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4264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讲解:

1.隋朝建立: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

公元589年,隋灭陈。

意义:

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结合教材,概括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

学生展示:

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含嘉仓考古遗址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通典·

食货典》

教师出示PPT,介绍隋朝兴建的洛阳城

教师出示PPT,结合图片,介绍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过度役使民力,加重民众负担以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三)隋末暴政与唐朝建立

教师讲解

暴政表现: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结果:

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评价隋炀帝的?

学生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

功:

在维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过: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骄奢淫逸,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民众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灾难。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史实

618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框题二:

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一)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继帝位,其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

表现:

(1)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

在她当政期间,尽管政坛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

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教师出示PPT图片,介绍唐朝的曲辕犁和唐三彩

教师播放视频《繁华的唐朝》,教师介绍当时的唐朝不仅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而且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以及与外国的关系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教师出示图片:

唐朝初期与周边民族关系图,学生结合教材在图处上找出几个重要少数民族:

突厥、吐蕃、回鹘,靺鞨。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

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新唐书·

四夷传序》

一.唐与突厥

教师出示图片,指出唐初突厥的位置,介绍唐朝建立后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

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

教师介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出示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教师介绍唐朝处理与突厥的关系的基本史实

1.贞观初年,唐军大破东突厥,擒获颉利可汗。

2.640年,唐太宗灭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3.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二.唐与吐蕃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

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

手工业有烧炭、冶铁、毛织等。

相对于当时的唐朝,吐蕃是比较落后的。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现在的布达拉宫并出示材料:

《旧唐书·

吐蕃传》: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交流,教师出示图片:

唐蕃会盟碑并出示材料穆宗长庆元年(821)唐蕃双方在长安会盟,重申甥舅之好,结束对抗状态;

第二年唐朝使者又到逻些(今拉萨),双方设坛证盟;

第三年赤祖德赞刻石立碑,史称“长庆会盟”。

三.唐与回纥、靺鞨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框题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教师提问:

诗人描述的是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

(一)安史之乱

教师结合图片,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唐玄宗安于享乐,怠于政事。

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尾大不掉内重外轻

安史之乱示意图

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

次年正月,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

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兵士哗变。

763年,安史之乱最终被唐朝平定。

唐朝藩镇割据示意图

安史之乱的影响

1.唐朝由盛转衰

2.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结合材料介绍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材料: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历穆、敬、文、武、宣五朝。

(二)黄巢起义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三)唐朝灭亡

教师出示朱温的图片,介绍朱温原本是黄巢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投降唐朝受封为节度使。

朱温不断吞并其它势力,实力不断增强。

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

至此,唐王朝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的示意图,介绍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教师出示周世宗柴荣的图片,介绍后周实力不断增强,统一了北方,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广顺三年(953)诏:

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

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

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遗,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

——《旧五代史·

周书·

太祖纪四》

『课堂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拓展探究』

结合教材P42“探究与拓展”,思考:

隋朝灭亡的背景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

朝代灭亡的原因主要有统治腐败、经济凋敝、外族入侵、天灾人祸、农民起义等,一般是发生在朝代末期,而隋朝灭亡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隋朝正处于繁荣时期。

『典题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历史事实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因此有人认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但当今的美国历史课程标准却指出:

“如果认为事件必然要这样发展,事情就该这么发生,那么,个人就会缺少自由意志和做出选择的能力。

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历史本来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他们就会无意中接受这样一种观念:

未来也是必然的或预先确定的,人类和个人行为毫无价值。

再没有什么态度能比这个更能培养公民的冷漠感、玩世不恭和弃世的心态了。

……我们必须一直努力用历史学家的语言:

‘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

”显然,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

基于此,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数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那么,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吗?

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

可以避免。

临时政府暂不急于统一北方,待南方政权巩固后再一举推翻清政府;

迅速组建并训练一支自己的革命军;

加强对临时政府的政权建设,清除投机革命的旧官僚;

加强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与教育;

采取灵活实用的外交政策;

迅速落实民生主义。

观点二:

不可避免。

资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军队;

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中国的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列强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

民众的思想尚未启蒙;

临时政府内部意见不一。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等信息,对于本题的解答可以确定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可以避免”或“不可避免”。

如果确定“可以避免”,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临时政府可以或可能采取的措施,得出能够避免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

如果确定“不可避免”,应当联系所学,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民众思想、临时政府,和对立面专制思想、列强的压力等方面来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点睛】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

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

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西方

中国

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天朝上国”败给蛮夷“小邦”,部分士大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中国出现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政体,实行民主政治;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中国思想界掀起新文化运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阐述: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两次工业革命,使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对外资本输出,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原因,开始器物、制度、思想、经济等方面,掀起一波一波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不断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观点明确,中外结合,言之有理皆可。

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人民进行探索和斗争,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提取观点。

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侵华事件从“始器物、制度、思想、经济等方面,掀起一波一波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归纳论证即可。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1—1929年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阅读上表,根据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口号”,拟定出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阐述。

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晚清时期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潮呈现多样性。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更多的国人走上救亡之路。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利用西方科技来挽救统治危机;

19世纪末,面对列强瓜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自上而下的改良之路,戊戌变法运动兴起;

晚清政府以新政为口号,掀起了立宪运动;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晚清时期,面对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不同阶层的国人走上了不同的救国道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体西用、变法自强、实业救国、预备立宪”可以归纳出论点是晚清时期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潮呈现多样性,关于这一观点的阐述需要结合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过及背景进行分析,如关键点:

晚清时期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主要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主题是民族救亡。

5.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教材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西方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

工业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英,法、美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为挽救清朝统治,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自强求富的探索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同时,主张发展民族经济、与外来侵略进行商战的早期维新思潮产生。

先进的知识分子向中国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议会民主政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餐、西服、西式建筑、近代西方的交通方式相继传入中国,促进中国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总之,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此题还可以从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政治、经济侵略是导致近代中国各阶层追寻富强、追求民主失败的根本原因等方面作答)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

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概括材料论证问题的能力,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扩大海外市场;

结合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变化等相关史实,说明西方文明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6.论述题

材料在反对了儒学的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旧文学之后,他们又提倡科学方法,回过头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

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胡适写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进行古典小说的考证,就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这就证明他们是要革新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文化运动和传统文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

观点明确,使用两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二等:

观点较明确,使用一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较好,条理较清晰。

三等:

观点不明确,史实或事例不清,条理不清晰。

【示例】论题:

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或新文化运动是革新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或其他表述,但一定要围绕“新文化运动”和“传统文化”。

论述: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尊孔复古,妄图复辟帝制,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等文章痛斥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批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伦理纲常。

儒家思想并非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领袖人物也并非全盘反对传统文化。

在反对儒家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旧文学的同时,鲁迅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胡适写了《白话文学史》等,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也说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综上,新文化运动只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中维护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其倡导者还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构建新文化,所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题的解答首先是分析概括材料信息,从“在反对了儒学的纲常伦理和一味仿古的旧文学之后,他们又提倡科学方法,回过头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和“这就证明他们是要革新传统文化,而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等,可以得出材料主题,即“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从新文化运动一方面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重新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说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最后得出结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题的解答必须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