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828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docx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二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阶段性测试题

东至二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第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

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2、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

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3、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各种精美的瓷器。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

4、自秦商鞅变法之后,重农抑商作为一项经济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下列对重农抑商

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B、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消极作用

D、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图3是汉初行政区划体系图,有关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汉初统治者错误总结秦亡教训后的政治实践

B.是汉初统治者对地方行政权力之间制衡的一次尝试

C.是汉初统治者对秦朝地方行政体制的彻底否定

D.反映了汉初统治者一定程度上认可了郡县制

6.下图2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8.“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

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

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材料反映了

A.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继承历朝传统。

B.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

C.元代行省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9.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朱元璋始令上至王公贵族,下

至寻常百姓,春联都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

)朱

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0.为避免出现“权臣位高权重,倚老卖老”的现象,一些皇帝便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

”符合这一情况的事例有

①秦朝御史大夫②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③唐三省六部④明成祖初设的内阁

A.①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④

11.柳宗元在谈到某朝代发生叛乱时指出“时有叛国而无叛郡”,这个朝代

A.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B.能行使监察职责的有御史大夫、刺史

C.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

D.地方实行行省制

1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一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的历程。

下列表述与“科举

制”相对应的是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3.1841年某日广东牛栏岗村民贴出一则告示:

“……尔害我乡村,伤我男妇,不得不与畜类同斗。

我现在全粤乡民数千百万之多,……志切同仇,恨声载道。

若不灭尽尔畜,誓不俱生。

”这则告示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抗英斗争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D.黄花岗起义

14.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对此议论纷纷。

下列西方政界的言论,

符合史实的有

①美国:

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

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

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俄国:

必须清除小日本设置的路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2014年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在答记者问时强调:

最近日本领导人的言行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

中国政府在历史和领土这两个原则性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2014不是1914,更不是1894。

这里

王毅强调1894,表明当今的中国政府不会像清政府一样软弱,更不能容忍1894年的罪行再次发生。

这一罪行是指日本

A.发动鸦片战争B.发动甲午战争

C.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制造七七事变

16.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

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

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17.1880年,薛福成写道:

“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

一则曰,一国

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

无穷”的条约内容是

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8.某晚清名将曾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而饱受争议,后来在远征边疆的过程中而威镇天下,有人曾作

诗盛赞他:

“湘湖名将远征忙,缓进急战定新疆,合力智取阿古柏,名垂青史万世扬。

”据此判断

该名将最有可能是

A.李鸿章B.邓世昌C.左宗棠D.邱逢甲

19.南京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如下(部分)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可以佐证

①社会上层青年为国家民族贡献抗日力量

②美国大力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日

姓名生卒家庭背景事迹方长裕1909-1937家庭富裕,曾捐建当地学校淞沪抗战时,驾意大利进口飞机一次性炸毁日机10多架,中弹坠毁。

翁心瀚1917-1944父亲翁文灏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战争爆发时,赴印度接受飞行训练,在云南打击日军时所乘机油尽坠毁

周启多1914-1940大户人家,父辈在天津做生意作为学员,在昆明主动请缨驾机迎敌,不幸中弹坠毁

③国民革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

④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0.1942年初,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军队在长沙会战中取得了长沙大捷,打死打伤日军约六

万人。

英国《泰晤士报》称:

“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

捷”。

下列有关长沙大捷的表述正确的是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1.李大钊说: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22.有学者认为: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这位学者眼中的大树应当是指

A.君主专制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

C.清王朝的统治D.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23.在孙中山先生安葬南京80周年纪念日前后,国内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6个城市

的多个纪念馆同时举办专题图片展。

几个同学看到该报道后有如下议论,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B.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领导了黄花岗起义

C.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领导了北伐战争

D.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领导了武昌起义

24.武昌起义后,许多省纷纷响应,并仿照武昌起义建立各自的政府。

其中四川建立的政府是

A.四川保路运动政府B.四川军政府

C.四川临时政府D.四川督政府

25.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A.“扶清灭洋”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打倒列强,除军阀”

26.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

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27.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下列关于其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②是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28.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

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

A.中国的“十月革命”

B.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起点

29.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

“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

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

”此电令实施的意义是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

这一转变反映出的显著变化有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②国共两党的关系

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④中国革命的性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1.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

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

现,理解错误的是

A.根据国情,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本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32.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

1,这一比例在2010年改为1:

1。

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33.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中说:

“上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文

中所说的“教训”主要是

A.要注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严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4.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幅对联:

“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

”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

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

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35.2013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表示:

这几年“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得以逐步

落实,得到两岸人民支持。

双方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求一中架构之

同,存一中内涵之异”。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一国两制”得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支持

B.国共双方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C.连战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

36.“海基会”与“海协会”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立即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并亲自设计了菜单的菜名:

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喜庆团圆、万寿无疆、

三元及第、燕语华堂、兄弟之谊、前程似锦。

这不能反映

A.海峡两岸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B.两岸统一的障碍已消除

C.双方求同存异,争取互利双赢

D.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37.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

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

对这种外交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该政策说明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该政策就是“求同存异”

C.该政策是为了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

的独立和主权

D.该政策表明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8.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

“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

好一些。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39.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来把雅典国家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对风浪的恐

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了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但当他们思想

不再一致时,其中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另一些人强迫了望人停靠码头,还有一些人撒了网,其

他人阻止撒网并命令收帆,结果反而在靠近海岸时和港口里造成了船难。

”波里比阿来所要表达的

政治主张是

A.雅典的内在矛盾会演变为暴力争斗

B.雅典人用数量平等取代了比例平等

C.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的基本特征

D.无原则的自由和平等存在诸多弊端

40.罗马法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下列摘自《十二铜表法》的条款不能反映这一

内容的是

A.第一表:

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

B.第五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C.第七表:

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D.第八表:

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40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非选择题(40分)

41.(20分)数字也可以述说鲜活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读图4、图5及相关注解。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

钟的主体高1.842米……每年8月

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如下图4)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

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新华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为什么高1.842米?

(2分)根据图5相关

信息说明为什么要把宪法日定为12月4日?

(2分)

材料二:

图6是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

图6

(2)根据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写出该决议的内容及其通过的重大意义。

(6分)

材料三:

有人把祖国的统一简洁地概括为一二三(即:

一国两制;花开两朵;三缺一。

如图7)

(3)观察图7中的三张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洁地写出三张图片之间的关系。

(6分)

(4)关于抗日战争,有“14年抗战”说,也有“8年抗战”说。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

试结合相关史实分别对这两种说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4分)

42.(20分)史学界关于各种历史时期的划分众说纷云。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

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

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

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涨鹏《中国近代史的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

的差别”?

(4分)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

性质又有何“质的差别”?

(4分)

(3)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

析其划分的依据和原因。

(4分)

材料二:

也有人主张用现代化史观来作为社会时期划分的依据,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

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

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

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

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摘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4)根据材料二中对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

表现。

(8分)

东至二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第一测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CDBCADCBC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AACBCBCBB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BAABCDABBD

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

答案ADABCBCBDA

二、非选择题(40分)

41.

(1)中英鸦片战争中战败后,于1842年在南京静海寺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

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大铜钟高1.842米就是为了对此进行纪念。

(2分)之所以确定12月4日为“宪法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

式实施。

(2分)

(2)内容: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

意义:

①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②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分)

(3)关系:

①“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②“一国两制”方针首先

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③“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④

港澳问题的解决不断丰富、发展、创新“一国两制”的内涵。

(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4)“14年抗战”说:

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便开始了局部抗战,直

到1945年抗战胜利,历时14年。

(2分)

“8年抗战”说:

是指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面抗战,到1945年抗战

胜利,历时八年。

(2分)(答案中必须有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等相关史实,否则最多只

能给2分)

42.

(1)差别:

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4分)

(2)差别:

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社会主义社会(或新民主主义社会)。

(4分)

(3)依据:

台湾学者依据中国政治体制的改变来划分时期。

(2分)

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2分)

(4)表现:

在民主化方面: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法制化方面:

颁布了《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在工业化方面:

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

提出平均地权

等。

(8分)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