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722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doc

初三化学中考必考知识点和重要题型

考前盘点

注重基础性,主干知识,争取选择题不失分。

通过近三年中考题分析,以下15个内容是中考选择题常考内容:

物质的变化、性质;实验操作图;微粒结构示意图;溶液PH值变化、基本反应类型判断;

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判断;化肥;分子和原子;化合价的计算;化学与生活;物质除杂和鉴别;物质分类;酸碱盐的通性;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金属活动顺序表。

一、知识点精析

考点1:

物质的变化、性质

重点是: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常见的化学变化

⑴燃烧、爆炸:

酒精燃烧、白磷自燃、火药爆炸、纸张燃烧、燃放烟花等。

⑵变质:

食物腐烂、铁制品生锈、长期露置在空气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氢氧化钠变质等。

⑶其他:

动物的呼吸作用、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生石灰)黏在一起变成块状、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用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生石灰、用石墨为原料制取金刚石等。

升降

考点2、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常考点是置换反应)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

A+B=AB

②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

AB=A+B

③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AB+CD=AD+CB

考点3、原子结构示意图(常考点是阴离子、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判断等)

(1)、原子结构示意图(请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涵义)

2

8

1

+11

(2)原子结构与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结构的稳定性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不稳定结构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不稳定结构

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

一般为8个(He为2个)

相对稳定结构

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

2

8

+11

2

8

+10

+9

2

8

考点4、实验操作图

重点是:

主要是过滤、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液体加热、液体倾倒、酒精灯使用、量筒读数等,要熟悉实验操作要领。

(练习)4-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BCD

4-2.下列学生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4-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C.   D.

考点5、溶液PH值判断

重点是:

溶液酸碱度判断、P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强弱大小比较等

(练习)5-1.分别把下列物质加入水中:

①氧化钾;②三氧化硫;③二氧化碳;④氧化钙;⑤氧化铜;⑥一氧化碳。

其溶液pH小于7的是()

A.⑤⑥B.①④C.②③D.③⑥

考点6、有机高分子材料

重点是:

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判断

有机高分子材料是指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

它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另一类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所以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练习)6-1.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下列物质中存在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是()

A.汽车轮胎B.生铁C.棉花D.羊毛

6-2.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下列物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考点7、化肥

重点是:

化肥分类、简易鉴别等。

1、化肥分成肥、肥、肥、肥四种。

2、铵态氮肥不要和草木灰及碱性物质混合使用以免失效。

(练习)7-1.取少量下列化肥,分别加入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其中能嗅到刺激性气味的是()

A.氯化钾B.尿素C.硫酸铵    D.磷矿粉

7-2.下列常见化肥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A.K2S04B.KN03C.NH4N03D.Ca(H2P04)2

7-3.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NH4)2SO4属于复合肥料B.从外观即可把NH4Cl与KCl区别开

C.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只有氮、磷和钾三种

D.NH4HCO3不能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

考点8、分子和原子

重点是: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常考点是分子间存在间隔。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大多数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和石墨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2、分子的特点:

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⑵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

⑶分子之间有间隔。

(练习)8-1.善于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能够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你认为下列变化事实和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编号

事实

解释

A

50mL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敞口放置的浓盐酸逐渐变稀

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C

金刚石坚硬而石墨质地很软

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本身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8-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8-3.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子

原子

A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

不停运动

静止不动

C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D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间没有距离

考点9、化合价计算

重点是:

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要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

(练习)9-1.下列各组含氮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A.N2HNO3B.NO2N2OC.NaNO3NaNO2D.NH3NH4Cl

9-2.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广泛应用于拉制灯丝。

白钨矿是冶炼金属钨的常用原料,其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钨酸钙中钨元素的化合价是()

A.-6 B.+4 C.+6 D.+7

9-3.我国推广食用的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

在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A、+7B、+5C、+4D、+3

考点10、化学与生活

重点是:

白色污染、人体微量元素的作用等

(练习)10-1.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下列有关塑料购物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塑料购物袋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来源之一

B.塑料购物袋易燃、易降解,利于回收再用

C.塑料购物袋是由热塑性有机高分子材料制成的

D.可以使用标有右图标志的塑料购物袋

10-2.有关生活中化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Fe、Zn、F属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B.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C.蛋白质、油脂、糖类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

D.棉花、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

10-3.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应尽可能多吃含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剂

B.油脂危害人体健康,应尽量不吃

C.食物加入铁强化剂的酱油,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

D.食用甲醛溶液浸泡保鲜的水产品有利健康

物质

从物质

的种类分

纯净物

从元素

的种类数分

单质

从性质分

金属

非金属

稀有气体

化合物

从是否含

碳元素分

无机

化合物

从电离生

成的离子分

氧化物

有机

化合物

混合物

考点11物质分类

重点是:

酸碱盐、氧化物、有机物的分类。

(练习)11-1.对物质进行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在下面的四种化合物中,与另外三种不属于同一种类别的物质是()

A.KNO3 B.NaClC.CO2 D.KMnO4

11-2.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

现有甲烷,它与下列哪组属于同一类物质()

A.硫酸铜、氯化钡B.乙醇、葡萄糖

C.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D.氢氧化钙、氢氧化铝

11-3.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盐、有机物顺序排列的是()

A.空气、纯碱、乙醇B.煤、食盐水、石油

C.水、盐酸、甲烷D.大理石、干冰、葡萄糖

考点1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重点是: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

反应物的条件

生成物的条件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反应物之一可溶

生成物中要有气体、沉淀、水中的任意一种

酸+碱=盐+水

酸+盐=酸+盐

碱+盐=碱+盐

反应物都可溶

盐+盐=盐+盐

(练习)12-1.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MgCl2、Na2SO4、Ba(NO3)2、K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把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有白色不溶物产生。

过滤,向不溶物中加入稀硝酸,不溶物部分溶解。

该白色粉末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是()

A.K2CO3B.Na2SO4C.Ba(NO3)2D.MgCl2

12-2.下列各组溶液,相互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A.Ba(OH)2和H2SO4B.K2CO3和BaCl2

C.Na2SO4和K2CO3D.Ca(OH)2和K2CO3

12-3.下列各组物质中,相互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钡溶液B.碳酸氢钠与稀盐酸

C.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D.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

考点13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重点是:

溶液的稀释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l00%.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分数

(练习)13-1.汽车用的铅蓄电池中需要质量分数为28%的稀硫酸。

现有1K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8%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

A.3.5KgB.2.5KgC.1.5KgD.0.5Kg

13-2.硝酸钾可作为无土栽培的一种营养液。

现将100g25%的硝酸钾溶液稀释到l0%来用于培植营养液,则需加水()

A.50gB.100gC.150gD.200g

13-3.在实验中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现要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3%的碳酸氢钠溶液,需要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A.15gB.30gC.50gD.150g

考点14金属活动顺序表应用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判断金属与盐的反应。

排在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练习)14-1.利用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能够验证Fe、Ag、Cu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A.FeCl2溶液、CuCl2溶液、AgB.Fe、Ag、CuCl2溶液

C.FeCl2溶液、CuCl2溶液、AgNO3溶液D.FeCl2溶液、Cu、Ag

14-2.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以下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YAgZXB.YXZAg

C.XYAgZD.XAgYZ

14-3.现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将它们分别投入盐酸中,只有丙、丁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将丁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有金属丙析出,将甲投入乙的硝酸盐溶液中,有金属乙析出。

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丁>丙>甲>乙B.乙>甲>丙>丁

C.丙>丁>甲>乙D.丁>丙>乙>甲

考点15物质除杂和鉴别

重点是:

常见酸碱盐、气体的鉴别和除杂.

鉴别的思路:

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二要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步骤,三要出现不同的现象。

鉴别的依据:

根据物质的特性进行鉴别。

特性包括:

颜色、溶解性、伴随明显现象的特征反应。

常见气体的鉴别有氧气、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常见离子(含该离子的物质)的鉴别有NH4+、CO32--、Cl--、SO42--。

除杂的原则:

(1)操作过程中不能引入新杂质;

(2)不减少所需要的物质(提纯物);(3)简便易行。

(练习)15-1.下列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可以用少量水

B.用硝酸银溶液和硝酸可以区别食盐水和蒸馏水

C.石灰石、大理石等矿石中都有含有较多的碳酸盐,可以用石灰水鉴定

D.加入氧化铁除去硫酸镁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盐酸,可以得到纯净的硫酸镁溶液

15-2.将下列各组内的物质混合,如果各组中的最后一种物质均过量,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纸上只留下一种不溶物(纯净物)的是()

A.Zn、Ag、CuSO4溶液(过量)B.K2CO3溶液、BaCl2、硝酸(过量)

C.Na2SO4溶液、BaCl2溶液、盐酸(过量)D.BaCl2溶液、AgNO3溶液、稀硫酸(过量)

15-3.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只用燃着的木条来区别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用稀硫酸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碳酸钠

C.加入铁粉除去硫酸锌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硫酸

D.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

考点16根据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可关注的“考点”

1、关于放射性元素

16-1.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辐射泄漏,日本政府向福岛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碘片(I-127),以降低放射性碘对人体的伤害。

已知核辐射中放射性碘(碘-131)的核电荷数为53,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核裂变是一种物理变化   B.核能的利用证实原子的可分性

C.碘I-127原子和放射性碘原子I-133属于同种元素

D.碘-127原子和碘-1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2、石墨烯

16-2.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发现石墨烯的开创性研究者,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分别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金刚石      石墨          C60  石墨烯

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

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

3、食品安全

16-3.2011年4月11日央视《消费主张》曝光:

上海华联等十多家超市多年来出售染色馒头。

《食品安全法》规定:

食品添加剂要符合食品品质以及防腐、保鲜的需要,加入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

下列日常生活的做法中符合规定的(  )

A.将亚硝酸钠超量作为食品保鲜剂B.双汇生猪主产基地使用瘦肉精

C.三鹿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D.焙制面包时加入适量碳酸氢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部分(34—36分)

21题:

化学用语规范书写

(1)化学用语的含义与规范书写、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主要考查原子、分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和含义,元素化合价,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常见物质俗名(干冰:

CO2;天然气:

CH4;酒精:

C2H5OH;铁矿石;Fe2O3;大理石、石灰石、华表:

CaCO3;火碱、烧碱、苛性钠:

NaOH;消石灰,熟石灰:

Ca(OH)2;纯碱、苏打:

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小苏打:

NaHCO3;生石灰:

CaO)。

【贴题行动】

21-1.用化学用语表示下列物质或反应:

(1)硫酸钠;硫酸铁生石灰:

(2)2个磷原子;4个磷原子构成的白磷分子;5个亚铁离子:

(3)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小粒子是。

或CuSO4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4)某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该氧化物是  ;

或某氮的氧化物中,已知氮与氧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7:

4,该氧化物是:

(5)在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为+2价:

(2)根据文字信息与化学用语的转换(化学方程式的规范书写)。

关注考点:

①能根据反应事实正确书写(包括配平)化学方程式,能根据化学方程式描述反应事实。

②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其本质,能从“质”和“量”两方面的变化来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贴题行动】

21-2.用化学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事实:

(1)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氧气中,过一会儿,光亮的镁条变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微量元素“硒”是防癌之王,加硒盐中添加了适量的亚硒酸钠(Na2SeO3)。

①硒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____。

②向亚硒酸钠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有蓝色的亚硒酸铜沉淀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注环保问题

2010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低碳经济”是去年“两会”的一大热点。

近年来科学家正致力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

①将空气中的CO2压缩后贮藏于冰冷的深海。

但有科学家担心这样做会增加海水的酸度,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CO2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将过多的CO2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