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188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亳州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长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

《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爆竹的起源。

爆竹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

南宋时,开始用火药制作烟火。

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避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为敬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

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

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

的确如此,烟火爆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留下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

都市为此付出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代价。

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课题。

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最佳方案。

烟火作为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时可能带来的危害。

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

在艺术家手中,烟火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

它带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

虽然烟火在天空转瞬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

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艺术家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

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

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

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

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

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选自张晓凌《烟火:

从炮祭到大型公共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大祝》中的记载,其在古代的功能是驱鬼辟邪、祭祀和用于节庆、典礼等礼仪。

B.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燃放烟花爆竹逐渐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C.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后能够与都市空间很好地结合,由此解决了传统烟火与都市文明的矛盾。

D.烟火转型后,不纯粹是娱乐的工具.也是可以让观者在视觉、听觉和心灵层面得到满足的艺术。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别介绍了烟火的起源、功能的演变及与城市文明存在冲突的现状,这些是烟火需要转型的前提。

B.大型烟火公共艺术表演在国际上已成常态,进一步证明了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的正确性。

C.文中以2008年奥运会燃放烟火为例,意在表明观者要得到心灵的快乐,需理解其中的时代主题。

D.作者从烟火及其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谈到烟火转型,最后突出烟火转型后的意义,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让烟火在现代社会中长久发展,就应该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使之更加适应都市文明的崛起。

B.将传统烟火转变为大型的公共艺术,这是保护与发展民俗文化道路上一个较成功的案例。

C.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烟火很难成为一种大型的爆破艺术,也很难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D.烟火由“炮祭”转型为公共艺术并被大众普遍接受,成功的核心是用新主题有效置换旧风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增长率为5.6%,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通过对2017年遭遇网上诈骗的用户进一步调查发现,虚拟中奖信息诈骗依然是受众最为广泛的网上诈骗类型,在遭遇网络诈骗的用户中占比达70.5%;其次为利用社交软件冒充好友进行诈骗,在遭遇网络诈骗用户中的占比为48.4%。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5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二:

日前,XX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关于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用户可以用隐私来换取便利的言论,激起了网上广泛的讨论。

然而大家发现,即使安装普通APP软件,软件要求用户同意数十项的用户隐私获取权限方可安装。

被迫无奈用隐私换取便利已经成了大众对当前我国个人隐私保护现状的共识。

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融入大众生活,个人信息被大量留痕在各类网络服务平台上,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个人最为宝贵的数字资产,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仅事关个人权益的维护,更是关系到网络社会时代个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国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信息滥采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大部分APP软件在安装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获取与软件应用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个人通讯录、地理位置、个人相册等众多信息访问权限。

以手机电筒APP软件为例,除了要求获取电池和摄像头访问权限之外,还要求访问用户通信录和地理位置等与软件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

二是企业通过软件服务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后,究竞如何使用这些个人信息,是否存在信息倒卖或者过度挖掘等行为,用户完全不知,也无法掌控。

三是用户许可协议流于形式,尽管许多软件在安装过程中都有用户许可协议步骤,但许可协议存在条款冗长难以阅读、霸王条款强迫用户等行为,甚至像支付宝一样替用户勾选等现象也大量存在。

2014年8月微博诉脉脉抓取使用微博用户信息,2017年8月腾讯指控华为荣耀Magic手机侵害了微信用户的数据,2017年6月顺丰和菜鸟数据断交门等大量类似事件中,双方企业围绕用户数据的使用唇枪舌剑,但是作为数据所有者的用户却没有任何发言权。

企业间个人信息之争,普遍暴露了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个人信息被企业收集之后流通交易,流通情况个人是不掌握的。

二是企业收集的个人信息,究竞谁能用,谁又不能用,作为主角的个人并没有发言权。

三是个人信息被企业采集后开发利用,企业只关心自身利益,个人用户体验是次位的。

(摘编自陆峰《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如何突破困境》)

材料三:

隐私泄露助长电信诈骗,人肉搜索酿成生活悲剧,裸贷风波流出私密照片……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尤其是置身于无远弗届、几乎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时代,个体的基本信息、消费习惯、位置轨迹等,都可被转化为数据存储起来,在技术层面降低了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成本。

而人们拥抱数字化生活的过程,也意味着对部分个人信息使用权的主动让渡。

凡此种种,都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信息时代的信息保护难题,也挑战着传统的法律规制逻辑。

一般来说,有了实际侵害结果,法律制裁才会介入。

今天的个人信息长期处于暴露的危险中,且很多时候,信息泄露对个人的侵害结果并不明确,让人难以觉察。

因此,法律制裁就不能仅依据后果,而必须对潜在的风险作出判断,从信息的源头严格把控。

当然,完全寄望于立法和司法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全天候、360度保护,并不现实。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面临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的双重困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05月12日)

材料四:

2018年5月25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GDPR)(下称“《条例》”)正式生效,这也是欧盟1995年《个人数据保护指令》(下称“《指令》”)生效以来颁布的又一项更全面、更严数据保护措施。

《条例》严在哪儿?

与1995年颁布的《指令》相比,《条例》颁布在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2018年,《指令》的很多概念和保护的范围在《条例》中被扩大和细化了。

首先是适用范围的扩大。

其次,《条例》赋予了《指令》之外更多的个体权利。

比如,保障个人对其数据的“访问权”“限制处理权”与“拒绝权”。

此外,《条例》对何谓有效的“个人同意”做了更严格的要求:

个人沉默、预先勾选和静止状态不足以认定个人表达了“同意”。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5月)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年,我国新增网民4000余万人,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既超过了亚洲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B.目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利用设定好的APP故意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

C.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是由于我国公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薄弱。

D.目前,欧洲国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的重视和相关法规的严格程度,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值得我们学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融入大众生活,个人信息被盗事件、网络诈骗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可能发生。

B.XX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关于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用户可以用隐私来换取便利的言论受到人们的普遍支持。

C.只要进一步规范法律法规,对潜在的风险作出判断,从信息的源头严格把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杜绝。

D.如果目前我国借鉴欧盟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完善法律法规的做法,将会损害相关企业的利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6.根据材料,你认为进一步加强个人隐私保护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启明

东方晓

“咣当!

”监牢的铁门被重重地踹开了。

“赵云霄!

”一声粗暴的喊声。

门口出现了一个戴大盖帽的黑色剪影。

“我就是。

”一个柔和而细弱的声音从坐在一起的女难友中间传来。

等赵云霄拖着受伤而又有些笨重的身体被难友们扶着走到门口时,那个剪影把信摔给她,说:

“这是你男人临死前写给你的。

好好看看吧!

死硬分子!

虽然赵云霄对爱人陈觉的牺牲并不意外,因为她和他早就收到了“惩共法院”的死刑判决书,罪名是“策划暴动,图谋不轨”。

但真听到他的死讯时还是昏了过去。

难友们赶紧将她抬到稻草上,喊她的名字,拍她的脸。

“云霄!

云霄!

肚子里有孩子,你可要挺住啊!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缓地睁开眼。

眼角的泪珠滚了下来,但她还是平静地说:

“我没事,不要为我担心。

赵云霄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她原本想陪爱人一同走向刑场,但她最终还是接受爱人的劝告,向敌人提出了一个请求:

“我已有身孕,请求生下小孩再临刑。

”经过三四个医生的检查确定属实,敌人被迫同意延期执行。

在难友们的搀扶下,赵云霄艰难地坐起来,打开了陈觉在就义前写给她的诀别书: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了,我就要上路了。

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的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生女,我都祝愿孩子健康快乐。

云,你迟早也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

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

“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

”这几天我常常记起我们在苏联学习时的美好时光。

相互切磋,相互勉励,谈未来,话明天,始终不离不弃。

去年回国后,你为了陪我执行任务,过家门而不入,未能跟父母见最后一面,令我深以为憾。

你在事业上给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幸福。

前年我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

那时若死,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可感,但我宁愿玉碎不愿瓦全。

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成人,尤其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着她出国的。

想起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第一次流泪了。

云!

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

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世界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才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每想到此,我就觉得,死而无憾!

云,我无法见到咱们的孩子了,请你代我向他(她)问好!

此祝,

健康!

觉手书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日

读完信,她放声大哭,又一次昏了过去……

4个月后,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陈觉和赵云霄的女儿出生了!

难友们怕婴儿受凉,把母女俩围在中间。

赵云霄和大家商量,决定给婴儿取名“启明”。

由于营养不良奶水不足,婴儿饿得“哇哇”直哭。

牢房的铁窗开得很高、很小,阳光照不进来,尿布无法晾干,赵云霄只得将尿布缠在腰上,垫在身下,用体温暖干。

赵云霄日夜抱着自己的骨肉,把她贴在胸口上。

看到女儿那圆圆的小脸,她幸福得想笑,但又心酸得想哭!

可是,赵云霄生下女儿才一个月,死刑执行通知书就又来了。

她搂着女儿亲了又亲,吻了又吻,晶莹的泪水一串串地落下来。

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她给亲爱的女儿写了遗书。

启明我的小宝贝:

“启明”是妈妈在牢中生下你的时候,给你起的名字,这个名字是有特殊意义的。

怀上你才四个月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便被关进了监狱。

当时妈妈本来是要被立刻处死的,因为怀了你,才被敌人晚执行几个月。

宝宝,妈妈之所以要生下你,就是因为妈妈相信你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光明的。

宝宝,你是民国十八年正月初二生的,但你的妈妈在你才一月零十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

妈妈无法尽到抚育你的责任了,但妈妈希望你不要恨我,妈妈是为了全世界更多的宝宝不再受苦受难才狠心扔下你而走的。

宝宝,你是个不幸者,但妈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幸福者。

宝宝,妈妈走了,妈妈祝你和所有孩子一生幸福!

妈妈绝笔

三月二十四日

3月25日,刽子手在监外高声点名。

叫到“赵云霄”时,生死离别,痛断肝肠,她怎舍得初到人世的婴儿呢。

诀别的时刻到了,赵云霄喂完最后一次奶,强忍悲痛,把启明留给了难友。

“同志们,拜托了,我先走一步。

”她含着泪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人公和她的丈夫,生前曾前往苏联学习,相知相爱,回国参加革命,不幸被捕,先后壮烈牺牲,反映了当年革命斗争的无比残酷。

B.陈觉和赵云霄既是恩爱夫妻又是革命同志,但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他们的人性之美,包括亲情、爱情和对孩子的爱,而不是革命精神。

C.“门口出现了一个戴大盖帽的黑色剪影”一句很有深意,不仅从侧面写出了监牢里光线昏暗.也暗示出反动派是背对光明,背对正义的。

D.小说中的陈觉虽然是位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但也是一个有着儿女情长的人,他也觉得愧对父母,愧对孩子,这表现了革命者的真性情。

8.结合小说内容,请分析题目“启明”的深刻意蕴。

(6分)

9.小说占用大量篇幅展示了烈士两封写给亲人的书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将班超少子勇。

勇字宜僚,少有父风。

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

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

因罢都护。

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

元初六年,敦煌太守曹宗请出兵匈奴,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

邓太后召勇诣朝堂会议。

勇上议曰:

昔孝武皇帝患匈奴强盛,兼总百蛮,以逼障塞。

于是开通西域,离其党与,及至永平,莫不内属。

会间者羌乱,西域复绝,北虏遂遣责诸国,备其逋租,高其价值,严以期会。

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夫要功荒外,万无一成,若兵连祸结,悔无及已。

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

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如永元故事。

又宜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窴心胆,北押匈奴,东近敦煌。

如此诚便。

”于是从勇议。

延光二年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

明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绥。

而龟兹王白英犹自疑未下,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

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复开通。

还,屯田柳中。

四年秋,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

永建元年,更立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

勇又使别校诛斩东且弥王,亦更立其种人为王,于是车师六国悉平。

后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

B.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

C.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

D.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域,这一称呼始于汉代,指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B.太后,即皇太后,对帝王母亲的尊称,中国历史上不是所有皇帝生母都会成为太后。

C.匈奴,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曾建立国家,其首领被称为可汗。

D.屯田;朝廷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民屯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勇出身名门,与其兄供戍边。

班勇是大将班超的小儿子,年轻时就有父亲的风度,曾和哥哥一同从敦煌出兵迎接都护和西域甲兵归来。

B.班勇讨论出兵,考虑事体周全。

他在讨论时,既回顾历史上曾经出兵的情况,又分析眼下曹宗的立功想法,还指出汉朝的府库、后续兵力等情形。

C.班勇为官受奖,维护一方通畅。

延光年間在楼兰,班勇因鄯善归附汉朝而受到朝廷嘉奖,调集军队在伊和谷赶走匈奴伊蠡王,前部重又开始通畅。

D.班勇平定西域,深有勇气谋略。

班勇曾派遣西域长史带领五百人屯驻楼兰,曾率军打败后部王军就,还另立听命于汉朝的当地人为王,将车师六国都平定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如永元故事。

(2)而龟兹王白英犹自疑未下,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

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

触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3分)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作者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下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15.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要保持清醒,不要沉迷爱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__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____________。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_________。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

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

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___________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空见惯责无旁贷迫不及待一目了然

B.不可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一览无余

C.司空见惯义不容辞迫不及待一览无余

D.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9.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20.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