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3567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 

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

(2)性质:

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3)影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1918年11月)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

爆  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

交战双方 

同盟国、协约国。

重要战役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侦察机、大炮、飞艇、毒气弹

结  束

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投降 性  质 是一场非正义掠夺和侵略战争

影  响

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性质

一场非正义的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后) 

1.巴黎和会

目  的

一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  间 

1919年1月至6月 

地  点

巴黎凡尔赛宫

参加国

27个战胜国,其中英法美(三巨头) 主宰会议 

结  果

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性  质

战胜的列强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影  响

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对中国的影响

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凡尔赛和约》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 

建 立

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

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

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作 用

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矛盾

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课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强对中国的掠夺。

铁路成为投资最大的经济领域。

 2.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3.革命知识分子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如邹容的《革命军》 4.各地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的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中国同盟会 

成立时间、地点

1905年  日本东京  

领 导 人

孙中山

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又概括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性  质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成立意义

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拓展解读三名主义

纲领

概括

目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使国民摆脱贫困,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名的创建)

 时 间 

1911年10月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同盟会)

内 容

①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汉爆发,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为“辛亥革命”。

② 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 南北议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性 质

资产阶级革命

结 果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影响

①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②思想上: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复兴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启 示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要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1)政治上:

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

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

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

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3. 北洋军阀分裂混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新文化运动 

背 景

1、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依然如故。

2、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社会状况依然很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

开 始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代 表 人 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狂人日记》是其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蔡元培(提倡学术上思想自由)

口 号 

“民主”与“科学”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 义(影响)

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促使人们的思想,特别

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二、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

爆  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 

口  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运动中心与主力

北京(学生)→上海(工人阶级) 

斗争方式

 学生罢课→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成  果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  质

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  义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经过该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

a、时间地点: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在上海秘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

b、会议内容: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c、会议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及必然性

(一)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

时 间 

1924——1927

实现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政治基础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成果(积极作用)

①创办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

    ②进行了北伐战争。

   

意 义

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破 裂

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黄埔军校 

创建时间

1924年5月

地 点

广州黄埔 

宗 旨

 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作 用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3.北伐战争(1926年) 

目 的

 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 

对象

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三大军阀势力

先 锋

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叶挺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意义

极大鼓舞了工农大众,推动了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国内军阀,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二、工农武装割据 

1. 南昌起义 

背 景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时间、地点

1927年8月1日南昌 

人物

周恩来、刘伯承、贺龙、朱德 

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③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 “八七”会议 

时间、地点

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 容 

确立土地革命与武装起义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论断.

 意 义

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背 景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共产党损失严重 

经 过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转战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

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

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意 义

 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①提出者:

毛泽东    ②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就能够存在和发展。

(3)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充分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三、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 

原 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时 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 过

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摆脱敌人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胜利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 遵义会议 

时 间 

1935年1月

 内 容

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军事上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择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单元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一课  中国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1.“九一八”事变 

时 间 1931年9月18日 

概 况 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附近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向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 

结 果 日军占领沈阳城,后又侵占了东北三省。

影 响 标志着局部抗战的开始,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各 方 态 度 

①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

②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如“一

二·九”运动 

③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

④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西安事变 

目 的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时 间 1936年12月12日 

人 物 张学良、杨虎城 

方 式 “兵谏” 结 果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放。

意 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之间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以国共两当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1.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时 间 1937年7月7日 

地 点 北平城外的卢沟桥 

概 况 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城西南的宛平县城内搜查,

遭到拒绝后,日军立即向宛平城和宛平城发动进攻。

守宛平的第二十九军奋起还击,

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牺牲。

影 响

①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③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

前线。

2.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死亡人数至少达30万。

  

(2)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

731部队用健康活人做试验。

m 

(3)轰炸城市:

日军对重庆、兰州、昆明等我国后方城市进行轰炸和封锁。

 (4)对占领区的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

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

三、全民族的抗战 

1.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时 间 1937——1945年 

过 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作 用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全民族抗战。

2.全民族抗战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

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②共产党: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敌后战场:

开展游击战争(如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建立抗日根据地,  

②海外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胜利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签署投降书,9月3日被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 

胜利原因 

①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主要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

④海外华侨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

(如英美盟国开通驼峰航线,苏联红军出兵东北) 

胜利意义 

①国内: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

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③国际: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警  示 

①勿忘国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发展是硬道理。

②牢记历史教训,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护和平局面。

③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坚强核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五.面对日本右翼分子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华史实、美化战争的行为,你会怎样做?

  

对日本右翼势力和日本政府不负责任的态度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我们要勿忘国耻,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珍爱和平;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努力学习,提高素质,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材质,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第二、三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前)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夺取政权。

(二).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 工业下降,失业剧增,银行倒闭,外贸锐减,社会矛盾激化。

(2)建立: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自称“国家元首”

(三).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内政:

在政治上,打击共产党和其它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

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

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统治措施:

1.制造“国会纵火案”,诬陷打击共产党

2、解散工会,取缔一切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    

5、迫害屠杀犹太人  

6、疯狂扩军备战:

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四).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  

(1)形成时间:

1937年  

(2)名称:

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3)后果:

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五).慕尼黑会议 

(1)会议概况 时间地点 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

参加者:

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主要内容:

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

影响:

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2)绥靖政策 

原因:

祸水东引,仇视苏联;一战中受削弱,遭受经济危机;英法两国企图以牺牲弱小国

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内容:

一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

实质:

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吧法西斯侵略矛头指向社会主义苏联。

影响:

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爆发的原因 

(1)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的矛盾日益激化,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英法美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刺激了法西斯侵略的野心,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时   间 大   事 影响(意义)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4月9日 德国突袭丹麦、挪威  

1940年5月10日 德国突袭法国等国家 法国沦陷

1940年7月不列颠之战 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以来遭遇第一次重大挫折。

1940年9月缔结《三国同盟条约》 标志着德意日轴心军事同盟正式形成。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1941年9月——1942年2月 莫斯科保卫战 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失败,宣告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1942年1月1日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

1942年夏 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苏联转入反攻。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 日本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  

1943年11月 开罗会议  

1943年 德黑兰会议  

1944年6月 诺曼底登陆 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极大地打击德国的军事力量,加快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5年5月 柏林战役 德国战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  

1945年8月 

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二战中召开的四次会议 

名   称

召开时间

参与国

内容

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

美、英、中

发表《开罗宣言》,声明日本攫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三国协同对日作战。

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月---12月

苏、美、英

确定对德作战方针,即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三国

协同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苏、美、英 

会议决定三国共同打击德国,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决定战后建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

苏、美、英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4. 战争性质及胜利原因 

(1)性质 

前期: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后期: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

2)胜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同盟,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②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主义不得人心。

③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英勇奋战。

5.影响 

①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灾难; 

③二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③客观上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6.“二战”胜利的启迪 

①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②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③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④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综合探究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