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526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0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初二物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教案.docx

《初二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教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物理教案.docx

初二物理教案

课程:

物理

年纪:

初二

教师:

郑长乐

学校:

河口中学

目录

目录2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3

第一节希望你喜欢物理3

第二节动手做实验4

第三节尝试科学探究7

本章总结10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11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1

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3

第三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5

本章总结16

第三章光和眼睛17

第一节光世界巡行17

第二节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19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21

第四节光的折射与透镜22

第五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4

第六节透镜于影像26

本章小结27

第四章我们周围的物质30

第一节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30

4.1-1磁体和磁性30

4.1-2磁场32

4.1-3简单的电现象34

4.1-4物质的导电性和导热性35

第二节测量物体的质量36

4.2-1物体的质量36

4.2-2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38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39

4.3-1物质的密度39

4.3-2物质的公式41

第四节点击新材料43

本章小结44

第五章从粒子到宇宙45

第一节认识分子45

第二节“解剖”原子45

第三节飞出地球47

第四节宇宙深处48

本章总结49

───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概述:

本章共三节,用六课时。

本章教材主要在于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学生对什么是物理学、怎样学习物理学,以及物理学与个人、社会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通过基本的测量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一次观察和测量的初步训练。

通过科学探究的实践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一节希望你喜欢物理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物理学;

2.了解物理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通过有趣的物理现象的学习和实验的展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

以演示实验、讲授的方法为主。

三.教学重点:

有趣的物理现象。

四.教具:

七色画板、注射器、细绳等。

───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

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现象。

其中有一类现象就是物理现象。

如雷电、彩虹、风、霜、雪、雨的形成。

等等。

下面让我们去认识物理现象。

(二)新课:

让同学们先阅读课本。

并思考:

课本上的例子属于物理现象中的哪一类现象?

板书:

1.初中物理研究的物理现象。

(1)光现象

(2)声现象

(3)热现象

(4)电磁现象

(5)力现象

以上事例都是奇妙而有趣的物理现象为了研究这些现象,我们让它重现出来。

这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再现”的物理现象就是实验。

板书:

2.实验:

人们把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叫物理实验。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

(1)……白色;

(2)……(3)……(4)……

这里不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

注意:

实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一点不同于魔术。

实验能帮助我们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所以我们应重视实验。

自然界有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要想认识其中的奥秘就要学习物理学。

板书:

3.物理学:

物理学时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理结构的一门学科。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并学习了两个概念。

(四)作业:

阅读课本。

第二节动手做实验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2.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和长度单位换算;

3.知道测量结果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4.会认识直方图;

5.了解时间这个物理量并会单位换算;

二.教学重点:

1.长度单位及换算;

2.认识直方图;

3.了解时间;

───

三.教学难点: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

以观察和实验为主。

五.教具:

磁石、杯子、直尺、三角板、停表等。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注:

第一节课(长度的测量)

(一)引题:

以有趣的实验开始。

如:

利用磁石隔着手掌吸住铁钉,从杯子下拉出纸片……;为了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常常需要测量(measurement)长度(length)和时间(time)。

(二)新课:

结合课本图1-17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介绍测量单位、单位换算。

讲述:

据传说,我国夏禹以自己身高为一丈,一丈的十分之一为一尺。

英国查理曼大帝以自己的脚长为一英尺。

又传说有一胖一瘦两位大臣,各用自己的腰围作标准,测量同一段布,瘦的说十围,胖的说七围。

于是两人争吵起来。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知道:

测量要有一个比较的标准。

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得标准进行比较。

板书:

1.测量单位:

是一个公认得作为比较依据的标准量,就叫单位。

长期以来,世界各地所用的单位各不相同,以长度单位为例,就有尺、英尺、米等等。

显然不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的交流。

为了方便,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

国际单位制。

(SI制)

板书:

2.①名称:

长度

②单位:

③符号:

m

换算关系: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米”成年人的腿长、一步长

“1分米”手掌的宽度

“1厘米”小指甲的宽度

“1毫米”一枚五分硬币的厚度

有了单位大小的实物概念,就可以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换算过程:

2.5千米=2.5×1000米=2500米

2.5厘米=2.5×1/1000米=0.025米

让二位同学演板单位换算。

有了长度的单位,才会有测量长度的刻度尺。

板书:

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最小分度值”是专门名称,

───

是指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在一般情况下,不同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不同。

它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

那么,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呢?

先给学生作几个示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板书:

⑴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1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2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放正。

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4记录时,应记录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让学生回答黑板上的物体的长度是多少?

讨论:

1.刻度尺的使用有哪些要求?

2.铅笔的长度记为3.49厘米或3.51厘米,是否正确?

记为35毫米或0.35分米,是否正确?

记为0.0350米或35.0毫米是否正确?

操作:

要求学生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

设问:

裁一块玻璃装到窗子上,我们选用最小分度是什么的刻度尺?

板书:

测量工具的选择:

跟测量要求有关,测量要求越精密,测量工具就要越精密。

(三)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测量的意义,知道了测量的单位,学习了长度的单位及换算,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

八作业:

见黑板。

注:

第二节课(认识直方图;了解时间)

(一)复习:

长度的测量,并举例。

(二)新课:

让不同的学生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正确结果各不相同。

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通过分析得到结论:

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有差异。

板书: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测量误差。

简称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讨论:

怎样减小误差?

通过讨论得出一下结论。

板书:

2.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②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用更合适的测量方法

从测量同学的身高引入认识直方图,先把学生的身高的数据表格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画直方图的过程,要求学生知道直方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

在这副图里横坐标表示学生身高、纵坐标表示人数。

如下图:

 

───

某班学生身高直方图

板书:

1.认识直方图要首先分别弄清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什么。

仔细观察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个班学生身高较多集中在_______cm至______cm范围内。

⑵身高在159~170cm之间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百分率为_______。

让学生回答。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可能回答:

150~171cm之间、153~168cm之间、159~168cm之间……对学生的各种回答进行分析,介绍方法,最后给出各种正确答案。

对于第二个问题介绍百分率的求法。

介绍时间这个物理量、测量、单位换算。

板书:

2.①名称:

时间

②单位:

③符号:

s

换算关系:

1h=3600s1min=60s

1ms=10-3s1us=10-6s1ns=10-9s

(三)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时间。

(四)作业:

自我评价与作业1.2.

第三节尝试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的:

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

二.教学方法:

实验与讲授。

二.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注:

第一节课

(一)复习:

测量体的长度、误差、认识直方图。

(二)新课: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探究课题:

钟摆的奥秘.

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修理工帮她调整了摆锤下的螺母,摆钟走时就准了。

小慧很好奇,想知道这个摆来来回回摆动的时间由什么决定的?

⑴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板书:

1.提出问题:

1与摆长有关

2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3与摆锤的大小有关

4……

⑵猜想与假设。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在本节的课题中,我们假设用细绳系上小球代替钟摆。

板书:

2.猜想与假设:

用细绳系上小球代替钟摆。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提出的问题①与摆长有关。

设计一组实验,用同一个小球但摆长不同。

设计实验表格如下:

板书: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下图:

10

20

80

100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时,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数据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杜撰。

板书: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0

20

80

19

38

100

21

42

───

⑸分析与论证。

试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

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

板书:

5.分析与论证:

摆钟摆动一周所用时间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所用时间越短。

⑹评估。

探究的过程是否恰当?

探究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

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注:

第二节课

(一)复习:

科学探究的过程、上节课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

(二)新课:

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与摆球的轻重有关”继续进行探究。

⑴与上节课相同。

⑵与上节课相同。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提出的问题②与摆球的轻重有关。

设计一组实验,用不同的小球但摆长相同。

设计实验表格如下:

板书: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下图:

10

20

塑料球

铁球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时,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数据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杜撰。

板书: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0

20

塑料球

19

38

铁球

19

38

⑸分析与论证。

板书:

5.分析与论证:

摆钟摆动一周所用时间与摆球轻重无关。

⑹评估。

对以上分析论证的结果进行评估,我们探究的过程是恰当的,探究的结果是合理的。

(三)小结: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

(四)课外活动:

请你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调整线长,使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等于2s,仔细测量一下,从悬挂点到球心的距离是多少?

思考得到的结果,你会有什么发现?

───

本章总结

一.本章主要内容:

测量物体的长度、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本章涉及的物理量:

长度、时间。

三.本章主要介绍了长度的测量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概述:

本章共三节,用六课时。

本章教材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

声源、声波、声音的传播、声速。

声音的三个特征:

响度、音调、音色。

声音的应用等。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声源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的条件。

───

3.知道声波、声波传播的是振动。

4.知道声音传播的介质。

5.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学方法:

以演示实验、讲授的方法为主。

三.教学重点:

声速、声源、声音传播的条件。

四.教具:

音叉。

五.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注:

第一节课

(一)引题:

人类离不开声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动物也离不开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

⑴声音的产生。

1.演示:

音叉等振动发声。

2.观察:

这些物体都在振动。

3.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4.阅读课本20页“信息浏览”。

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声音的传播。

1.演示:

图2-2。

2.结论: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传播的是振动。

3.讲述: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由于声源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的空气振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又带动临近的空气振动,这样,逐步地将声音传播出去,就像我们往水中丢石子一样,产生的水波逐渐向外传播开去。

板书:

2.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传播的是振动。

小结: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传播的是振动。

注:

第二节课

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演示:

敲击音叉,比较空气、木杆、汤匙、书本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

2.观察:

声音在这些物体中传播,传播的效果。

3.结论: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效果好。

4.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板书:

3.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气体中好。

5.阅读课本22页“信息链接”。

⑷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也就是声音的速度,叫声速(velocityofsound)。

板书:

4.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velocityofsound)。

2.阅读课本23页“图2-7声音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

板书:

5.名称:

速度

单位:

米每秒

符号:

m/s

6.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⑸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阅读课本24页“图2-9及文字”

2.通过观察:

人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振动传到人的外耳道,引起人的鼓膜振动,再通过听觉神经传到人的大脑,人就可以听到声音了。

小结: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气体中好。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三)作业:

25页“自我评价与作业”2.3.

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

响度、音调、音色。

2.知道响度是表示声音的强弱的物理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3.知道音调是表示声音的高低的物理量,与声源的频率有关。

4.知道频率这个物理量。

5.知道音色。

二.教学重点:

响度、音调、频率。

三.教学难点:

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实验为主。

五.难点突破: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响度、什么是音调。

六.课时:

2课时。

七.教具:

收音机、吉它。

八.教学过程:

(一)引题:

声音是丰富多彩的,这是因为声音有三个特征:

响度、音调、音色。

(二)新课:

⑴什么是响度呢?

声音有强弱之分。

如:

飞机飞行时声音强的震耳欲聋,教师上课时为使后排的学生听得清楚必须提高嗓门而不能轻声细语。

板书:

1.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loudness)。

响度与什么有关呢?

板书:

2.影响响度的因素:

演示:

声源的振动的振幅不同,音量的大小不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

板书:

①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讲解:

我们听到声音时,离讲话的人越近,听得越清楚。

这说明:

───

板书:

②离同一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讲解:

扬声器一般都向某个方向传播的声音强。

板书:

③响度与声音的传播方向有关。

响度又称音量,是人耳对声音的强弱的感觉,那么怎样测量声音的强弱呢?

板书:

4.名称:

响度

单位:

分贝(decibel)

符号:

dB

阅读课本29页“信息浏览”人说话的响度大约是50dB

认识振幅:

物体振动是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如下图:

 

(2)什么是音调呢?

1.演示:

吉它的弦发出声音。

2.细弦振动的快,音调高;粗弦振动的慢,音调低。

物理学用频率来表示振动的快慢。

3.什么叫频率呢?

板书:

5.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frequency)。

名称:

频率

单位:

赫兹

符号:

Hz

例如:

物体在1s内振动20次,它的频率是20赫兹。

4.频率高的音调高,频率低的音调低。

板书:

6.频率小,音调低;频率大,音调高。

5.人发音的音调是不同的,儿童的音调比成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

6.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指的是响度的大小,也就是音量的大小,不是音调的高低。

───

用波形比较频率。

如下图:

 

7.弦乐器的音调和频率是怎么回事?

演示:

吉它。

结论:

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阅读课本:

31页“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32页“不同的动物接受声波的频率范围”。

⑶什么是音色?

举例:

平时我们闭着眼睛,就能听得出来是哪一位熟悉的同学在讲话,也能分辨出哪些是笛子声,哪些是琴声。

为什么?

这是由于声音除了响度和音调这两个特征外,还有第三个特征,那就是音色。

板书:

7.声音的品质称为音色。

乐音(musicalsound)是使人感到愉悦,有利于身心健康的。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三)小结:

这两节课学习了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三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声音的各种应用。

2.知道超声和次声。

二.教学重点:

知道超声和次声。

三.教学方法:

讲授的方法为主。

四.课时:

2课时。

───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

知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它的一些特征后,人们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使它为人类服务。

⑴声音与建筑

我国不少的古代建筑,巧妙地应用了声学的知识,充分展示了建造者的智慧才华。

阅读课本34页,35页“声音与建筑”。

⑵声音与音乐

音乐家运用不同的音调、响度,配上伴音、和声等,组成不同的旋律。

阅读课本35页“声音与音乐”。

⑶听不见的声音的应用

板书:

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ultrasound);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infrasonicsound)。

阅读课本36页“听不见的声音”。

⑷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

使人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叫噪声(noise)。

阅读课本37页“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

(二)讲解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1.2.3.

本章总结

一.本章主要内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及条件、声速、声音的三个特征。

二.本章涉及的概念:

声源、振动、介质、响度、音调、音色、超声、次声。

三.本章涉及的物理量:

速度(声速)、振幅、频率。

四.本章的线索:

振动。

五.本章的结构如下图:

───

第三章光和眼睛

概述:

本章共6节,用时15课时。

主要讲述光的作用、色散、物体的颜色、不可见光、光源、光速、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折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等。

第一节光世界巡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光的作用。

2.知道光的色散。

───

3.知道物体的颜色。

4.了解不可见光。

二.教学方法:

以演示实验、讲授的方法为主。

三.教学难点:

1.怎样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物体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3.色散。

四.教具:

激光笔、棱镜等。

五.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光的作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光每天都为我们服务。

光能使我们看见物体:

介绍古代人们认为我们看见物体是因为人们的眼睛发出一种线,射到物体上使我们看到物体的错误认识。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射的光射到我们的眼睛里。

光可以使冰雪融化、花木茁壮成长、太阳能汽车靠光能奔跑。

这些都是由于光有能量。

光还能产生压力等。

(二)光的色散:

实验:

光的色散。

板书:

1.光的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能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

这表明白光能被分解成各种色光。

当再将另一个棱镜放在前一个棱镜和光屏之间,又在光屏上汇聚成一条白色的光带。

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白光是由上述七种色光组成的。

板书:

2.单色光:

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

板书:

3.复色光:

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复色光。

板书:

4.色散:

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叫色散。

板书:

5.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三)物体的颜色:

光能通过透明的物体,但是不能通过不透明的物体。

板书:

6: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反射的颜色。

实验:

观察苹果的颜色。

(课本43页)

───

板书:

7: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物体的光的颜色决定的。

(三)三基色:

实验:

三种色光的组合。

实验表明,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色光。

红、绿、蓝三种色光是无法通过其它色光混合而成的。

板书:

8: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基色”。

(四)不可见光:

红外线和紫外线。

(五)介绍三色陀螺、光的应用等。

(六)小结:

本节介绍了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三基色等。

第二节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速。

3.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4.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二.教学方法:

以演示实验、讲授的方法为主。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定律。

4.光的可逆性原理。

四.教具:

激光笔、平面镜等。

五.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光源:

板书:

1: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举例:

太阳、恒星、开亮的电灯、点燃的蜡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