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250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0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0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0页
亲,该文档总共1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2、善于思考,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扩展、迁移

3、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理论层面的解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单元共三课,第一课讲货币,第二课讲价格,第三课讲消费。

科内关联

1.与经济生活的联系

⑴市场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给生产者信息,通过市场的竞争实现的,这正是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表现形式发挥作用。

⑵用商品基本属性的原理,分析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的重要性。

⑶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

市场的竞争性;

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⑷用等价交换的知识分析:

市场交易原则;

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等互利的原则。

⑸在复习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时可渗透银行的产生、职能、业务,公民的储蓄和外汇知识以及国家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等。

(6)重视产品质量与商品的基本属性、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市场经济的缺陷、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者的权益等知识相关。

2.与生活与哲学的联系

⑴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⑵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交换和货币的本质、经济和经济现象都渗透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⑶经济活动中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渗透着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⑷对待货币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用两分法看待家庭生活消费的内容是否全面。

(6)家庭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和人口数量的关系渗透了联系的观

3.与政治生活的联系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纸币,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物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

从形态上看,可分为无形商品和有形商品(如技术、服务等是无形商品)。

商品产生的原因:

一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二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出现的先后顺序:

从商品产生的历史过程看: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商品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商品生产。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看,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

2.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

商品

其它劳动产品

区别

(1)用于交换

(2)有价值

(3)是历史范畴

(1)不用于交换

(2)没有价值

(3)是永恒范畴

联系

(1)都是劳动产品

(2)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商品和非劳动产品的物品的区别和联系

非劳动产品的物品

(2)是劳动产品

(1)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2)不是劳动产品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4.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和。

5.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⑴商品的使用价值

①含义: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②使用价值的意义:

有使用价值,商品才能交换,生产合格的、高质量的使用价值,是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

③质量=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只有优劣之分,没有大小之分。

⑵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

①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特有属性。

本质属性是指商品的特殊本质是由价值决定的,即一物品成为商品是由价值属性决定的,而不是由别的属性决定,物品具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

社会属性是从表面上看,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在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所以,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人与人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是指只有商品才有价值,非商品不具有价值。

②有使用价值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例:

一把斧子=15千克大米

①1把斧子为什么需要同15千克大米相交换?

(二者都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②1把斧子为什么能同15千克大米相交换?

(二者都有价值)

③确定这一交换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二者耗费了等量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相等)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关系

使用价值

价值

含义

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性质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存在范围

一切有用物品的属性

商品特有的属性

体现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作用

商品交换的前提

商品交换的基础

范畴不同

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有使用价值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③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是“物美价廉”。

二、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

1、货币的产生:

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四个阶段:

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交换形式)

2、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W--G--W),注意: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4、货币本质含义以及货币职能的关系:

货币的本质就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本质决定货币职能,货币职能体现货币本质。

5、价值尺度

能够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②原因:

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有价值。

并不是仅仅只有货币才可以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③价格的含义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A、价格含义: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B、影响价格的因素:

商品决定价值(根本因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货币本身价值影响价格、纸币发行量、国家宏观调控、国际黄金市场价格、汇率、市场调节的缺陷、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C、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特点: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观念中的货币。

6、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流通媒介作用的手段,叫商品的流通手段。

(从货币职能的角度来说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③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特点: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与价值尺度的关系:

都随着货币的产生而产生,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都是由货币的本质所决定。

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A、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公式是:

商品(W)—货币(G)—商品(W)(从商品交换形式的角度来说的,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强调交换的形式。

B、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的区别:

物物交换一直存在,买和卖同时进行,公式是商品—商品;

商品流通产生的时间较晚,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买和卖分成两个过程,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公式是商品(W)—货币(G)—商品(W)

货币产生后对生产者的要求:

商品生产者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商品。

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必须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公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销售的商品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7、货币的其它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保存起来

支付手段:

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出现,用于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特点:

现实的货币)

世界货币:

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在国家之间转移财富。

(特点:

具有国际支付力的货币,比如国际贷款、购买外国商品,平衡国际收支等)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含义

①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的理由:

媒介。

②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金属货币、纸币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不同: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一般等价物中分离出来的;

纸币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过程中产生的;

③属性不同:

货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

纸币是价值符号,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不是商品;

职能不同:

金属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从根本上说纸币只有流通手段职能,但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也有货币的五种职能;

联系:

①纸币是货币流通手段的派生物,没有货币就没有纸币;

②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执行其5种职能;

③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引起通货紧缩。

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区别和联系

 

名称

项目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主要表现

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

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

全面、持续的物价低迷,纸币升值,购买力提高,消费不旺

产生原因

经济过热,供不应求,纸币发行过多,生产发展相对不足

经济萎缩,供过于求,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相对过剩

主要危害

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投资减少,经济停滞,企业生存困难,失业率提高

根本方法:

发展生产,抑制过热行业的扩张,保证物质供给

宏观政策:

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平衡生产与供求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扩大出口。

具体

措施

举例

调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适度控制货币的发行;

适当扩大国家债券的发行;

适度抑制消费,调整税收、外贸政策等

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适当扩大信贷规模;

增加对生产的投资;

鼓励消费、扩大内需;

调整税收、外贸政策等

二者的实质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不平衡,即都是由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不平衡所造成的;

从长远来讲,对社会发展、企业生产、人民生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5、影响纸币购买力的因素

(1)纸币发行量的多少:

一定时期内,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过多,纸币就贬值,购买力下降,反之购买力上升。

(2)商品的供求关系:

一定时期内纸币发行量一定,如果商品供应量增加,商品价格下跌,纸币购买力就会增强。

反之,购买力就会减弱。

(3)商品价值的变化:

如果商品价值变化,商品价格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纸币的购买力。

(4)根本因素:

是由纸币的发行规律所决定。

6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7、货币的发展历程: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8、几个本质问题

商品的本质是用于交换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2、信用卡的含义、优点、职能

①信用卡的含义:

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银行信用卡的含义:

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持卡人可以在发卡指定的消费场所消费或在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帐。

银行信用卡分为借记卡、贷记卡(狭义)。

③优点:

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为收款方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为商业银行带来利润。

同时信用卡以信用为基础,要理性使用,银行要审慎发行。

职能:

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3、支票的含义、种类、职能

支票的含义:

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的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

转账支票、现金支票

A、转帐支票:

付款单位开出转帐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账户。

B、现金支票:

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具有支付手段职能

二、外汇

1、外汇的含义: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执行的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

2、汇率的含义: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

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如表格:

外币

本币

外币币值

本币币值

外汇汇率

本币汇率

不变

更多

升值

贬值

升高

跌落

更少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及其对策: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策:

通过对货币的发行量的控制,可以实现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目标。

4、人民币外汇牌价: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5、影响汇率的因素

(1)根本因素是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和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2)直接因素是本币、外币的供求关系。

如果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顺差,本国货币需求增加,通常会引起本币汇率上升;

反之,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需求减少,往往会引起本币汇率下降。

(3)其他因素有:

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心理、对币值的预期、投机等。

通常一国经济状况良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状况良好,该国货币就坚挺,汇率就稳定;

反之则会导致该国货币疲软,汇率波动。

7、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的意义:

①人民币跨境结算有利于加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和投资往来,促进中国经济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

②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③有利于减少汇率波动的影响,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稳当金融秩序。

8、人民币贬值(外汇汇率升高)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1)有利于出口,使贸易收入改善,增加外汇储备。

(2)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发展旅游业。

(3)有利于增加就业。

(4)引起国内物价上涨。

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增加产品出口,扩大需求,拉动物价上涨,会诱发通货膨胀。

(5)引起资金外流。

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人们会使资金从本国转移到其它国家,引起资金外流。

9、人民币升值(外汇汇率跌落)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1)利:

①有利于进口;

②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增加;

③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家成本下降。

④有利于优化改善贸易结构,改变目前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情况。

⑤有利于优化和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率。

⑥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⑦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有利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弊:

①不利于中国出口,并可能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增大。

②减少贸易顺差。

③增加出口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影响国际竞争力。

④导致外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⑤给我国通货紧缩带来一定压力。

10、外汇储备

(1)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包括拥有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

(2)外汇储备增加意义(利):

①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收支情况良好的重要表现;

②对于提高中国国际经济形象,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国际购买力、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币值、防范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弊端:

①加大了外汇储备压力,造成金融调控难度,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②会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

③高额外汇储备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造成资金的浪费。

④高额外汇储备还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大了储备风险。

(4)消除高外汇储备的消极影响的措施:

①保持汇率的稳定性和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加大进口的力度;

③适度调整外汇储备的种类,适度减持美元,增加欧元、日元的比重,也可增加黄金和石油的储备。

11、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必要性

(1)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

(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

(3)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1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课内关联

经济生活:

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国家的宏观调控

政治生活:

国家的经济职能、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生活与哲学: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第一课定时定量作业:

2012年高考《经济生活》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真题汇总

1、(2012全国新课标)12.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M国2011年货币供应量为15万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

回答1~2题。

2、(2012海南)1.假设该国货币供需均衡且货币价值稳定,那么,可推算出M国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

A.0.5次/年B.1次/年C.2次/年D.3次/年

3、(2012福建)29.假设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准价为630.00,美元存款年利率为3%,人民币一年期储蓄利率为2.5%,一年期国债利率为3.7%。

不考虑其他因素,分别用10000元人民币进行一年的投资,其收益对比正确的是

A.人民币储蓄存款大于购买国债 B.购买国债大于兑换美元后用美元存款

C.兑换美元后用美元存款等于购买国债D.兑换美元后用美元存款小于人民币储蓄存款

4、(2012江苏)34.材料一摇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制造业两类企业产生的影响,见下表:

注:

假定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由100美元=820元人民币变动为100美元=640元人民币(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

(1)计算表格中A、B的值,并结合材料一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表中两类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

(假设影响企业经营的其它条件不变)(6分)

5、(2012重庆)38.(32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价值。

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于1.562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920元。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

“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判断“大友邮票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是其价格的基础”这一观点正误,并说明现由(10分)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

1、引起商品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

①间接因素: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会影响价格。

②直接因素:

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

2、供求怎样影响商品价格: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出现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出现买方市场。

3、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①卖方市场:

当供不应求时,购买者竞相购买,销售者会乘机提价,出现卖方市场。

卖方市场是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类型,由于供不应求,所以,卖方在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②买方市场:

当供大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出现了买方市场。

买方市场是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