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10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5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docx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3.1.1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方程描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

如果设A.B两地相距xkm,你能分别列出表示客车和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吗?

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根据问题的条件,客车和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可以分别表示为x/70h与x/60h。

因为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所以x/70比x/60小1,即x/60-x/70=1①

我们已经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等式①中的x是未知数,这个等式是一个方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能够从方程①中解出未知数的值x=420,从而求出A,B两地间的路程为420km.

二、讲授新课

思考:

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

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概念:

(1)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2)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步骤1:

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步骤2:

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

(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可列方程

4x=24①

(2)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

1700+150x=2450②

(3)设这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为x人,那么女生人数是多少?

男生人数是多少?

女生人数为0.52x人,男生人数为

(1-0.52)x人。

0.52x-(1-0.52)x=80③

观察方程①②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2x+3;②2×6=12;③1/2x-3=2;④1/x+3x=5;⑤y=0.

归纳:

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想一想:

(1)x等于多少时,方程①的左右两边相等?

(2)x=5能使②的左右两边相等吗?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思考:

x=2是方程3x-1=2x+1的解吗?

为什么?

例题(补充):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解:

(1)x+18=54;

(2)

(27-x)=4x.

三、课堂练习P80----练习

(补充):

(1)列式表示:

①比a小9的数;②x的2倍与3的和;

③5与y的差的一半;④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①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②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四、课堂小结

1、怎样列方程?

怎样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3、什么是方程的解?

你怎样知道某个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

四、布置作业:

课本P83——1

板书设计:

3.1.1一元一次方程

1.定义:

例:

………例:

…………

……………………………………………………

……………………………………………………

学生练习:

…………………………………………………………

…………………………………………………………………………

…………………………………………………………………………

 

教学反思:

本课只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是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模型的重要意义,建立方程思想.为第3单元作铺垫,对本章知识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时,要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下工夫.

 

3.1.2等式的性质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

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

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

教学准备:

彩色粉笔、天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知道未知数的某个值是方程的解,但怎样才能知道方程的解是什么呢?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等式

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像4x=24,x+1=3,这样的简单方程的解,但是仅靠观察来比较复杂的方程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样解方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讨论解方程,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如:

m+n=n+m,x+2x=3,3×3+1=5×2,3x+1=5y,等等。

注意:

等式中一定含有等号。

我们可以用a=b来表示一般的等式。

2、等式的性质

观察天平的变化,你能发现了什么?

在平衡天平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量,天平还保持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球和正方体看成数或式,那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a=b,那么a±c=b±c

观察天平的变化,你能发现了什么?

把平衡天平的两边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仍保持平衡。

同样地,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球和正方体看成数,那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

那么a÷c=b÷c(c≠0)。

那么a/c=b/c.

注意:

①等式两边除以一个数时,这个数必须不为0;②对等式变形必须同时进行,且是同一个数或式。

思考:

回答下列问题:

(1)从a+b=b+c,能否能到a=c,为什么?

(2)从a-b=b-c,能否能到a=c,为什么?

(3)从ab=bc,能否能到a=c,为什么?

(4)从a÷b=c÷b,能否能到a=c,为什么?

(5)从xy=1,能否能到x=

,为什么?

3、例题: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 

(2)-5x=20;  (3)-

x-5=4.

解:

(1)两边减7,得

    x+7-7=26-7于是 x=19。

(2)两边除以-5,得

=

 于是x=-4。

(3)两边加5,得-

x-5+5=4+5即-

x=9

两边乘-3,得

(-

x)×(-3)=9×(-3)

于是x=-27。

例2(补充)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

“这条裤子需要多少钱?

”妈妈说:

“按标价的八折是36元.”你知道标价是多少元吗?

要求学生尝试用列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教师给出示范.

解:

设标价是x元,则售价就是80%x元,根据售价是36元

可列方程:

80%x=36,

两边同除以80%,得

x=45.

答:

这条裤子的标价是45元.

三、课堂练习:

课本P83练习(1)~(4)。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进行小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归纳:

①等式的性质有那几条?

用字母怎样表示?

字母代表什么?

②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最终必须化为什么形式?

③在字母与数字的乘积中,数字因数又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83页第4题

板书设计:

3.1.2等式的性质

(一)

1.性质:

例:

………例:

…………

……………………………………………………

……………………………………………………

学生练习:

…………………………………………………………

…………………………………………………………………………

…………………………………………………………………………

 

教学反思

(1)小学阶段利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法解方程,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来求,但不强求.

(2)解方程后,虽不要书面检验,但要求学生培养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3.1.2等式的性质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

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准备: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解下列方程:

(1)x+7=1.2;

(2)

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1)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授新课

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0.5x-x=3.4

(2)-3x-5=4

先让学生对第

(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5.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6.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

(1)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x=-2.9,

两边同乘-1,得x=-2.9

小结:

(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

(2)题吗?

例2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解:

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

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问题:

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

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

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

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

的解吗?

三、课堂练习

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

(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四、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课本第83页第5、6题

板书设计:

3.1.2等式的性质

(二)

1.性质:

例:

………例:

…………

……………………………………………………

……………………………………………………

学生练习:

…………………………………………………………

…………………………………………………………………………

…………………………………………………………………………

 

教学反思

注意等式的性质中的“都”和“同”:

“都”表示两边均要变形,“同”表示两边要作一样的变形.

简单介绍等式的另两条性质:

对称性与传递性.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彩色粉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

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问题1:

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引导学生回忆:

设问1:

如何列方程?

分哪些步骤?

师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

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

2找相等关系: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3列方程:

x+2x+4x=140

设问2:

怎样解这个方程?

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

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即

x+2x+4x=(1+2+4)x=7x

x+2x+4x=140

合并同类项:

7x=140

化系数为1:

x=20

思考:

设问3:

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

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例1:

解下列方程

(1)2x-5x/2=6-8,

(2)7x-2.5x+3x-1.5x=-15×4-6×3

(1)合并同类项,得-1x/2=-2

系数化为1得x=4

(2)合并同类项,得6x=-78

系数化为1得x=-13

例2:

有一列数,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的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解:

设所求三个数分别是x,-3x,9x,由三个数的和是-1701,得x-3x+9x=-1701

合并同类项,得7x=-1701

系数化为1得x=-243

所以-3x=7299x=-2187

答:

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

三、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课本上第88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提问: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①.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

合并和系数化为1;

②.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五、布置作业:

课本P91页习题3.2中1题

板书设计: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1)

1.问题:

例:

………例:

…………

……………………………………………………

……………………………………………………

学生练习:

…………………………………………………………

…………………………………………………………………………

…………………………………………………………………………

 

教学后记

(1)学生从利用逆运算解方程到用移项法则解方程要有个过程,不宜操之过急.在移项时,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忘记变号,这主要是学生不熟悉移项法则,要对照等式的性质逐渐来理解.

(2)解例题时要不拘泥于课本上的解法,追求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另外,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和检验的必要性.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彩色粉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题2: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

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2、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

3、列方程:

3x+20=4x-25…

(1)

设问1:

怎样解这个方程?

它与上节课遇到的方程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

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设问2:

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

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

(2)

设问3:

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1。

-x=-45

X=45

归纳: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思考:

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二、讲授新课

例3:

(1)3x+7=32-2x

(2)x-3=3x/2+1

解:

(1)移项,得3x+2x=32-7

合并同类项,得5x=25

系数化为1得x=5

(2)移项,得x-3x/2=1+3

合并同类项,得-x/2=4

系数化为1得x=-8

例4:

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要多200t,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t,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量之比为2:

5,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

解:

设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xt和5xt。

根据废水排量与环保限制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得

5x-200=2x+100

移项,得5x-2x=100+200

合并同类项得3x=300

系数化为1得x=100

所以2x=200

5x=500

答:

新、旧工艺产生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00t和500t.

三、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课本上第90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又学会了解方程的哪些方法?

有哪些步聚?

每一

步的依据是什么?

2、现在你能回答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吗?

3、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又有何共同特点?

答:

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

①移项(等式的性质1)

②合并(分配律)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2)

③“对消”与“还原”就是“合并”与“移项”

④表示同一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91页习题3.2第3题

板书设计: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2)

1.问题:

例:

………例:

…………

……………………………………………………

……………………………………………………

学生练习:

…………………………………………………………

…………………………………………………………………………

…………………………………………………………………………

 

教学反思

合并同类项法则学生可能已淡忘,适时进行整式的加减法的专项训练.教训:

不要求学生“-x+2x=(-1+2)x=1x=x”谨小慎微,步子小了,也会拌自己的脚.

以练促讲,以练代讲.当堂检测,即时反馈.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为简捷明了,省时少力;掌握去括号解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初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的使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准备:

彩色粉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依次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1.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最终结果一般是化为哪种形式?

2.我们可以采用哪两种方法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化为“x=a”的形式?

当问题中数量关系较为复杂时,列出的方程也会较复杂,仅用这两种方法行吗?

二、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问题1:

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000kw.h,(千瓦。

时),全年用电15万kw.h,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是多少?

分析:

如果用方程解这道题,可以怎样设未知数?

如果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那么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2000度;上半年共用电6x度,下半年共用电6(x-2000)度.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6x+6(x-2000)=150000

2、解决问题

好,现在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利用“分配律”先去括号,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进程,你能说出每步的依据吗?

6x+6(x-2000)=150000

去括号得6x+6x-12000=150000

移项得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得12x=162000

系数化为1得x=13500

由上可知,这个工厂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