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2462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3.2.2中国汽车企业并购的数量发展分析 5

3.3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5

3.3.1拓展全球业务的雄心 5

3.3.2饱和的国内市场 5

3.3.3技术的需要 5

3.3.4国内资源约束 5

3.3.5融资和规避风险的需要 5

第四章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

4.1并购时的文化整合问题分析 7

4.2并购时的风险问题分析 7

4.2.1缺乏明确的跨国并购战略目标 7

4.2.2企业并购中的操作风险 8

4.2.3并购后的“不协同”风险 8

4.3中国汽车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中国汽车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8

第五章推进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和建议 10

5.1尽快改变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无法可依的局面 10

5.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鼓励措施 10

5.3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10

5.4整合产业资源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10

5.5借助专业咨询 10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1

6.1主要结论 11

6.2研究展望 11

参考文献 12

致辞 13

第一章绪论

2002年10月,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投资近6000万美元,参与收购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10%的股份。

标志着我国汽车企业首次真正的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汽车重组的竞争中。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

这是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挑战的需要,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

但是,跨国并购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面临各种风险和问题,因此我们更需要通过系统的分析,来研究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道路该如何来走。

在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的全球1000家企业排行榜中,美国占据了世界领先公司中的近一半,达到惊人的480个,不可否认,并购早就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巨人。

近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浪潮也掀起一波又一波,在汽车业,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创造了一个全球的汽车巨头,新公司将能提供从好话到兼顾的运动汽车及卡车的所有车辆。

一直到2010年,我国汽车企业吉利并购沃尔沃更是掀起了并购狂潮。

如今,面对国内日益活跃的并购市场,国外跨国公司的推波助澜,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这预示着我国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但也为我们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的国际环境。

但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市场刚刚起步的环境下,国内企业的并购在理论研究和操作程序上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我们仍需要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经验,这对于我国企业的并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相关研究评述

这种并购的产生通常是企业在本国的并购事业发展不足而企业国际化程度又较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而我国汽车企业的并购目标是向着欧美等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拥有的大量的知识产权、生产技术、广阔的海外渠道和知名的品牌而去的。

如今,外资企业已经纷纷涌入中国市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始终缺乏高新技术的汽车企业为什么还要到发展国家去进行投资并购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学者对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并购风险和加入WTO以来汽车企业应对措施两个方面。

在分析并购案时主要集中在我国汽车企业并购时面临的资金风险和国外政府干预等。

在汽车企业应对加入WTO措施方面,虽然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在全国各种刊物上随处可见,但一般缺乏系统的分析仅提出若干粗放式的提纲,难以实际操作,并且许多文献未能对上述两方面进行统一讨论和解决。

本文就我国的汽车跨国并购问题,从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动因上进行了分析,结合并购案例从并购失败的原因上采用定性分析,归纳总结出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国内企业不断地走出国门,利用跨国并购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跨国并购对于本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4页共13页

第二章跨国并购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1跨国并购的相关概念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2.2跨国并购的分类

跨国并购是指某一企业在其国内以某种形式并购国外企业。

跨国公司并购还可以按照下列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依取得企业经营权的方式,可以将跨国公司并购区分为跨国合并和跨国收购。

(2)依行业的相互关系,可以将跨国公司并购区分为发生在相同产业内部的竞争性企业之间的平行型并购,基于顾客和供应方或其他买卖双方关系的垂直型并购,以及以分散风险、追求规模效益为目的的无关联产业之间的集团型并购,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亦称水平并购、垂直并购和复合并购)。

(3)依跨国公司并购的付款方式,可以将跨国公司并购区分为现金收购、换股收购和杠杆收购。

(4)依并购双方买卖意愿标准划分,可以分为善意收购、敌意收购。

(5)依跨国公司并购是否通过中介机构,可以将公司并购区分为直接并购和间接并购等。

(6)依目标公司是否是上市公司,可以分为非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并购。

2.3跨国并购的主要特征

2.3.1强强联手,超大型企业不断出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企业的并购规模日益增大,并购金额连创新高,诞生了许多超大型跨国公司。

比如1998年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成立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2.3.2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盟等发达国家

根据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国际生产转移的规律一般是先从创新国家转移到需求类型相近的国家,然后再到发展中国家。

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趣味分布几乎遍布五大洲的国家,且以发达国家和资源丰富的国家为主,主要集中于北美和欧盟等发达的国家。

2.3.3战略性并购占有绝对优势,恶意并购减少

与80年代出现的大量恶意收购行为不同,90年代以来的跨国并购主要是企业出自长远发展的考虑,并购协议也是经过当事人双方谨慎选择、长时间接触、耐心协商之后达成的。

因此,恶意收购案件明显减少。

2.3.4以水平并购为主

90年代以来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水平(横向)并购。

无论在传统产业领域还是新兴产业领域,水平并购都占主导地位。

传统产业领域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减少过剩的生产能力,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取得行业领先地位。

比如思科公司就是通过并购成为市值超过微软的世界最大企业。

垂直收购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所占比例一直低于10%,所涉及的行业集中在电子和汽车工业。

2.3.5从并购方式看股本互换已成为大型并购普遍采用的融资方式

通过股本互换实现跨国并购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产物。

换股方式对于并购方企业来说,既可以解决企业筹资难的问题,又可以避免由于债务过多、利息负担过重而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不良影响。

对于被并购企业来说,换股交易可以避免现金交易造成的纳税问题,又可以分享新企业继续成长的好处,还可以享受股市走强带来的股价上涨的收益。

因而,换股并购成为了企业并购的潮流。

2.3.6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90年代的企业并购中,中介机构功不可没。

尤其是在投资银行的专业顾问和媒介作用起了重要支持和推动作用。

第三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3.1中国汽车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那么它在国际上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呢?

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规定,我国于2005年起取消汽车及其关键件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对汽车产品的三年过渡期保护措施今年年底到期。

在三年保护期内,我国汽车产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汽车产量三年翻一番,汽车市场由卖方转为买方,汽车价格不断趋于合理,400万家庭提前圆了轿车梦,我国汽车产业成为世界汽车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市场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

第一,从产业规模、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看,中国汽车工业仍然是一个从整体上不完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第二,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从整体看位于加工制造环节,尽管与单纯搞组装的国家相比,处于较高层次。

第三,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对跨国公司有着较大的依赖,但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种种有利条件,中国汽车工业有可能最终成为具有独立开发能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3.2中国汽车企业入世后的发展概况

从1953年第一期车制造厂成立至今,中国企业工业走了61年,在这期间某种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单一国有企业到现在的外资大规模涌入和民营资本进入,中国的汽车产业无论在厂商数量和生产规模上均有了很大的发展。

汽车产业不仅是产业关联度高、资金和技术密集度高的现代产业部门,而且也是规模效益明显的部门,对中国经济产生这越来越大的影响。

3.2.1中国汽车企业并购的规模分析

从2011年产销量排名前4位的汽车企业集团来看(见表3-1)每个企业集团的生产能力都突破了100万辆,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不过与世界大型汽车企业相比,我国汽车企业的规模还是很小的,国外四家厂商在2011年的产量就已经达到近3000万辆,而我们4家厂商的合计产量只有近1124万辆,差不多是国外厂商的1/3。

表3-1:

2011年不同汽车集团的产量

厂商名称

产量(万辆)

销量(万辆)

国外厂商名称

第一汽车集团

256.67

260.13

通用汽车公司

902.6

上海汽车集团

396.89

400.89

福特汽车公司

569.5

东风汽车集团

306.08

305.80

丰田汽车公司

795.1

长安汽车集团

166.19

166.38

大众汽车公司

815.9

资料来源:

《盖世汽车网》(2011)资料来源过于老旧。

3.2.2中国汽车企业并购的数量发展分析

从产量来看(见表3-2),中国汽车产量提高的还是非常快的。

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狂飙猛进,顺利突破1800万辆,并且成功打破美国在2001年创下的1781.2万辆的历史最高纪录,再度成为世界第一销量大国。

2010年,中国车市汽产销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产销再创新高。

正是2010年的良好表现,让业内人士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

2015年中国汽车销量可能冲破2500万辆大关。

表3-2:

历年汽车产量

年份

汽车产量(万辆)

汽车产量增长率(%)

2006

727.97

27.3

2007

888.24

22.0

2008

934.51

5.2

2009

1379.10

48.3

2010

1826.47

32.4

2011

1841.89

0.8

2012

1927.18

4.6

2013

2211.68

14.8

《汽车工业协会》

(2014)

3.3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3.3.1拓展全球业务的雄心

中国的汽车龙头企业早已将目光投向海外,并正试图通过收购全球性品牌,扩大海外市场。

通过收购知名外国公司的资产,中国公司可以轻松地发展销售和分销网络,提升品牌认知度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本地实践。

3.3.2饱和的国内市场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部分行业已开始出现过热现象。

而汽车行业也已达到饱和,这不利于国内竞争同时导致了利润的下滑。

为了获取新的顾客,众多的汽车企业正努力向海外扩张。

3.3.3技术的需要

汽车产业是一项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型的产业,研发费用的巨大,固定成本的比重很高,是一项风险很高的产业。

虽然中国自加入WTO后已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汽车生产国,但是对于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尤其是发动机的技术以及设计的能力,而国外公司多拥有的完整的技术产业链等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3.3.4国内资源约束

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较为贫乏,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瓶颈效应开始显现。

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利用国外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等。

3.3.5融资和规避风险的需要

跨国公司选择并购方式更容易直接获取海外资金,避免了直接投资的风险,并可以减少自有资本的直接投入。

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加大,出口产品面临不断增加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保护措施。

如果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可以使原来的出口商品实现本土化生产和销售,从而有效的规避贸易壁垒,寻求更多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

此外由于经济一体化,区域性关税的影响也日趋明显。

东盟尤为突出,主要的汽车消费国对整车的进口关税差距日益明显。

这些都促使国内以出口为主的汽车企业要加快海外市场投资步伐,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加大兼并力度。

此外,过去数十年来,许多中国公司业绩显著增长,积累了大量的现金盈余。

由于现金充裕,这些汽车企业开始寻求策略性投资机会,以获取更高的回报。

所有这些企业都拥有健全的杠杆比率及充裕的现金盈余,充分具备成功进行海外扩张的能力。

第四章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跨国并购是一条发展的捷径。

1+1>

2的梦想,让无数企业前赴后继。

但这条捷径,却也充满着坎坷与荆棘,太多的企业没能完成它们最初的梦想。

著名的“七七定律”就曾指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一些成功的案例中,跨国并购确实发挥了其重大意义。

4.1并购时的文化整合问题分析

在企业兼并实践中,与企业兼并同步而来的往往是两种企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就存在着文化不兼容风险。

每一个企业均有其企业文化,购并中的文化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企业兼并不仅仅是两家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它更是一种文化行为。

因此,文化整合常常是企业兼并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

企业文化整合就是指有意识地对企业内不同的文化倾向或文化因素通过有效地整理整顿,并将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是文化主张、文化意识和文化实践一体化的过程。

企业文化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必须经过有意识地整合。

案例:

上汽收购韩国的双龙汽车一度被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杆,而且,上汽并购双龙也被认为是在战略以及业务组合上比较契合的。

但并购后双龙并未给上汽带来理想中的业绩,反而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整合的步履维艰。

上汽与双龙管理层一起提出减员增效、收缩战线等“精兵简政”的计划也遭到了双龙工会的反对。

韩国过于强大的工会力量和过度紧张的劳资关系也大大超乎了上汽的想象,这也是上汽并购整合过程中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

韩国工会动辄以罢工相要挟,要求分享管理层的利益。

工会之强势,到了上汽难以想象的地步,管理层的经营决策须经过工会许可,而且工会每年的劳资谈判都会伴随着罢工,这些都让上汽身心疲惫,使本来就整合不顺的并购更是雪上加霜。

2009年1月,双龙申请法院接管,上汽正式放弃对双龙的经营权。

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批准双龙的破产保护申请,正式启动双龙“回生”程序,这也意味着上汽对双龙的并购失败。

点评:

资源整合要有效,必须要文化融合。

在融合过程中,我国企业和管理者可以考虑一个概念,就是如何从以术驭于道到以道驭于术,也就是研究如何用中国的道去驾驭其他国家的术。

另外,在合资过程中,由于融合反而导致了成本加大。

如何超越文化,超越不同的利益,去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成了摆在合资企业面前的问题。

4.2并购时的风险问题分析

4.2.1缺乏明确的跨国并购战略目标

企业并购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并购获得对方的核心资源,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注重战略并购。

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则复杂得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由于他们往往不是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所以在跨国并购时也往往不完全遵照价值分析和商业规律。

在经济崛起的信念支撑下,他们纷纷以“国家政策鼓励、填补技术空白和建立完整产业链”为由四面出击,进行海外并购。

当跨国并购的商业考虑让位于政治使命、管理者业绩甚至资产转移等因素之后,跨国并购的风险便大大增加。

4.2.2企业并购中的操作风险

(1)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并购战中,能否及时获取真实、准确与有效的信息是决定并购行动成败的关键。

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目标方。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

因此在实际并购中,有好多企业因为事先对被并购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或有事项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发现隐瞒着的债务、诉讼纠纷、资产潜在问题等关键情况,而在实施后落入陷阱,难以自拔。

(2)融资风险

每一项并购活动背后几乎均有巨额的资金支持,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来完成并购过程。

企业并购后能否及时形成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偿还借入资金以及满足并购后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工作对资金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中,并购动机以及目标企业并购前后资本结构的不同,还会造成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率的种种差异。

与并购相关的融资风险具体包括:

(1)在时间上和数量上是否可以保证需要;

(2)融资方式是否适应并购动机,是暂时持有还是长期拥有;

(3)现金支付是否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等。

(3)反收购风险

在通常情况下,被并购企业对他方的收购行为往往持不欢迎或不合作态度,特别在面临敌意收购时,他们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组织反收购,提高并购成本,增加并购后的整合难度。

一般说来,被并购企业主要是采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实施接管防御的。

 

4.2.3并购后的“不协同”风险

按照西方国家公司并购的理论,公司并购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即公司并购所呈现出来的两个公司合并后的总效能大于合并前各公司效能之和的现象,包括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三种基本形式。

然而公司并购中的协同效应仅是一种预期,并不是现实的效应。

并购之后,并购方企业和目标方企业将面临一段整合期,协调双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实现经营管理理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协同,这个阶段的工作更复杂、更艰巨,更具风险性。

4.3中国汽车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中国汽车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1)企业自身的障碍

毕竟进行海外并购不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蛇吞象”式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大约只有百分之几,中国企业要量力而行。

汽车行业的零部件并购已不鲜见,但是要做整车不容易。

特别是在洋并购中,国外企业的筹码要比我们的重。

汽车并购具有特殊性,首先是交易规模比较大,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进行投机性并购是不可能的。

再者,汽车海外并购的介入成本很高,动辄涉及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投入。

除了产品品牌、规模、档次和质量以外,营销服务网络的建设和配套物流服务等方面欠缺也阻碍了我国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营。

(2)国有体制的障碍

汽车制造企业一直以国有股权为主控制,虽然多数汽车制造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都已经进行了改制,但国有股包括国有法人股的股东权利的行使路径并没有真正清晰过。

在面对一汽对克莱斯勒的是否收购新闻中,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资委还没有到说话的时候,资金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做。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产业作为全国的主导产业,大型企业的国际收购行为不单纯是简单的经济行为,更要考虑政治、社会、国际安全等一系列非经济因素。

较高的收购价格加上政府的直接参与使得并购效益大打折扣,而且企业海外并购经常被我国大企业当作“政绩工程”、“里程碑”来追求和操作,普遍存在的好大喜功和盲目并购行为使得许多企业的海外并购项目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资本市场的障碍

并购活动耗资巨大,单纯依靠一个公司自有资金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借别人的钱来完成跨国并购。

90%以上的并购资金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股换股、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融资手段筹资。

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大大制约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

首先,我国资本市场规模有限,不仅无法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对融资的需求,更难以为海外并购融通大量巨额资金。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且不合理,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股票市场过分依赖,债券市场、场外市场发展滞后。

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通常采取现金支付方式,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为并购后企业的整合及企业的长期发展添加了沉重的财务负担。

(4)企业文化差异造成的整合障碍

对并购企业来说,必须认真思考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它包括:

建立共同的企业使命及企业文化;

将并购双方的生产布局、业务流程、营销渠道等整合为一;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重新调整组织结构等,另外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有个强有力的整合团队对整合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跨国并购中,并购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政治、经济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不可避免。

然而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往往是经济利益、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障碍、硬性制度冲突等等,却忽略了企业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环境。

上汽双龙公司在韩工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