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628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请结合文章对曹刿或鲁庄公作简要评价。

【答案】

1.左传长勺

2.①参与②独自占有③案件④战胜,攻下

3.曹刿一再追问的目的就是要让庄公明白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的道理。

4.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审时度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进攻和追击时机);

详察敌情,不冲动草率等。

5.要点参考:

曹刿是一个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人,他在大敌当前之时,面见庄公,直陈己见,并亲临战场指挥作战,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感;

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战争的分析,对战斗的指挥,对战机的把握,精辟独到,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思想智慧。

鲁庄公对战争的认识浅薄盲目,对战斗的指挥鲁莽草率,对胜利的取得迷惑茫然,但他能够对曹刿虚心请教,言听计从,说明他还是一个明智的君主。

【解析】

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此题考查的是与《左传》有关的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我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文中提到的战役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即长勺之战。

2.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间”:

参与。

“专”:

独自占有。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曹刿论战》中,对于“何以战”的问题,曹刿对鲁庄公一再追问,他的目的是意在引导鲁庄公认识到决定战争中胜败的关键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鲁庄公取胜的原因如果从战前来看,就是取信于民。

如果从战时来看,就是抓住机遇。

389.考查对文章表现的战争思想。

要找到并分析好文章中能体现战争思想的关键性的句子。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是说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一鼓作气,在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一句是说审时度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句是说详察敌情,不冲动草率。

5.要求结合文章人物的言行对曹刿或鲁庄公作简要评价。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

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和远见卓识,能见义勇为、沉着冷静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

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庄公在政治上目光短浅,草率鲁莽;

军事上又急躁冒进,缺乏谋略,有勇无谋。

但他能够察纳雅言,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对曹刿的提议能够采纳,言听计从,不以曹刿的身份卑微而排斥他,对其能够从谏如流,宽宏大度,善于用人。

总的来说,鲁庄公是一个少谋但明理,急躁但贤能的君王。

对庄公的分析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

【点睛】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

1、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

3、语法推断法。

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4、音形推断法。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

从形旁可推知字义。

5、邻词推断法。

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1.A

2.C

3.B

4.C

1.A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其它几项改为: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C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从”之意。

A引出处所,可译为“到”。

B引出处所,译为“在”。

D引出比较的对象“余”。

3.B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A与D“困”与“衡”翻译错误,应分别为“忧困”与“阻塞”。

C“作”翻译错误,应为“有所作为”。

4.C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说明了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也就是“生于忧患”的道理。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

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

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

“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

”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

“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

“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

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

焚烧。

③睽:

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

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

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

流畅,痛快。

⑦解舟:

退居江湖。

⑧奉谢:

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1.D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5.朋友要相互关心:

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

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

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

朋友要相互信任:

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

“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

故理解有误的是D.

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故此断句为: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赏析。

“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

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165.此题考查的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

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

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

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

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

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

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

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

”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

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

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

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

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

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

王安石说:

“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

”少述说:

“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

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况曰: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遂之北地田牧。

常谓宾客曰: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

“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

”乃尽散于亲旧。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1.C

2.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因为马援

(1)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

(2)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辞:

辞别/推辞;

B.之:

去,到/的;

C.益:

更加/更加;

D.从:

投奔,跟从/由,自。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本句中可借助句意、句子结构来断,这是三个主谓句,第一个“汝大才当晚成”,且“大才”和“当晚成”是两个连续谓语,中间应该断开;

第二个是“良工不示人以朴”;

第三个是“(你)且从所好”。

依此分析断开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描写马援美好品质的句子分析即可。

”写他志向坚定;

“‘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

’乃尽散于亲旧”写他赈施钱财。

这些都是隗嚣敬重马援的原因。

参考译文:

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

马况说:

“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

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

他常对宾客们说:

“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雄壮。

”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

不久又叹息说:

“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

”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

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

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5.(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

孟子>

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

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

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

通“肢”。

②使:

假使。

③惮:

怕,畏惧。

④乞:

乞求,请求。

⑤韩琦:

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

(2)劳其筋骨(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4)非徒愈病(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______________”,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1.起,被起用使……劳累通晓只,仅仅

2.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及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4.甲文观点:

生于优息,死于安乐。

乙文砚点:

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相同之处:

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

君主要重视人才。

1.试题分析:

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如“徒”:

只,仅仅。

2.试题分析: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是”“衡”“作”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困于心,衡于虑”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试题分析:

考查根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语句的能力。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找寻答案前提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语句。

4.试题分析: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也是对比阅读。

一问,两文观点的不同之处。

甲文可以用文章的原句来作为答案。

通过分析全文内容,得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这一结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乙文要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之。

特别要抓住“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这句话进行分析。

二问,两文观点的相同之处。

都谈到了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此题理解词意、句意和段意最为重要。

6.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①连处士,应山人也。

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

“为人如连公足矣。

”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

“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鸣呼!

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②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返葬应山,遂家焉。

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

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賙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

“此吾资也。

”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

“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③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