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9962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

2018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

1.(2018?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

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

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

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

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

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

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

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

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

B项符合题意。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

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

进整首诗理解。

《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

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

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

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

充满了激情。

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

“寒

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

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

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

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

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

适意的政治生涯。

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

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

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点评】诗歌选择题选项设置上有了变化,原来是具体句子词语

的理解、手法的运用。

今年基本侧重整体理解。

【翻译】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

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

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

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

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

愤怒问天公:

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

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

风拂绿枯柳。

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

多姿。

【注释】

野歌:

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

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

即桑树,木质坚韧,可

制弓箭。

衔芦鸿:

口衔着芦苇的大雁。

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

苇而飞。

麻衣:

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

黑肥:

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屈穷:

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屈:

不伸。

穷:

困。

枯荣:

贱贵。

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嗔:

生气发怒。

天公:

老天。

看即:

随即,转眼。

【赏析】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

诗的开头两句:

“鸦翎羽箭

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

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

折桂。

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

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

出自己的理想宏愿。

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

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

手。

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

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

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

“轻薄”。

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

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

方式。

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

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

另一方面,此时

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

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

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

《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

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

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

大愤慨。

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

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

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

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

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

“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

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

人情的冷漠。

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

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

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

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

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

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

沉沦的自勉。

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

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

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

云”(《致酒行》)。

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

“寒

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

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

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

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

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

适意的政治生涯。

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

因事抒怀,叙事抒

怀,紧密关联。

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

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

响的奏鸣渲染。

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

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

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

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

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

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

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

这样,诗人受压

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

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2.(2018?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

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

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

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

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

【答案】

(1)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

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

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

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1)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

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

故选D。

本题考查“酒”的作用,结合诗歌第二联,“酒为旗鼓”“势从天

落银河倾”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为下文积蓄了气势。

“须臾收卷

复把酒”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

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了其踌躇满志。

【译文】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

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

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

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

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赏析】

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

去平定他们。

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

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

没有人语声。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首句便体现了诗人怀才

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令读者也忍不住为之抱不平。

在失意落

寞的彷徨中,诗人因为自己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只能通过书法

艺术的形式抒怀解忧。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这是以书前喻战前,是

蓄势,笔力千钧,给了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

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

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

重现了。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

拼杀,展现了李白《草书歌行》中“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

战圩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在这里重现了。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

后的欢快,展现了凯旋归来,设宴庆功的场面。

须臾收卷之神速,举

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勇士横扫千军,

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丈夫身在要有立,

逆虏运尽行当平”,在诗人的心目中,大丈夫就应该敢做敢为,杀敌

报国,并认为敌人的气数也应当快尽了。

诗人的愿望非常美好,尽管

他用书法的形式遣怀抒忧,但依然没有忘情于现实。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最后两句呼应开头,直

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参加收复国土战斗的迫切心情。

给人展示了一幅夜

袭敌营的生动画面,而诗人纵马疾驰、英勇矫健的身影也跃然在目。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

致的构思,把澄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

美地结合起来了。

吟哦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战场,始而

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

诗人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

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有“夜

出五原塞”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爱国热血。

因此,欣赏这首诗关于草书描写的时候,不得不联系前后的诗句,紧

紧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

3.(2018?

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

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

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

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

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

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A

(2)观点一:

同意。

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

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

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

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

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

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1)“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只是用设问引

出话题。

(2)两种观点都可以,要从诗中找到依据。

比如“同意”,诗中

的“我”解释为精卫,“子”可解释为子孙后代。

如“不同意”,“我”

解释为作者,“子”解释为精卫。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词句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作用: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

2)从结构看,在诗歌的不同位置上句子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诗的感

情基调等作用;在中间:

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结尾:

有总结全诗、照应开头、

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从表达效果看:

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

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

扬等作用。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考生

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

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含义,

从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4.(2018?

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1】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注释】

【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

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

官服。

【3】相如檄:

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

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

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

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

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

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

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

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

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

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

词句作简要阐述。

【答案】

(1)D

(2)A

(3)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的是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

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

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

“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为和缓。

【解析】

(1)词的结尾两句是彼此双方的互勉。

不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

与赞美。

这两句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

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

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

“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

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

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

“万里

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

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

的。

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

原因。

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

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

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

了。

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

相忆”是彼此的。

既是人,又是事。

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

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

(2)A项“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

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确。

B“项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友

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苏轼那样乐观旷达的心态。

C项“蜀道登天”借

用李白诗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明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

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

D项“儿女泪,君休滴”,

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句,劝勉友人不必伤别。

答案为:

A;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

尤其是要注意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此题既考查用典手法的作用,也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

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尤其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是降低了答

题的难度。

分析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

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抓住“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

少和缓”这一评价语,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5.(2018?

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

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

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

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

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

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

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

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1)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

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

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

故选

A。

(2)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

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

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回答本题抓住“平畴”

“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

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诗歌对田

园生活的细致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

多所欣。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可以看出诗人躬耕田园、避

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但是“行者无问津”“长吟掩柴门,聊为陇

亩民。

”又可以看出诗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语言的把握,是一道综

合性考验学生鉴赏诗歌阅读能力的题目,需要学生知人论世,结合陶

渊明生平、思想理解把握,难度适中。

本题属于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并且本句诗歌容易翻译,容易理解,

学生较易做出。

学生需要平时多做练习,锻炼联想和想象能力。

本题同样是诗歌常考题型,但是本诗情感复杂,不是单一情感,

而且必须结合诗歌和诗人生平来理解,学生很有可能倾向于“躬耕田

园、避世隐逸”的快乐,而忽略诗中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此处是失分点。

6.(2018?

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

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体现出

诗人________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

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

(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淹留野寺出”至“梦

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

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

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

做题步骤:

先“点”,再“染”,最后落到情感上。

可以根据《雨

霖铃》推出来这首诗怎么鉴赏。

【点评】

(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情感的理解能力。

(2)这道题考查诗歌技巧的能力。

“点染”手法。

大多数教学中

不会讲到这种手法。

但是题干中有提到《雨霖铃》,可以帮助学生打

开思维。

7.(2018?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

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