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327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docx

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甘霖教案专辑

2013年高考一轮复习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义

1.所谓一般论述类文本就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有关文章,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

同学们对这类文章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所给的材料大都是些令人眼生的研究性论文,但是不管怎样眼生,它总是议论文。

具体考查内容包括: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和C级分析综合。

2.选材特点突出。

一是范围广泛。

选文往往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

一、考纲要求

2013年语文《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义包括字面义和文中义,特别要注重文中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表层义和隐含义,特别要理解透隐含义)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实用类文章中的概念、观点的内涵归纳整合,文学类作品中的内容条陈梳理)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篇章结构;怎样论述的,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照应,过渡。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章写了几方面内容,或写了几成什么意思;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观的,主观的,或显性的,隐性的)〗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欣赏什么,摒弃什么。

其中考查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4题,赋分每题3分,共12分。

二、试题设置

(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

此类题目命题总体特征:

是在玩文字游戏。

命题者通过删、添、调、改、漏、凑等六种手段来设置错误点。

1.删:

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

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

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

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二)、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

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

(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

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

(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关注:

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

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只有……才充分条件:

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

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解题对策:

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

“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

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

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

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

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考纲阐释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什么叫概念?

所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指的是:

理解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的表达意义,主要是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

如何掌握“文中”二字?

首先要清楚:

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做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其次,“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因而不需要也无办法强加理解;其三,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而对于外延的理解可能会需要我们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一)指代型词语

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

文章中的指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解答指代词语类问题要注意:

1、文章中运用指示代词,是为了语言表述的简明。

指示代词运用于同一事物反复出现之时,所以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

因此代词指代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句或上文入手。

解题时,我们必须着眼于上句或上文,由近及远地去寻找。

2、指出代词的指代内容这一类试题,一般来说,难度不大,但也有两点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从原事物与指示代词的位置看,有近距离指代和远距离指代;二是从原事物与指示代词的内容含量看,有单纯因素指代和综合因素指代。

做题时,能很好地分清近距离指代和远距离指代,有助于我们迅速找准答案的信息来源,从而准确作答;如能很好地分清单纯因素的指代和综合因素的指代,则有助于我们对指示代词理解得全面,不致遗漏信息要点。

(二)概念术语型词语

概念术语型的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

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解答概念术语类问题要注意:

1、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2、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缩小。

3、联系语境理解。

汉语词语总是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悖逆原意、将可能性变易为已然性)

解题方法:

1、看位置分析词语的指代义

注意对指代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然后用“代入法”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看总结的内容是否符合句意、段义和文意。

2、看语境分析词语的情景义

情景义是语言环境的产物,有着灵活性和独创性,重点分析词语的原意,愤青词语情景义产生的类型,联系文章背景。

3、看效果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

(安徽卷)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

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

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

“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C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可能不理解某一部分内容甚至难以理解全篇文章。

在论述类文章中,“重要句子”一般指的是:

第一,揭示段意。

常常是段的起始句、终结句或带结论性的句子。

第二,揭示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

此类句子主要是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的提示性或结论性的句子,或文中带概括性的语句。

第三,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

主要是文章中提纲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解答重要句子含意类问题要注意:

1、理解句子首先从句子本身入手,抓句中的关键词。

2、理解句子还要从分析句间关系入手。

分析句间关系就要找出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并分析它在这个特定位置上所辐射的“势力范围”。

在这样的基础上分析其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

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3、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要理清主干和枝叶,先进行语法分析,再进行意义分析。

对复杂的单句,要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划出主干和枝叶,抓住标志性的词语;对于复句,则要弄清分句间的关系。

(2012广东卷)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

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

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

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

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

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

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

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

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

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

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

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

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

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

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

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

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答案】BD

【解析】A项据原文第一段,“负起知识的责任”与“养成道德的勇气”均为“建立新的人生观”的前提条件,而并非是后者的目的。

C项绝对化表述错误,原文是“体现负责”,并非“就是负责”;E项是为了说明“对负责的思想负责”,根据当段中心句可知。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4分)

【答案】①第一个“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②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题目关键词回溯原文,找到答题区域在第四段以及第五段。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是指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

论述类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是作者的观点。

如果是辨析驳斥类的文章,还有对方的或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要阐明自己的看法,就得有根据,所以支撑观点的一些说法也很重要。

这些就构成了文章的多方面的复杂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遵循以下答题步骤: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论述文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了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

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

做题时,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的指向至关重要。

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这里需要了解命题者命制试题干扰项时常用的方法:

①删减原文中的某些修饰、限制成分,从而造成原文内容的减损或扩大;

②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导致原文语句含意的变化;

③改变原文的说法,将未然说成已然,部分说成全体,个别说成一般,主观说成客观,诸如此类;

④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⑤在拼凑原文某些语句时,命题者常常无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第四步,整合信息,判断作答。

(2012辽宁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

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

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

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

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

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

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

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

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