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2479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docx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

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3.(2019江苏卷·

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分析】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不同,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详解】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

b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正确;

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

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

故选B。

4.(2019浙江4月选考·

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选项正确;

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选项错误;

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选项正确;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选项正确。

5.(2018海南卷·

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

6.(2018江苏卷·

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

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7.(2018江苏卷·

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

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8.(2018海南卷·

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

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

9.(2018全国Ⅰ卷·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

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

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10.(2018全国Ⅲ卷·

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

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

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

11.(2018浙江卷·

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

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12.(2018浙江卷·

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解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

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

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

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

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13.(2017新课标Ⅲ卷·

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

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

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

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考点定位】样方法

【名师点睛】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②取样原则及方法:

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适中:

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

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14.(2017新课标Ⅰ卷·

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

【名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15.(2017海南卷·

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

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

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明确种群数量变化会导致种内竞争,而环境资源有限是解题关键。

16.(2017海南卷·

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正确。

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结构

【名师点睛】没注意到害虫和植物之间不会存在竞争关系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17.(2017江苏卷·

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

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正确;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

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考点定位】酵母菌培养,血细胞计数板。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培养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曲线图理解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变化的原因。

18.(2017北京卷·

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不符合题意;

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判断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9.(2017江苏卷·

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合理;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合理;

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合理;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不合理。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程度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呈正相关,同时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20.(2017江苏卷·

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解析】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朱数量多,则结果偏高,A错误;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强,B正确;

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竞争关系,C错误;

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不属于群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样方法取样的关键,理解种间关系的特点,理解群落垂直结构的含义。

21.(2019全国卷III·

31)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

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时_________,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Sa/2

(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前者需要理想的条件,后者出现的原因是由环境阻力。

【详解】

(1)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

S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

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

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

【点睛】K值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数量。

S型曲线中K/2时增长速率最大。

22.(2018海南卷·

29)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___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内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

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C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A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N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由于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内,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

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3.(2017新课标Ⅱ卷·

31)(9分)

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

(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