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8810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docx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

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

古典诗文

04-041140

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3

 

十、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11分)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

此时他助川陕宜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戒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于是写下这首词。

8.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

(5分)

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

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

9.从下片看,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6分)

从下片看,主要运用相像和拟人的手法,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

想象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很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

豪情。

 

十一、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的分析  意境的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村  晚                             茅塘马上

雷震                              贺铸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8.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

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

(5分)

答案8.第一首更好,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

火红的夕阳好象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

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第二首更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浅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现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

(答案不必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能结合诗句分析意象3分,点出意境特点1分,语言表达1分)

9.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概括说明。

(6分)

9.第一首诗人表达了对山村自然风光,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第二首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因而向往羡慕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

(第一首感情分析2分;第二首两点各2分)

【鉴赏】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

山衔②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①陂(bēi):

指池塘。

②衔:

口里含着。

③漪:

水波纹。

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前两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其乐融融的了。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短笛,却是“无腔信口”。

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茅塘马上 贺铸

壮图忽忽负当年,

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

仰眠牛背看青天。

当年的雄心壮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泯灭,回头看到牧童,禁不住产生羡慕之情。

在秋日落山的池塘边,那牧童正横躺牛背看着青天。

这首诗是诗人在任和州管界巡检时所作,抒发的是自己思退欲隐的情怀。

 

十二、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的分析  对比映衬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

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

楚材离家远游。

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

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

“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概括说明。

(5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9.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

(6分)

“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

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鉴赏】

薛媛是晚唐人南楚材之妻。

楚材离家远游。

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

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

“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楚材内心疚愧,终与妻团聚。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别依丝萝”的苦衷。

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

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如泣如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诗一开头,就通过手的动作来展示心理活动。

她提起“丹青”画笔,正想下笔作画。

然而,她犹疑了。

不知道该怎么画,还是“先拈宝镜”,照照容颜吧。

可是一“拈宝镜”,却给她带来一股“寒”意。

“宝镜”“寒”的原因,分不清是冰凉的镜体给人一种“寒”的感觉,还是诗人的心境寒凉。

一“寒”字,既状物情,又发人意。

颔联进一步写诗人对镜自怜:

她心中已自感玉容憔翠,而此刻细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

“惊”是因为“颜索寞”而引起的心理活动。

“已惊”表明平素已有所感触,而此时照镜,更惊觉青春易逝。

“颜索寞”,明显易见;“鬓凋残”细微难察,用“渐觉”一语,十分确当写出她愈来愈苦这一心理状态。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泪眼”代指诗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

一“易”一“难”,互为映衬。

这里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矛盾对比中,刻画怀念丈夫的深情。

《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自画肖像时说过两句话:

“三分春色描将易,一段伤心写出难。

”当是脱胎于此。

尾联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

诗人辞恳意切地叮嘱丈夫:

“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

”“恐”,猜想,是诗人估量丈夫时的心理状态。

“浑”,全也。

一“恐”一“浑”,准确地描绘出自己微妙的感情活动。

本来,仆人回家取琴书等物时,诗人察觉丈夫已有“别依丝萝”、把糟糠之情全“忘却”的意向。

但她在诗中却避免了作正面的肯定,而用了估量、猜测的口吻,这就不致伤害丈夫的自尊心,而且给他留下回心意的余地。

一“恐”字,把诗人既疑虑又体谅丈夫的感情,委婉曲折地吐露出来,可谓用心良苦。

末句,直陈胸臆,正面规劝丈夫:

“时展画图看”,遥应首句,语短情长。

此诗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是很出色的。

它也从侧面透露出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和痛苦。

 

十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双关借代  比喻  夸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千秋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

词牌名。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

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

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请简要描述。

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5分)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

(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

(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分)以乐景衬哀情:

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

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6分)

9.双关、借代、比喻、夸张(手法2分)

双关:

“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

(2分)

借代、比喻、夸张:

“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2分)“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

“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鉴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

“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

”又云: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少游此作就是将身世之感融入艳情小词,感情深挚悲切。

这种悲切之情,通过全词浓郁的意境渲染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

词作于诗人坐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政治上的打击接连而来之时。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此四句是写景,处州城外有大溪,沙滩。

此时春寒已退,该是晚春时节了。

后两句似出自晚唐杜荀鹤《春宫怨》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状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

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他乡逢春,因景生情,引起词人飘零身世之感。

词人受贬远陟,孑然一身,更无酒兴,且种种苦况,使人形影消瘦,衣带渐宽。

“宽衣带”,出自《古诗十九首》“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哀婉深沉。

“人不见”句,从江淹《休上人怨别》诗:

“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以情人相期不遇的惆怅,喻遭贬远离亲友的哀婉,是别情,也是政治失意的悲哀。

现实的凄凉境遇,自然又勾起他对往日的回忆。

下片起句“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西池会,《淮海集》卷九:

“西城宴集,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

会者二十有六人。

”西池会即指这次集会。

《能改斋漫录》卷十九:

“少游词云: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亦为在京师与毅甫同在于朝,叙其为金明池之游耳。

”可见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

他在词中不止一次地提及。

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

《隋书•音乐志》:

“怀黄绾白,鹓鹭成行”,鹓鹭即指朝廷百官。

飞盖,状车辆之疾行,出自曹植《公宴诗》: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回忆西池宴集,馆阁官员乘车驰骋于大道,使他无限眷恋,那欢乐情景,“携手处,今谁在?

”抚今追昔,由于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词人怎能不倍加忆念故人?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沉重的挫折和打击,他自觉再无伸展抱负的机会了。

日边,借指皇帝身边。

李白《行路难》诗其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王琦注引《宋书》:

“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旁。

”少游反用这一典故,可见他对朝廷不敢抱有幻想了。

朱颜改,指青春年华消逝,寓政治理想破灭,飘泊憔悴之叹。

如说前面是感伤,到此则凄伤无际了。

南唐李煜亡国沦为囚徒,追忆故国云: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无限悲痛,蕴意相近。

其深切的人生浩叹,异代同心。

无怪乎秦观之友人孔毅甫览至 “镜里朱颜改”之句惊曰:

“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

”尤其是结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更是感动千古的名句。

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古人伤春惜花,感叹岁月流逝,青春易老。

少游此结句,即眼前景,寄万般情。

他没有回天之力,只能悲叹,良时难追,红颜消失,他体验着如沧海般浩渺的深广愁怨。

这是词人和着血泪的悲叹!

“落红万点”,意象鲜明,具有一种惊人心魄的凄迷的美,唤起千古读者心中无限惜春之情,惜人之意。

已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

“美,未必有韵;美而有情,然后韵矣。

美易臻,美而浮之以韵,乃难能耳。

”以此词结句证之。

此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个人的命运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

《渔洋诗话》称:

“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

”所谓“兴会超妙”就是神韵,当“兴会神到之时,雪与芭蕉不妨合绘,地名寥远不相属亦不妨连缀。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将这些景连缀,衬托出伤春慨世的主题,可谓“情韵兼胜”(《四库提要》)。

冯煦《蓄庵论词》:

“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秦词如此感人,语言如此有回味,就是因为词中有情致、神韵。

(高人雄)

千秋岁”词牌名,词曲吟唱的固定调式和节拍。

“千秋岁”属越调,无射商音。

定调为F调。

其音繁促凄紧,听之使人哀伤。

词谱分前后两段,各八句,共十韵,七十一字。

该词一起句就标明了身处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水边沙外”。

地点:

栖霞寺外的沙洲上,瓯江边,面对青田县城(后文再作补叙)。

时间:

暮春季节。

以“外”字连带“城郭”,正是“城郭轻寒退”的时候。

城郭:

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如青田水南村,石郭、平堰(平演)、西门外、后山等周边地区。

这里已是绿意盎然。

“花影乱,莺声碎”。

此句从南北朝的《丘迟与陈佰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演化而来。

落花零乱地飘坠在草地;惜春的黄莺凄厉地不停叫着,听之令人心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我也因为“党藉”的缘故被贬离京,来到浙南这贫瘠的小州。

离愁别绪使得我酒也不敢得饮了,怕饮酒烧愁愁更愁。

人也瘦了,衣服腰带显得比过去宽大了许多。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我孤身一人站在瓯江边的沙洲上,身边没有一个相知的人可以倾诉,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落暮的乌云渐渐聚合在县城上空。

猜不透乌云上空隐藏着什么。

于是秦观联想到许许多多涉及自己的人和事;包括当初推荐自己进京任太学博士,后来又说是荐错了人“愿寝前荐”的赵君锡和弹劾自己、乱安罪名的朱光庭、贾易等人。

同样被贬离京的恩师苏轼和几年来朝夕相处的“苏门学士”们都在哪里呢?

……

紧接上半阙过片,秦观展开了往日的美好回忆:

“忆昔西池会,鸳鹭同飞盖”。

西池:

即宋汴京城西的金明池,当年四大皇家名园之一。

金明池原为后周训练水军的水域。

入宋后,经引水扩容,构建水心五殿和楼台亭榭,成为皇帝检阅水军对垒和水嬉的娱乐场所。

每年3月1日至4月8日,金明池对外开放,允许市民入园观赏游玩,观看以龙舟为主体的“夺标”比赛。

王安石曾有诗赞金明池的喧闹景象:

“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鵷鹭两种水鸟名。

此谓朝官如同飞行的水鸟,行列有序。

“飞盖”:

车辆的幔盖,急疾地驰驶而过。

自元佑三年(1088)至绍兴元年(1094),这五年,秦观先后任职国子监(太学)秘书省、国史院。

是他一生最惬意的日子。

官虽小,但交往的都是馆阁名流。

秦观常和他们游赏汴京各处名园古迹。

这段日子,他有诗描述过得意的心情:

“金爵觚棱夕晖,飘飘宫叶堕秋衣。

出门尘涨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归”。

(金爵是高脚酒杯,觚棱也是酒杯,有四角或六角型),此诗可为该词“日边清梦断”作注解。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言不论水边沙外还是内城外郭,已是一片暮春气息。

“春寒退”,春天即将归去。

这种恋春、惜春之情,也正是词人惆怅失意的感情流露。

“花影乱,莺声碎”,写“花影”,可见阳光明媚;写“莺声”,可见境界清幽。

“花影”、“莺声”相互照应,应是一派明柔春景,加上“乱”、“碎”二字,联系上文的惆怅之情和下文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两句看,则乱者情也,碎者心也。

春光虽好,但已入暮,身世如斯,怎不令人心碎意乱。

这就自然地引起“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的怀人之情。

“飘零”是说自己遭受贬谪,“酒盏”是指与朋辈把酒共话。

一个“疏”字,写出词人仕途坎坷,半生飘零,因而久已未和好友同游共饮、谈诗论政了。

对这种友情的无尽相思,使人衣带渐宽身渐瘦。

“离别宽衣带”所说的“离别”,不是普通的离别,而是因政治原由各遭贬谪,天各一方,前途未卜的离别,所以其痛苦更甚。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词人明知相见不易,却又无时不产生强烈的愿望。

但翘首远望,昔日挚友又在何处呢?

看到的只是在寂寂暮色中渐渐聚合的天空碧云。

思念、失望、孤寂、苦恼,在“人不见”、“空相对”里得到深刻地表露。

下片“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两句,据《西城宴集》诗序说:

“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官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

”在《上巳游金明池》里曾记其事。

这里的“西池”,即指金明池;“鵷鹭”是两种鸟名,因其飞行有序,故常用以喻班行有序的朝官;“盖”,车盖,指车。

这两句是追忆当年与同僚友好,飞车赴会的盛况。

这次盛会,参加者三十六人,皆当时名公文人,他们纵谈阔论,宴饮畅游,从早至晚,极尽欢娱。

但,俱往矣!

如今朋辈星散,各贬他乡,抚今追昔,不能不使词人发出“携手处,今谁在?

”的凄怆悲呼。

“日边清梦断”,“日边”指帝京,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既往之日不可复回。

本来,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往往可在梦中寻求,但是“清梦断”,词人清醒地认识到重返帝京、旧友重聚已不可能。

这种不满当前流离生活又深知前途无望的双重感情,使词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因而憔悴衰老,以至“镜里朱颜改”。

难怪孔毅甫见“镜里朱颜改”一句时,惊道:

“少游盛年,何为悲怆如此。

”“春去也”呼应开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现得更沉重,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而“飞红万点愁如海”,以落花飘零衬愁情,其悲怆绝望的心情更令读者惊心。

据说,曾布见此句道:

“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

”少游不久果然逝世,可见以海喻愁乃词人内心深处的断肠泪凝聚而成。

此词为怀念友人而作,更沁透着词人贬谪之怨,因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上片主要写离情和思念之苦,下片则抚今追昔道出了如海愁情。

在语言上不脱清丽俊逸本色,虽有仿用前人诗词语意之处,但却自成格调,情韵天然。

 

十四、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或(借景抒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8. 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或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2分。

)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3分)

9.

(1)惜春之情。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2)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3)故国之思。

诗人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每点2分,其中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鉴赏】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

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

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

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

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

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

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

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

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

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

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

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

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

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

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

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

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十五、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景象的描绘  开篇的作用   尾句表情达意的妙处(对写法的好处)】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

猎霜风。

岁将穷。

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

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

暗香浓。

玉玲珑。

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

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

②“兽火”指炉火。

⑴本词开篇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⑵请鉴赏结尾“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的妙处。

12.

(1)本词开篇三句描写了这样的情景:

一年将尽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

(2分)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分)

(2)结尾处情景交融,(1分)在远山阻隔、暮雪重重的意象中,既有词人对自已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

(2分)这结尾实则是词人对至交的怀念,然而却从对方入笔,更见情之深切。

(1分)

【鉴赏】

此篇是词人初迁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作。

词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天涯流落的感慨、怀念故人的情怀。

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

一岁将终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澹,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

抒情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他是背井离乡,远去京都的迁客,他年迈憔悴,不奈悲秋。

“憔悴一衰翁”五字以剪影法勾出了人物枯槁的形骸、颓衰的精神。

这形象与开章的景物描写相融无间,物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