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305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复习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

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

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

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

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

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

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

皇帝制度(表现)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

地方:

郡县制

郡县制实施的意义: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

②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

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

④元朝:

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

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代:

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

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

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③宋代:

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

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④元代:

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 

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

②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

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③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

目的:

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设立:

明成祖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加强了专制统治。

2、军机处 

设置时间:

雍正年间

作用:

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II.【要点归纳透析】

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作用:

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两大矛盾:

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

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

⑤发展趋势:

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

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①秦形成确立: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汉巩固:

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隋唐完善: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④宋朝加强:

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发展:

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

⑥明清强化: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

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

III.【典型例题解析】

一、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左图有关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右图有关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与分封制有何相似之处。

(3)简要分析秦建立郡县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周天子将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还要按宗法制对下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2)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

相似点:

统治体制呈金字塔形,都体现了集权和等级制度。

(3)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准。

三、“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概述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

汉武帝:

频繁任免丞相,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

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

明太祖则废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权分属六部.

分享日志政治复习资料

今天10:

49

蒽,有用。

首次分享者

陷阱

首次分享时间

9月25日23:

55

政治复习资料分享

作者:

¤

黑妹牙膏¤

已被分享30次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复习要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

异:

①前者用于交换;

后者不用于交换;

②前者有价值,后者没有价值;

③前者是历史范畴,后者是社会范畴。

联系:

①二者都是劳动产品②都有使用价值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货币的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和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其他手段:

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和世界货币。

3.纸币:

①含义:

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②特点:

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纸币在流通中损害。

4.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就可能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的发生;

如果纸币发行过少,则会引起物价下跌,社会需求不足,可能引起通货紧缩的发生

5.什么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要减少货币的发行,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要增加货币的发行,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

6.结算:

核算一定时期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情况。

分为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7.常见的信用工具:

信用卡和支票。

①信用卡是一种信用凭证,其优点是:

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为一体。

作用为:

减少现金使用,方便购物,增强消费安全。

②支票分为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8.外汇: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

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贬值,外币升值。

反之亦然。

9.保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有何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①供求关系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③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④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注:

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5.价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①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②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配;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a.价格的变动对人们购买力的影响。

b.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c.互替品和互补品(既定品价格上涨,对其替代品的需求增加,对其互补品的需求下降)

②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生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根本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因素:

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和消费品价格

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还受过去和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

3.消费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①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②不同消费品的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影响不同。

基本生活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低于奢侈品。

③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与消费关系。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其互替品的需求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降低。

4.消费的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不同:

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不同:

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贷款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大宗物品和大额服务,它与其他两种方式的区别见笔记。

③按消费目的分: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消费结构:

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主要)和居民收入的变化,其方向是由生存需要到发展再到享受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7.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8.怎样看到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

消费心理的表现特点评价

从众心理引

发的消费仿效性

重复性

盲目性有利:

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

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

有弊:

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良性发展,对个人

生活也不利

态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标新

立异有利:

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代价大,社会不认可

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夸耀性

盲目性有弊:

不使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符合实际

讲究实惠有利:

理性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都有利

值得提倡

9.怎样作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0.什么是绿色消费?

为什么要崇尚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原因:

(1)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正在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它是人们迫于环境问题,为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而形成的一种共识。

(2)绿色消费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绿色生活,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为特征。

(3)绿色消费理念不仅有利于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大力提倡。

(4)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5)绿色消费反映消费者更加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利于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环保意识,更好满足消费者要求。

(6)提倡绿色消费,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③消费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更多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生产(决定作用)、分配(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交换(同分配)和消费(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的根本任务。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4.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是:

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6.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允许有些地方、有的产业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7.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意义:

形式: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是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意义:

股份制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8.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9.两个毫不动摇: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0.为什么要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