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愉悦身心,激发潜能,获取知识和能力,应该不失为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方法。

新课标提出:

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思想是最高的境界”——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它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各种数学思想与方法。

如教学“48÷2”,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本课的难点是竖式算法算理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每一步都讲得很清楚,但反馈练习的结果却屡屡让我失望。

怎样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算理呢?

我通过反复斟酌,觉得应该将这种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于是充分利用小棒,让孩子们一边摆一边写,利用摆出的图形,理解商中的“2”是表示“2”个十,商中的“4”是表示“4”个一,从而轻松地知道了商的位置。

也在无形中让学生深深体验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

当然,数学中蕴涵着许许多多的思想方法,老师要善于引领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去体验,如此长期积累,无疑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这其实是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指引他们踏上了一条智慧之旅!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验强烈的求知欲望。

鲁讯先生曾说过: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营造生动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开放的教学情境,如“游戏”“故事”“竞赛”“动画”等等,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有趣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考中。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第一个信封里装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露出一个直角;第二个信封里装了一个钝角三角形,也只露出一个钝角;第三个信封里装有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这三个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是相等的,把这个锐角重叠并露在外面。

教学时,先出示第一个信封,“谁能猜出这个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

”学生马上判断出是直角三角形;出示第二个信封时,大家异口同声地高呼是钝角三角形;出示第三个信封后,孩子们更自信的喊着:

“锐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这时,老师故作神秘,像变戏法似的从信封里慢慢拿出三个图形,并大声说:

“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

”咦?

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们在惊奇中都想“讨个说法”,这种积极地情绪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总之,好的教学情境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唤起他们积极地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过程是最美的风景”——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就会真正理解了。

研究表明:

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中感悟、体验、理解。

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我首先引导孩子们根据实物进行猜测,而后抛出一个问题,“怎么验证大家的想法呢?

”孩子们纷纷献计献策,有人说:

“可以把相对的面剪下来,叠起来比一比!

”有人说:

“我可以拿一张白纸描下一个面,然后拿它与相对的面比。

”还有人说可以量等等;商量好方法后便通过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每得出一个结论后都雀跃不止!

由于教师提供了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历了“猜测联想——探究思路——实践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做数学的全过程,课堂也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实践是最高的真理”——体验知识的应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这也是新课程极力提倡的。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用脑想,而且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深入感悟,这样切身体验而得出的结论虽不说是终身难忘的,但也一定是刻骨铭心的。

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后,我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一个实践活动——这月我当家,同学们把本月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进行了统计,那次活动对孩子们的影响确实很大,他们深切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不再乱花钱了;有个孩子为了帮助下岗的父母多挣点收入,开始收集易拉罐……“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我想,孩子们收获地不仅是人民币的运算这一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这才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五、“成功是最大的快乐”——体验成功的无穷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

试想,一位渴望成功、急于表现自我的孩子如果受到冷落,一位聪明而富有童真的孩子如果受到了打击,这将会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怎样的阴影呢?

研究表明,95%以上的所谓“差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信心,兴趣逐渐消退,积极性和自觉性都变差了,成绩才会变差。

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使他们从小就有自强自信的良好心态。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定了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第一个层次,学生能初步认识分数,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二个层次,能说出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并能动手创造出简单的分数;第三个层次,能创造出较复杂的分数。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满意的结果,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取得不同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呼唤体验性学习!

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体验中感受、体验中理解、体验中获得、体验中发展,数学教学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陶醉的乐土,数学学习必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2、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探究课

 

实验小学唐为贫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尤其在公开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叹精心设计的探究课好看不实用,并往往面临着探究课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

且看下面的案例。

这是新课改一节展示课,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精心设计生活情境:

快过新年了,我校一年级将有50名小朋友光荣加入少先队组织。

请同学们帮助辅导员解决一个问题——学校做红领巾需要多大的一块红绸?

教室里顿时有的学生活泼起来,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着、讨论着;有的特别细心地目测着、估计着……最后把问题归结到求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探究过程。

大部分学生讲出“剪拼法”,对于“数方格”(用面积单位量)全然不知。

为了追求探究方法“完整性”,教师极力“唤醒”、“诱导”,终于让学生吐出了用“面积单位度量”。

然而方格怎么数法?

半格如何处理?

待学生弄明白这些问题课已上了一大半。

接着研究第二种方法,给图形大变形。

为了方便学生操作,更为了显示教师独具匠心,老师为每位学生发放一个学具包,里面有各种形状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还有几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进行操作、研究、探讨,希望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老师不时地看着手表,显示出焦急样子。

再看看下面“勇士”,他们正在兴头上:

有的独立研究,有的同桌讨论,有的几人组合,他们摆弄着,议论着,还不时发出惊喜声。

老师及时“融入”其中,发现基本上都用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摆,对于老师发放单个图形却无人问津。

怎么办?

该发挥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了。

老师不停地穿梭于小组间,比划着、说教着,望着一张张茫然的面孔,老师干脆自己动手。

由于老师提供“道具”应有尽有,再加上学生热情高涨,学生发言精彩纷呈。

在座的老师无不感叹,学生的探究潜力多“巨大”,沿三角形两条边中点的连线剪(拼)学生都会。

该到了揭示面积公式时候了,然而“该死”的铃声不合时宜地响起。

这位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按照习惯的教法那样,指令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思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后推导公式,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自己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总结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从学生汇报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他们想出了多种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

遗憾的是,这节课未达到预期目标,未完成教学任务。

反思这节并不完整的探究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探究情境再“简”一些

数学教学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教学情境,尤其是探究性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离不开有趣、新奇的情境。

以至于有的教师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时髦。

其实探究情境不只是反映现实的生活情境,还应包括直接反映数学问题的数学情境。

有时直接从抽象的数学情境导入,可使探究活动有更充裕的探究时间且充满数学味。

本节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引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的教学虽然没有情境的“陪衬”,但用数学的内在魅力来吸引学生,一样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效,更重要的是为后继探究活动提供足够时间保障。

二、探究材料再“精”一些

教材上提供的学习材料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这位老师增补新的学习材料,目的是想扩大学生探索空间。

然而什么样的学习材料适合儿童探究?

应当是位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这位老师提供部分学习材料,其思维含量明显偏高,脱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跳一跳也很难摘到果子,以至于需要老师“提醒”、“暗示”,造成研究时间过长,探究内容过分膨胀而上不完。

三、探究内容再“实”一些

探究课上不完,很大程度上是探究内容臃肿、冗杂。

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

如果探究点过多,而是每点都要探究到位,势必造成探究费时,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显然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指令学生从“数方格”研究起,有这个必要吗?

其实有许多学生在进行新课前已经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其说是探究,还不如说是验证。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探究内容、对象、时空、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究竟在哪些地方给学生腾出探索时间?

又该怎样去衡量探索空间的大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3、是你们给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

 

同安小学曾康丽 

 

 

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数第十册49页实践活动2“设计一个长方体盒子,使它能装下1000块长方体橡皮。

”目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教学活动中,学生敢于挑战、大胆质疑、引发的精彩,感受颇多。

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共享。

生1:

我先测量出一块橡皮的长、宽、高,再计算出一块橡皮的体积,最后乘1000。

生2(反对):

这样算出的只是1000块橡皮的体积,并没有说这个盒子是怎样的?

生3(站起来质疑):

我认为无法设计,橡皮的形状各异、大小也可以不相同呀?

(班里炸开了锅,争论激烈,僵持不下,师也故作为难。

生4:

我建议在“1000块”的后面加上“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几个字。

师:

大家的意见呢?

(教室里“同意!

”“赞成!

”的呼声此起彼伏。

)具体设计呢?

生5:

我设想这个盒子装10层,一层放100块,一排l0块,放10排,正好l000块。

生6(反对):

题目没说正好装满,我可以设计得更高些、更大些,也行呀。

生7(反驳):

如果像你说的把盒子设计得更高些、更大些,那岂不是浪费资源?

(学生再次沉思、交流、辨证,最终取得一致意见,将原题目修改如下:

设计一个长方体盒子,使它正好能装下1000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橡皮。

师:

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对权威教材产生质疑,你们的表现太棒了!

你们的分析太精彩了!

你们的辩论很有个性!

是你们给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

生8:

我已经测量出我这块橡皮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

这个盒子,我设计装5层,高就是1×5=5厘米;一层放l0排,宽就是2×10=20厘米;一排放20块,长就是5×20=100厘米。

师:

就以这块橡皮为例,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案吗?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举一反三,一下子出台了多种方案:

有设计8层的,高8厘米,一层放l25块,一排25块,长125厘米,放5排,宽10厘米;有设计4层的,则高4厘米,一层放250块,一排25块,则长l25厘米,放l0排,则宽20厘米;……)

生9:

这么多种方案,哪一种设计更节省材料呢?

(可谓标新立异,课堂探究活动再一次推向高潮……,师生洋溢着创造的喜悦。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种。

实践证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一旦使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便可激起学习的动机,思维的涟漪此起彼伏,学生潜在的学习情绪自然爆发,课堂便“活”起来。

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对权威教材产生质疑。

教师不急于表态,始终以激励和热情让学生当“小老师”。

每一句征询的话语,足以温暖学生的心田,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促使他们大胆地去“再创造”。

经过沉思、交流、辨证,进而达成共识。

这时,学生所释放的创新激情已不是老师所赋予的学习任务,而是成为实实在在的学习需要。

实现思维的“再创造”,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课堂生活的快乐。

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的同时,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教师还学生一片蓝天,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一块耕耘的乐土,细心呵护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健全地发展。

 

 

 

4、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吕亭镇高塘小学疏长明

 

 

论文摘要:

将现代教学技术引进数学课堂,运用“农远”资源制作课件,让学生人人都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动手操作能力,以求面向全体。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

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

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搬家”时,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将“小数点搬家”这个艰涩枯燥的数学概念,制作成卡通动画课件,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当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内容后,发现教材中的导入情境图“山羊快餐店”的快餐价格由4.00元到0.40元,再到0.04元,既使农村学生感到懞懵茫然,不好理解,又不切合生活实际,哪里有4角钱甚至4分钱的快餐呢?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要求我们在给学生列举事例时,必须是贴近生活真实,让小学生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不真实。

因此,我将“山羊快餐店”情境图,改换成去年学校举办的冬运会短跑单项比賽情境图。

冬运会开幕式一闪即过,接着画面出现了男子400米短跑比赛。

发令枪响后,5名队员像箭一样射离起跑线,屏幕上也迅即出现卡通数字图:

箭头指向400米→40.0米→4.00米。

当到最后冲刺时,画面锁定在1号队员李强与3号队员周亮身上,同学们都知道3号周亮在训练时,不小心腿部肌肉拉伤,尚未完全恢复,画面上仍还看得见他的跑姿稍有不稳,当到最后冲刺时,尽管1号一直跑在他的前面,可这时他奋起直追,距离一点点地缩短,屏幕上的数字显示:

4.00米→0.4米→0.04米,结果虽然以0.04米的距离负于1号,位于第二,可他顽强拼搏的身姿与行动,却使同学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赛后就已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今天借用在这节课的教学上,仍然使同学们的情绪难以平静,觉得这小数点移动像山一样重,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可课堂气氛却十分活跃,讨论时人人争相发言,交流时也各有心得。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就缩小到原来1/1000;……一直这样下去,无止无尽。

反之,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移动两位,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移动三位,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同学们学得轻松,领会得深刻,掌握得就牢固。

2、适时动手操作,让人人想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他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教材探索与发现

(二)中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时,首先在屏幕上呈现摆一摆,将3cm、4cm、5cm;3cm、3cm、5cm;3cm、2cm、5cm;3cm、1cm、5cm。

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结果怎么样,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

而我们农村小学规模小,每校只有一部电脑,就是让同学们操作,每节课也只能满足几位同学。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按教材规定的长度准备12根小稻草棒,作为学具带到课堂上,在部分同学已在电脑上拼摆一遍后,取得初步的感官上的认识,再让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摆一摆,看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

然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三根小草棒摆一摆,看看结果怎么样?

接着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分组选出1人汇报本组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

结果,同学们都兴趣很高,情绪十分高涨,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

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既使学生练习熟练了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又使同学们了解了整个操作过程,更使学生注意到了结果: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否则就拼不成三角形,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收效甚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将会终生受用不尽。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还应将自己的长期累积的学习经验与方法传授给学生,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发现问题,注重过程,解决问题。

有人曾说:

一个有修养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行动,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场合,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辈子,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去估算、猜测、推断、计算与验算,同时指导他们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中,不暗示学生操作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

“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

”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践、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又如在教学解应用题时,我总是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与目标。

上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

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

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4、引导交流合作,使人人都学。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

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也是使数学课堂活起来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的重要学习方式。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知识的种植”,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教材内容的再现,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

尤其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在春夏之交,不少学生听着听着,就瞌睡连连,后来干脆连眼睛也睁不开了。

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反过去的课堂气氛,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如在第八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教学时,我是按四人一组,“认一认、分一分、画一画、数一数、摆一摆、拚一拚、练一练”让他们先互相讨论交流,各自说说是怎样想的,再集中汇报,又反馈给同学们,让他们去“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看谁的方法好,不仅好理解,还好掌握。

再看看自己想出的方法怎样?

是有长处还是不足,又为什么?

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他们相互讨论出的方法,是很容易学会的,当得到了中肯的评价与肯定后,既满足了他们的好表现的欲望,又煽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但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察微知著,预防部分“学困生”借讨论交流之机,自己不肯动脑子,往往让别人先说,借助别人的方法为己有,形成了一种应付的现象。

据此,我将学生的座位适当调整组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搭配,结成“一帮一、一对行”的对子。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如在练习第八册数学第50页的练习三的第2题前,我布置按自然村庄搭配二人一组,查抄相邻五家电表读数,连续查抄三天,引导计算每户每天用电多少度,既让同学们感悟到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又进行了用电安全教育,也是一次合作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

久而久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为促使大家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了组内交流,甚至争论,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的获取。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但对于逻辑性强,具有抽象性、数字化多特征的数学课教学,营造流畅、活跃、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煽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他们良好地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其智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