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
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
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
引譬设喻,生动形象;
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
同时得到。
有甚于:
比……更重要。
如使:
假如,假使。
由是:
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
不仅仅。
勿丧:
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
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
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
用脚践踏着不屑:
因轻佣豢辖邮?
nbsp;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
万钟:
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
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
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以前。
全句:
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此、这的意思。
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三、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
例:
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
(5)乡通向,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
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熟读课文,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
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
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
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
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3).总结:
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最后用层进式作结。
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
作文题:
浅谈义与利。
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
质疑。
附板书:
第一段: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起始:
提出论点:
舍生取义。
①设喻:
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
〈2〉展开:
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一步:
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
二步:
假设分析〈反〉
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甚于死者
三步:
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3〉结论:
层进法。
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四、延伸思考并布置作业
1.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2.背诵全文。
3.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
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2007-07-25]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摘自《毛客网》网站。
下一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之二返回本课上传资料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版权申明: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之规定,本网站声明:
本站页面设置(包括网页组合、网页结构及风格、模式等)均由本站创作,属本站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本站保留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或效仿,侵权必究。
本网及本网页内的资料作者拥有此网页内所有资料的版权。
免责申明:
《老百晓在线》设立在于为网友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属非商业性质的个人网站。
本站的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假如本站侵害到你的权力,请第一时间告诉本站,本站将立刻删除,本站的文献资料只供学习和参考,不得用于盈利等商业利益。
在本站下载的资料,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
copy;
2003—2008 老百晓在线 〖WWW.LBX777.COM☆WWW.LBX777.NET〗
维护人:
老百晓[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市场小学]
Email:
sdx94110@ QQ:
80821070 Tel:
0576—8572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