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583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docx

校政企三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

1背景

保险专业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的保险专业人才也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不断进步。

在建国初期,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宣告了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

195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改为财政部领导,至此我国由国营保险公司垄断的独立保险市场初步形成。

1952年,中央财经大学由此而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保险专业,并开始招生。

在城镇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发改造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形势下,我国保险业开始停办。

而保险专业也随着保险业的停办而终止。

直至1979年才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79年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随国内保险业务恢复,由中央财经大学率先招收保险专业本科生。

并逐步向保险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输送高级人才。

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下称“《意见》”),在业界通称为“新国十条”。

《意见》明晰了保险业发展的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意见》共从10个方面阐释了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蓝图,分别为总体要求、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创新支农惠农方式、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完善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新国十条的颁布,给我国的保险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保险业从业人员占到整个金融业的40%,数量不少,但是,保险业的人员结构中,绝大多数都是保险营销人员。

与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相比较,保险业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显现:

金融改革开放条件下,保险产品设计不再是单一地从保险精算的角度来设计产品,市场营销不是简单地卖保单,而是要考虑资金运用的预期收益,尤其需要把握利率、汇率变化的趋势,而保险业在此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另一方面,随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保险业将会迅速渗透到其他金融行业,并使保险业成为综合经营的引领者,必将进一步加大对银行业、证券业、创业投资等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并使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方面的人才相当缺乏。

总体上,保险业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将会日益凸现,这也对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我校保险专业硕士研究生自2011年开始招收保险硕士专业研究生,正在逐步的完善校政企三者合作教学模式,在摸索式教学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通过分析校政企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国内外教学模式分析对比,从而针对校政企合作办学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2已有的相关研究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己经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者对相关领域和问题的研究也随着其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依托兰州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总库、维普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和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以及《研究生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等核心期刊文献的查阅,对从年到年间所发表的内容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归纳和总结,而后发现,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专业学位的发展历史及其本质属性的研究对本质属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实践性、职业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四个方面。

概括为:

具有职业背景的,适应社会特定的行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黄宝印、别敦荣都对专业学位的发展及其本质属性做了探讨。

如,黄宝印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下)”,别敦荣的“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

关于培养模式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很难走出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阴影,“理论性”重于“实践性”,特色不鲜明,学位优势不突出。

概括为:

“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二一二”模式即两个基础:

建立“双师型”导师制度和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一个核心:

学分制改革;两项保障:

建立完善的奖助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即:

“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订单培养;专业课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科研领域、校所全面合作;研究生就业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别敦荣、黄宝印、董泽芳、程斯辉、薛天祥、安双红和顾建民都对此做了相关论述。

国外研究较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研究也有涉及到。

美国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注重实践性,在招生方式与培养目标上更注重灵活性与应用性,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论文阐述了美国专业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的传统、多样化和创新,美国教育结构等,包括教学、课程设置、招生以及专业学位的质量保障等方面内容。

关于培养质量评估与保障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多是介绍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如李彦武的“美国专业科学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初探”郭长义的“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启示”、别敦荣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等,从美国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切入点,进一步论述了其对发展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有益经验。

对专业硕士研宄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与评价标准也是学者关注较多的方面。

如张笑燕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张林林的“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策略”,等等。

别敦荣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宄”。

王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分析与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讨”。

对发展现状、问题及其社会关系的研究大都从宏观旳角度出发,主要观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过于一致化;人才培养毕业竞争力较弱;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偏低;硕士专业学位类型所涉及的行业领域较少;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生数远远低于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偏学术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存在脱节。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代表有欧百钢的“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文,以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例,从规模、结构与布局等角度全面论述了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还有别敦荣、王根顺、黄宝印、周远清和董泽芳都对这方面有过详细的论述。

申长雨的“抓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以郑州大学为例,阐述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招生与就业的研究重点从改革传统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考试中的考试内容、报考条件、面试趋于流程化和题目单一等招生制度转向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方面,从非全日制转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考问题。

讨论集中在招生目标定位不明、考试内容理论化、面试成绩忽略实践知识的重要性方面。

杨旭辉在“学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次专业硕士招生综述”中从政策层面、高校层面、考生层面指出了当前我国专业硕士招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并指出可以在保证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扩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张国栋的“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方式的调查研究”一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利用问卷调查法,从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专业硕士两个方面论述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的现状,从考试科目的设置,导师了解程度、选拔人才的有效性、面试小组的组成及功能做了论证,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2.2对己有研究的评价

纵观学者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出,相关理论研究偏少,总体上文献数量较少,研究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微观层面研究的少,且现有的研究大都滞后于社会经济实践发展脚步,与实际结合的不够紧密。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改革,质量保障以及论文评级指标方面,研究内容较为单一,交叉研究很少。

总的来说,我国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已经小有成果,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研究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相关研究对问题的见解与看法,缺乏深度与广度;第二,发表的论文多集中在少数几类期刊上,而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少见此类论文的出现;第三,现有的研究大多基本停留在对现有政策的解读上,一般都是比较宽泛的论述,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第四,当前我国对于专业硕士研宄生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高的,尤其是一批重点的“985”和“211”工程院校。

在各大学的建设方案中缺少了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建设情况的阐述。

多用归纳演绎,缺少实证研究

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发现,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大都是质性研究,即多是文字论述,很少有数据论证。

因此,缺乏论述中最直接表述方式的数字,单单靠文字的转换和字句的更改,很难有好的论文出现。

而国外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多是定量研究,且多是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将劳动力市场需求视为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的重要变量。

研究对象不明确,多偏重宏观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专业硕士培养类型。

因此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时应该明确的区分幵研究的对象是哪一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学位其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对研究内容一概而论,很容易让读者误解。

另外,研宄的内容偏中东部地区,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研究很少。

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有的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相关内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如,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与相关学科之间该如何区分没有给出详细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的发展趋势的研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而已有相关研究大都是理论上的,缺乏实际操作性;对于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趋势的预测及实验论证很少,对于专业硕士研宄生持续扩招与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研究缺乏。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的现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给予重视。

2.3本文的创新点

保险业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针对保险的研究的论文也不多,本文从国内保险业的发展概况入手,指出大力培养保险人才的必要性,然后将校政企三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入到保险专业硕士的培养之中,并通过对比国外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与中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差距,并具体和我们学校进行比较,指出我们学校保险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并且合理的建议

3校政企三者之间的关系

3.1学校

目前专科层次的校政企合作比较广泛和深入,本科阶段的校政企合作还在探索和实践中。

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

学校培养人的性质决定了在校政企合作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在校政企合作中义不容辞的承担企业员工培训和教育作用,即提供知识和技术,另外还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3.11为企业输送人力资源。

通过教学活动,传播学问,培养人才,是学校最根本的追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政府与学校联动,为企业输送人才。

学院与很多境外保险专业团体、保险公司和相关大学的有关院系建立了良好的供需合作关系,每年通过组织举办校内招聘会和中小型专场双选会,利用网络平台帮助推荐毕业生,初步实现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零距离”,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零距离”,实施教育与上岗就业之间的“无缝链接”。

并从用人单位“挑”毕业生逐步提升到了毕业生“挑”用人单位的局面。

3.12提供知识和技术。

学校是传播高深知识的殿堂,拥有一流的技术,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大师。

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种职能。

在校政企合作中,学校可以定期为企业员工进行短期培训,进行员工的学历提升;学校为企业解决攻克重大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展科学,开发高新技术,把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已日益成为学校的重要职能。

企业同样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必须依靠学校解决发展中的技术支撑问题,改进工艺,改进材料,更新产品。

学校在改革中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科研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从产业发展中选择研究方向,验证研发成就的需求日益强烈。

学校拥有大量应用技术成果,但在资金、设施等方面,不具备成果转化的条件,迫切需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

同时,学校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产学研结合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

3.2政府

政府架设学校和企业协作培养人才的桥梁,为学校、企业提供协作培养人才的政策、资金和监管支持,概括讲,就是政府作为驱动者、调控者、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校政企合作中。

3.21驱动

政府应广泛宣传校政企合作的重要性,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校政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宣传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为促成校政企合作搭建平台,帮助企业和学校互通科技和市场信息,激发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热情,起到桥梁纽带和润滑剂的作用。

政府建立有利于校政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在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奖励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学校、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为校政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22调控

校政企合作是企业、学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中政府作为学校与企业的公共管理部门,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

学校和企业持续深度的合作,政府的调控功不可末。

建立政府主导的组织机构,统筹学校与企业两种资源,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公共管理优势,统筹规划各地的校政企合作,确保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校政企合作有序开展,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

3.23监督

政府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校政企合作的检查与评估。

发达国家一般由政府牵头,建立由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企业、行业部门和社会专业人士等组成的校企合作评估机构,定期对校政企合作项目的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有力保证校政企合作向着健康实效的方向发展。

政府应建立一套校政企合作评估、激励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对校政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同时以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保护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教育向更深层的良性的方向发展。

政府的监督可以保证校企双方沿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内容等运行,督促校企双方承担合作职责,履行合作义务。

3.3企业

校政企合作中,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场所,提供实习设备仪器等,企业为学校教师或学生提供技术或课题研究的舞台,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难题,促进产品更新发展,同时为学校提供前沿生产需要,促进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31共享资源

学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单靠实验室造就出来的。

尽管各级政府为改善学生实习、实训环境,解决大学生实习、实训困难的问题,加大了经费投入的力度,各学校均建立了各类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很多校内基地面临着设备的更新与改造的困难,所需经费学校难以承担。

如果通过企业参与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大大节约各种实验的费用,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企业参与会给人才培养提供完全真实的技能实践和训练的环境,这一点是任何实验室都难以替代的。

3.32提供平台

企业参与校政企合作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人才培养本身,而且希望在新产品的开发、技术改造、人员培训等方面得到学校的支持。

产品是企业的基础,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高质量的产品,而且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不会使产品推陈出新。

企业在校政企合作中一起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加强产品的科学研究,使科研成果转化成批量生产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中,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难题,也给学校教师或学生提供技术或课题研究的舞台。

3.33反馈信息

利用企业自身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及时发现本行业的科技创新的需求方向。

尤其是一些资源型企业,要及时发现资源枯竭的可能和所带来的危险,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政府和学校反映这些问题,有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另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实习计划的设置、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发展战略的制定、职业标准的制定、技能需求预测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提供等,以上均是向学校和政府反馈信息的方式。

4校政企合作的必要性

4.1社会需要是保险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源泉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当前我们国家所存在的贫困问题,老龄化问题,灾害问题,疾病医疗问题,失业问题依旧呈现出比较严重的事态,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在我国,由于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它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摩擦与冲突,因此,改革越深入,就越迫切地需要社会保险制度相应地给予配套,以消除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相背离的那些因素。

21世纪,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的竞争。

但是由于大部分中国人骨子里对保险业的不重视,尽管我国保险业自20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拥有了庞大的从业人员,但目前保险的现状并不容乐观,20年间积累的保险人才相当有限,加之近年来保险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人才资源已成为保险业最稀缺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匮乏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

4.2保险硕士教育需要借助社会师资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不成熟,所接触的社会实践也不多,所以应该聘请政府或者企业中有经验的保险从业人员,以兼职或者讲座的方式来向学生提供当前保险的案例分析,以及我国保险法中所存在的漏洞,以及他们对保险人才的需求,让学生掌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从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有针对性的增强自己的能力。

尤其是保险理赔方面,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保险人才环境不适应,以及保险公司的的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出现了大量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就理赔方面而言,为了培养更高水平的理赔人才,走社会师资联合的道路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4.3保险硕士需要向社会寻求课题资源

保险校内申请课题研究不多,课题的研究经费短缺,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不足,对学生的培养极为不利,但是社会上所潜在蕴藏的课题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在广泛的社会资源中,企业既可以给学校提供实习场所,提供实习设备仪器等,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教师或学生提供技术或课题研究的舞台,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难题,促进产品更新发展,同时为学校提供前沿生产需要,促进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例如平安保险励志论文奖,主要针对金融保险专业的高校学生,政府及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和学校互通科技和市场信息,起到桥梁纽带和润滑剂的作用。

2012年起,中国保监会,保险学协会等机构都相继启动课题申报工作,为热爱保险研究的人员提供了机会。

我们应该应紧紧抓住这些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参与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可以大大节约各种研究的费用,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

5中美专业学位硕士校政企培养模式比较

美国作为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的起源地,已经形成了独立并且成熟的教育培养体系,纵观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主要历经了借鉴德国的学徒式培养模式阶段(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美国独特的专业化培养模式阶段(19世纪末期—二战前)和协同型培养模式阶段(二战后—),“学徒式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学生充当的是导师的科研助手,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专业化模式”是一种“教学—科研”型的培养模式,强调培养过程中教学和科研两个因素的本质统一。

这种模式旨在更大范围上将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协同型培养模式”是基于大学与企业合作教育基础之上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应用型与开发型研究人才,其培养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学研相协同、相结合。

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美国

中国

培养目标

以行业目标为导向,各专业穴位具有明确的、赋予行业特征的培养目标。

目标中的文本表述非常清楚,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培养目标的定制比较宽泛,仅从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角度进行灵活性调整。

培养过程

入学标准

学士学位,申请问题的回答、导师推荐、GRE考试成绩、学术活动。

学士学位、导师推荐信、英语和专业考试、学术成果。

课程设置

根据不同大学的特色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特色的整体特色教程课程体系。

大致可分为三类:

核心课程、主攻课程和研讨课实习。

专业硕士生一般规定修满40-60学分。

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部分。

全日制专业硕士一般要求修满32-36学分;非全制专业学位采取寒暑假集中授课的方式,忽视实践课程训练。

教学方式

授课、讨论、探究式学习、实验、实践、临床实习、讲座和案例教学法。

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方式是授课、讲座。

专业实践

有专门对口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专业实践环节的学分所占比例较大。

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毕业论文

一般都要有毕业设计,以职业为导向呈现形式不同的成果,比如模型、设计图纸、调查分析为主,而一般不考核学生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答辩环节邀请行业内相关专家参与。

导师指导方式基本与学术型学位没什么区别,毕业论文的要求及答辩几乎是学术型学位的翻版,一般都放到一起评审和答辩。

协作平台

以职业为导向,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平台。

以行业标准为培养目标,实现专业学位与行业资格相对接的长效机制。

参照产学研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一些临时的实习基地,没有构建起完善的、专业化的产学研平台。

支撑条件

除了校内导师,还有各专业的校外导师;丰富的图书和文献资料;设备先进的实验室。

校外导师流于形式;丰富的图书资料;较为良好的实验室。

质量保障

美国高校内部都有一套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

校外有各种认证机构、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

缺乏校外质量评价机构的参与。

通过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支撑条件、外部协作和质量保障五个要素对中美两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凸显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些特征:

具体明晰的培养目标、灵活多样的入学形式、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方式、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实践平台、以职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严格的校内专业评估机制、公正独立的民间专业评估机构、坚实的外部条件支撑、开放活跃的外部交流与协作、完善高效的质量保障。

6我校保险硕士校政企合作培育现状

6.1校政企研采用“两阶段”及“双导师”制联合培养保险专业硕士

目前我们学校主要采用两阶段的方式培养保险专业硕士。

所谓两阶段的保险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即用1年时间让保险硕士在校内接受保险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其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而后的1.5年的时间里则可以让学生去校外导师所在或者推荐的保险机构或者由学生自找的实践单位以及校内导师所推荐的金融机构,并在那里完成相关的专业课题研究以及撰写毕业论文。

校外的导师选择既要有丰富的保险从业经验,又要具备高水平的保险理论知识。

校内导师要在保险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规划、课题申报与完成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方面提供必要的指导,校外导师则要对保险专业硕士的实习与实践、科研项目的完成以及论文的写作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采用这种“两段式”及“双导师”的保险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能让保险硕士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去开展一系列的保险课题研究,而且还能让保险专业硕士接触到最前沿的保险市场,使保险硕士能够兼顾理论与实践,同时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