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222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5课.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5课

学科新课程开放式教学活动方案首页

学科

语文

年级

备课教师

顾素艳

课题

4、古诗二首

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

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

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

学生分析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

设计理念

1、把握好两点: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1)抓字眼:

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

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3)抓吟诵:

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知识

与技能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过程

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

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

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

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

我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

遥望:

远望。

  师: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二课时

  课前谈话:

  师: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

山),什么字?

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

喜欢游山玩水吗?

都游过哪些山?

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

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

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

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

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

(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

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

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

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

(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

(水)怎样的水?

(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

(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

(楚江)楚江又叫什么?

(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你也想读读吗?

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

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

(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

怎样的小船?

怎么行驶的?

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

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

课件出示:

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

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

课件出示:

《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一、读词语,写拼音。

洞庭青螺楚江碧水孤帆

二、根据上句诗,写出下句。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湖光山色两相和,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孤帆一片日边来。

 

 

 洞庭湖              望天门山

 铜镜、白银盘 吞吐江河

 君 山   一青螺江水天来

 

 

 

学科新课程开放式教学活动方案首页

学科

语文

年级

备课教师

顾素艳

课题

5、桂林山水

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记写桂林优美风光的经典之作。

课文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三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画长卷。

学生分析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设计理念

注意观察分析景物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非常清楚;比喻、排比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流畅;适当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画龙点睛、妙笔生花;对于排比句,重在让学生体会,不要作为知识点让学生记忆。

知识

与技能

1、认识本课“陆、扩、”等12个生字,掌握“桨、涉、赏”等12个生字,注意积累本课中优美的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

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勾画的桂林风景图。

3、学习体会作者抓住特点从几个方面观察描述景物的方法。

了解比喻、排比,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桂林山、水、洞“秀美、奇美、幽美”的特点,培养孩子投身自然、热爱大自然优美风光的思想感情。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

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

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暇: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

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

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课后反思: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读完全文,学生写一写感受。

 

1.抄写课文中带有分号的句子,再分别写出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用一、二百字写出一处景物的特点。

写在习作本上,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3、填空:

课文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将_______、_____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桂林山水_____天下。

“甲天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把你喜欢的词语先在书上画下来,再工整地抄写一遍。

 

林      漓江的水    静、清、绿     

山      桂林的山    奇、秀、险    甲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