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0406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衡水市设计说明03.docx

衡水市设计说明03

第一册 设计总说明(文本部分)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1.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

1.1.1项目名称:

宁晋县行政服务中心

1.1.2承办单位:

宁晋县财政局

1.1.3法人代表:

邢怀恩电话:

5892759

1.2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2.1 宁发改[2006]41号《行政服务中心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文件。

1.2.2 宁发改[2006]37号《宁晋县发展改革局关于宁晋县财政局建设行政。

服务中心项目立项的批复》的文件。

1.2.3 宁晋县财政局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1.2.4 宁晋县规划局建筑方案审核意见通知书。

1.2.5 宁晋县建设局批复的编号200703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2.6 宁晋县建设局批复的编号200604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2.7 宁国土字[2006]12号《宁晋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宁晋县财政局建设行政服务中心项目用地预审的意见》的文件

1.2.8 2006.5.12宁晋县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中的关于关于环评报告的批复。

1.3项目建设条件

1.3.1建设位置

本场地位于衡水市桃城区内,西临西外环,南临隆兴路.拟建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综合判定勘察等级为乙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1.3.2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界于东经115°10′-116°34′,北纬37°03′-38°23′之间。

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

东部与沧州市的东光县、吴桥县和山东省德州市毗邻,西部与石家庄市的深泽县、辛集市接壤,南部与邢台市的新河县、南宫市、清河县以及山东省武城县相连,北部同保定市的安国市、博野县、蠡县和沧州市的肃宁县、献县、泊头市交界。

市政府所在地桃城区北距首都北京25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19公里。

中文名称:

衡水市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河北省

下辖地区:

1区、8县和2个县级市

政府驻地:

桃城区育才南大街369号

电话区号:

0318

邮政区码:

053000

地理位置:

河北省东南部

面积:

8815平方公里

人口:

426.03万人

方言:

北方方言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衡水湖、宝云塔、武强年画博物馆等

机场:

石家庄机场

火车站:

衡水火车站

车牌代码:

冀T

拼音:

HéngShuǐShì

代码:

131100

市树:

白蜡树

市花:

荷花、桃花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冬冷夏热,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度,夏季雨水

温带季风气候

最多。

  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  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期。

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四季分明,冬夏季风方向变化显著。

宁晋县属温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秋两季短,冬夏两季长。

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性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受蒙古大陆变性气团影响,盛行偏北或偏西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升温快,形成干旱天气;夏季受海洋性气团及太行山地形影响,初夏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盛夏天气闷热、潮湿多雨,7—8月为汛期,有时出现大暴雨天气,盛吹东南风;秋季多高压控制,温、湿度适中,但降温快,气候凉爽短促,降水偏少,深秋盛行西北风。

宁晋县气象台台站位置:

北纬38°02′;东经144°25′;海拔30.5米。

(1)大气压力:

冬季1016.9hpa;夏季:

995.6hpa。

(2)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23.3℃

极端最高气温42.℃

年平均气温12.5℃

(3)湿度: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52%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54%

(4)降水量:

日最大降水量200.2mm

小时最大降水量92.9mm

年平均降水量488.6mm

(5)风向:

冬季主导风向:

北风、西北风

夏季主导风向:

东南风

(6)风速:

全年平均风速1.8m/s

(7)标准冻土深度:

0.6m

(8)全年雷暴日天数:

31.5天

(9)抗震设防烈度:

7度

(10)最大积雪深度:

190mm

1.4 工程地质条件

1.4.1 本场地位于河北平原中部,属古黄河及滏阳河冲洪积平原堆积地貌,地势平坦,地形简单。

1.4.2 本场地地势平坦,地基土的成因类型均为第四系冲积、洪积形成的层状地层,沉积环境比较稳定,沉积物的颗粒较细,地层以粘性土、粉土为主,沉积韵律明显,勘探点在勘探深度内未发现土洞、墓穴、孤石等埋藏物,未发现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

本场地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为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

1.4.3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宁晋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1.4.4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有关规定判定,拟建场地地基不液化。

1.5设计范围

本次初步设计包括总平面、建筑、结构、给水排水、空调通风、建筑电气、环境保护、消防、节能、概算等设计。

1.6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设场地总用地面积约2.92公顷43.8亩。

拟建17层公租房三座;经适房五座,总建筑面积78950m2。

1.7主要数据和技术经济指标

表1项目主要数据和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据

备注

1

总征地面积

其中:

道路公建用地

43.8

2.92公顷

2

总建筑面积

m2

78950

住宅公租房建筑面积

m2

32650

住宅经适房建筑面积

m2

37000

商业建筑面积

m2

5300

地下储藏间建筑面积

m2

4000

3

建筑占地面积

m2

5800

4

建筑容积率

2.57

5

建筑密度

%

19.90

6

绿地率

%

40.20

7

用水量

m3/d

25

8

总安装电容量

Kw

780

9

建设总投资

万元

4050

1.8主要设计原则

本项目属衡水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项目,设计着重遵守以下原则:

1.8.1设计内容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的内容;

1.8.2 设计中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及有关规范;

1.8.3 在总投资的控制下,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的结构形式;

1.8.4 设计应以人为本,满足各部分办公用房使用功能要求,同时使建筑空间分隔具有一定灵活性;

1.8.5 降低日常运行费用,满足高效率、低运行成本。

第二章总平面

2.1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2.1.1.衡水市规划局批示的建筑红线图;

2.1.2衡水市规划局提出的有关规划设计要求。

2.1.3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标准

《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83—99(1998年修订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6年版)

有关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2.1.4衡水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的设计任务书

2.2场地概述

2.2.1场地位置及现状

为减少城市道路对建筑物干扰以及满足城建要求,西侧退红线10米,北侧退地界11米,以保证充分的绿地,提供优美的环境。

本工程拟建场地为长方形,东西为长边183.42m,南北为短边159.07m,地势平坦开阔,地址分布均匀,无不良地质构造。

2.2.2自然条件

冀中平原的中南部,冬长干燥,夏热多雨。

(1)大气压力:

冬季1016.9hpa;夏季:

995.6hpa。

(2)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23.3℃

极端最高气温42.℃

年平均气温12.5℃

(3)湿度: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52%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54%

(4)降水量:

日最大降水量200.2mm

小时最大降水量92.9mm

年平均降水量488.6mm

(5)风向:

冬季主导风向:

北风、西北风

夏季主导风向:

东南风

(6)风速:

全年平均风速1.8m/s

(7)标准冻土深度:

0.6m

(8)全年雷暴日天数:

31.5天

(9)抗震设防烈度:

7度

(10)最大积雪深度:

190mm

2.2.3坐标及高程系统

本工程采用地方坐标系统,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场地标高相当黄海标高21.5

2.3总平面布置

2.3.1建筑物布置

公租房建筑为地下一层、地上十七层,座北朝南,呈一字型布置。

2.3.2附属用房为单层建筑,座北朝南,呈一字型布置布置。

道路及停车场布置

院内道路呈环行布置,在楼南侧设一主出入口,通过院内道路与大街相连,在建筑北侧设置次出入口,交通便利。

院内停车位共有18个,布置在的南侧。

新建道路采用城市型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采用C25现浇水泥混凝土,厚210mm,基层采用150mm厚碎石。

彩砖铺面广场,面层采用C25现浇水泥混凝土厚180mm,表面饰彩色透水面砖厚50mm,基层采用150mm厚碎石。

2.4竖向布置

因拟建场地地势平坦,场地标高设计是按地形图中的标高数据进行设计的,并考虑与城市道路标高的相互衔接。

场地雨水排除采用有组织暗管排水,场地雨水汇流至道路雨水口,经地下管网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2.5绿化布置

院区的绿化主要由下列几部分构成:

建筑物四周绿化、道路两侧绿化。

在院前广场内由于考虑汽车转弯和调头以及人流的集散,只能在个别地点布置花灌木和草坪。

在其它地点,可根据具体情况,见缝插针地种植较矮小的乔木、灌木绿篱和各色花卉。

2.6 附图

2.6.1区域位置图总初—1

2.6.2总平面布置图   总初—2

 

第三章建筑

3.1 设计依据

3.1.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宁晋县规划局提出的有关规划设计要求

宁晋县财政局的设计任务书

3.1.2 设计中采用的主要国家现行规范及标准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   GB50045-9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     GBJ16—87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住宅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3.2 设计原则

3.2.1尊重城市发展原则,按照县规划局的统一规划要求进行设计,使建筑融于城市,同时又为城市添风景。

3.2.2考虑到四邻之间的相互影响,合理布局,统一安排,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同时,也与周边建筑达成符合采光、消防等要求的关系。

3.2.3设备的选择以先进、合理、适应发展为主旨。

3.3 设计条件

3.3.1场址选择

为减少城市道路对建筑物干扰以及满足城建要求,西侧退红线10米,北侧退地界11米,以保证充分的绿地,提供优美的环境。

3.3.2气象条件

位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纬:

38°

东经:

114°

海拔高度:

34.5米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8℃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1℃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54%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11℃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52%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5.1℃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6.6℃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29.7℃

冬季室外风速1.8m/s

夏季室外风速1.5m/s

冬季主要风向及频率N10%

夏季主要风向及频率SE10%

年主导风向及频率SE9%

冬季大气压力1016.9hPa

夏季大气压力995.6hPa

极端最高温度42.7℃

极端最低温度-26.5℃

年平均温度12.9℃

冬季日照率66%

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117天

3.3.3地形地貌

项目建设场地一带地形平坦,场地无不良地质状况,适合大规模建设使用。

根据国家地震烈度区划,该区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要求。

3.4 建筑设计说明

3.4.1概述:

在充分考虑建筑平面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内部功能,做到空间丰富,使用便捷,流线清晰。

3.4.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总平面

3.4.3建筑项目特征

建筑层数:

   地上:

12层

        地下:

1层

建筑物高度:

   44.8米

层高:

  地下室4.5米  一层4.6米

 二~十二层3.3米,局部4.2米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建筑物类别:

  二类高层建筑

耐火等级:

   二级

耐久年限:

         50年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结构形式:

   框架剪力墙结构

 防水等级    屋面防水等级:

二级

         地下室防水等级:

二级

停车数量    18辆

3.4.4 功能设计

3.4.4.1平面设计(详见附图)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设计任务书内容,建筑物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一、二层为开敞式办公和各类会议室,三至十二层办公用房。

3.4.4.2剖面设计           

本建筑物室内外高差1.5m,并含有一层地下室.地下一层层高为4.5m,首层层高为4.6m,地上2-12层层高为3.3m,局部4.2米。

主体建筑总高度为44.80m。

3.4.4.3竖向交通

本建筑交通枢纽分为二组,主要交通枢纽为一组防烟楼梯及两台电梯组成,位于本楼主出入口处。

次要交通枢纽为一组防烟楼梯,位于建筑西侧次出入口处。

结合交通枢纽在首层分别设置一处主要出口,二处次要出口,二组防烟楼梯直通屋面。

3.4.4.4立面造型设计

考虑到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整体选型力求色调清新,造型现代、明快,体现优雅风格,突出建筑物的时代性、文化性、力争创造一优雅大方,具有文化氛围的现代建筑。

本建筑物以简洁明快为基调,以屋顶的高起及构架使整个建筑轮廓挺拔,线条流畅,使整个建筑显得挺拔有力、形象鲜明。

3.4.4.5无障碍设计

整个工程按照无障碍设计要求设计,有关设施设置遵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出入口处均设防滑处理、宽度1500、坡度为1/12的残疾人坡道。

为残疾人专用的各种设施,包括电梯,卫生间,等设有国际通用残疾人使用标志。

3.4.5技术设计

3.4.5.1采光

根据规范要求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大多数用房均有良好朝向,良好日照,主要用房的窗地比均满足规范:

对无自然采光条件的房间,均采用人工照明,满足照度要求。

3.4.5.2通风

本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所有外窗均设开启扇,对于无自然通风条件的房间及走廊均设机械送风系统。

3.4.5.3建筑装修

A、外装修

  外装修选用高级外墙涂料,体现办公建筑现代特征。

 

B、内装修  

室内装修:

门厅入口处台阶、坡道为高质量条石,入口设银白色玻璃钢雨蓬,门厅地面墙采用优质大理石,顶棚采用石膏板吊顶楼梯间地面为地砖地面,楼梯配不锈钢栏杆扶手,顶棚及墙面为中档环保乳胶漆。

一般办公用房楼地面为优质地砖,内墙、顶棚为水泥砂浆墙面并用腻子找平,刷高档环保白色乳胶漆。

公共卫生间楼地面、墙面为优质防滑瓷砖,顶棚为优质建筑内墙涂料。

C、门窗

外门窗气密性等级为4级,均采用中空塑钢窗。

3.4.5.4保温与防水

A、保温

外墙采用25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加50厚聚苯保温板,内隔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屋面采用聚苯板保温,热桥部分采用保温砂浆隔热措施。

B、防水

屋面防水等级:

二级。

采用三元乙丙卷材及聚氨脂涂膜防水;地下室防水等级:

二级.地下室的侧壁均采用钢筋混凝土自防水、厚质合成高分子卷材、高分子防水涂料,三道防水组合设防。

3.4.5.5防火与疏散

本建筑为二类高层建筑,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

A、地下室防火与疏散

地下室两个防火分区.中间用防火墙分开,墙上设甲级防火门,每个防火分区有两个安全出口,而且每个防火分区有一个直接对外的安全出口,另一出口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

B、地上建筑防火与疏散

  每层各为一个防火分区,内设疏散楼梯二部,消防电梯一部,从地下层通至顶层。

3.4.5.6人防设计

本建筑物内不设人防,本工程的人防配套设施异地建设。

3.5建筑节能及环保

3.5.1建筑节能

本建筑体型系数为0.27,南北窗墙比为0.37,东西窗墙比为0.12。

屋面采用90厚聚苯保温板,传热系数为0.56;外墙采用25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加50厚聚苯保温板砌筑,传热系数为0.6;外窗均采用钢塑中空镀膜玻璃,气密性为三级;地下一层顶板贴60厚聚苯保温板,传热系数为0.7;热桥处采用硅酸岩保温砂浆抹30厚;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3.5.2建筑环保

本工程无废气污染,主要有设备降低噪声和污水处理问题。

总平面设计中,建筑布局和间距,均符合防火、日照、防噪声及卫生规范要求。

所有水泵、风机的安装均采用低噪声、低振动、环保型的先进设备,并采用减速、减振措施。

所有污水均应经化粪池处理后方可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3.6当地建筑材料供应情况

建筑材料:

钢材、木材、水泥、石灰石、砖、瓦、砂等建材当地市场均能足本工程需求。

3.7当地施工技术条件

当地施工技术力量雄厚,经验丰富,施工机械齐全,能够承担该项目的施工及安装。

3.8附图

3.8.1总平面图    建初-1

3.8.2地下室平面图       建初-2 

3.8.3一层平面图   建初-3

3.8.4二层平面图 建初-4

3.8.5三层平面图建初-5

3.8.6四层平面图建初-6

3.8.7十—十一层平面图建初-7

3.8.8十二层平面图建初-8

3.8.9机房层平面图机房顶平面图建初-9

3.8.10南立面图建初-10

3.8.11北立面图建初-11

3.8.12东立面图     建初-12

3.8.13西立面图建初-13

3.8.14A—A剖面图建初-14

 

第四章结构

4.1设计依据

4.1.1现行的国家结构设计规范及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95-2003

4.1.2场地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地基土属中软土,场地类别为III类。

4.1.3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其它专业设计提供的资料。

4.1.4设计采用的主要使用荷载标准值:

风压0.35KN/m2雪压0.30KN/m2

4.2设计说明主楼部分上部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为梁肋式筏板基础。

本工程为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4.3结构选型

4.3.1基础设计及要求:

4.3.1.1本建筑物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

4.3.1.2经方案比较,所采用基础方案安全、经济合理。

4.3.1.3建筑物基础较深,基础施工完毕后及时回填。

4.3.1.4水池、地下室的混凝土墙以及基础均采用防水混凝土。

4.3.2主体结构设计要求

4.3.2.1满足建筑使用及其它专业的需求,确保建筑物安全、经济合理,受力明确,传力直接,建筑抗震满足规范要求,且便于施工,缩短建设周期。

4.3.2.2根据建筑平面布置及规范要求,主体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

框架为三级、剪力墙为二级。

4.3.3主要结构构件材料的选用:

4.3.3.1钢筋:

HPB235(Q235)级(¢)、HRB335(20MnSi)级(¢)、CRB550(¢R),板拟采用热轧带肋CRB550(¢R)钢筋,以降低钢筋用量。

4.3.3.2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

(1)基础采用C35密实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S8,垫层采用C15素混凝土。

(2)框架梁柱、楼板、楼梯混凝土强度等级拟为:

-1~5层C40;6~顶层C35。

(3)构造柱,过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4.3.3.3填充墙体:

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强度等级为MU5,M5混合砂浆砌筑;±0.000以上内隔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及轻质隔板墙;填充墙顶部与梁或板应顶紧砌筑;±0.000以下为MU10混凝土实心砖,采用M5水泥砂浆砌筑。

4.3.4计算采用的程序及主要计算结果:

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院编制的PKPM系列(2004网络版)(PMCAD、SATWE、JCCAD)设计软件,

最大柱轴压比0.72,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Max-Dx/H=1/2583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Max-Dy/H=1/2718Tt=0.6401T1=0.9061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0.710。

4.4当地建筑材料及施工要求

建筑场地位于宁晋县区内,材料供应及运输均有较好的保证。

施工应优先选具有相应资质和技术的施工单位,确保工程质量,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有关施工规范及标准。

4.5主要结构技术措施及抗震设计说明

4.5.1对于由框架梁或层间梁形成的短柱,箍筋全高加密,以利抗震。

4.5.2顶层楼板板厚、配筋加强,并设置温度筋,以减小温度应力的影响

4.5.3加强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4.5.4对于开大洞的楼梯间处,对周边梁柱加强,提高其承载和变形的能力。

4.6抗震设计

4.6.1抗震设防标准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拟建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建筑物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根据岩土勘察报告,本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不存在不良地质条件。

4.6.2结构平面及竖向布置的原则、特点

建筑物结构布置合理,高宽比、长宽比均满足规范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