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61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docx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体会一天的时间变化,更深刻理解普通计时法,感受学习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和好处。

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新知从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入手,通过有效地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以及和12时计时法的关系。

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了解一天时针转2圈,中午12时以后时针开始转第二圈,进而了解12时以后,如何用24时计时法表示第二圈的时刻,明白为什么要用钟表上的时刻加12。

为了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化,本节课还重点提示了两种计时法写作的区别。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交流讨论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以有的知识和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问题一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理解,自主计算并交流不同方法,使学生了解计算经过时间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问题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重点指导半时的计算。

在解决问题时,不强调学生必须掌握哪种方法,根据自己情况选择。

在达标反馈时,还要注意如果是12时计时法,应该怎样计算,指导学生可以转化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也可以用其它方法计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计算同一天内经过时间的基础上学习的。

课堂活动中,先观看神州飞船发射的小资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增长知识的教育,然后试做稍简单的跨两天时间的计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神州”七号飞船绕地球飞行的时间,并把计算过程和结果书写出来。

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交流,让学生经历计算不在一天内经过时间的过程。

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在交流,讲解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教材情境图中学生们熟悉的事情回答所需要的时间,使学生了解除了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年月日也是大的时间单位。

2、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于年、月、日尽管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每月的天数还是相对模糊的。

通过学生们观察不同的年历,然后进行梳理、比较、整理、分析等归纳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也有利于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3、适当引导学生推算一年的天数。

利用两个不同年份的年历,除了启发学生发现一年有多少个月,大月、小月及二月份的天数外,还引导学生推算一年的天数。

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可以展现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水平。

4、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牢记大、小月规律。

5、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和运用知识。

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为巩固和运用新知创造条件。

例如,乐乐在奶奶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经过2个月,请你猜猜可能是哪两个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更深一步了解12个月中哪些是连续的大月。

◆教学反思

教材通过2000年和2011年的二月份的月历表的比较,让学生理解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并根据这个月的天数来区分平年还是闰年。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出示2000-2011年2月的天数,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

通过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平年,闰年的排列规律,使观察,比较,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组织学生交流,发现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那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并结合教师介绍,底注,理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其次让学生观察月历表,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推算启发学生发现月历表中日期排列隐含的规律,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扎扎实实的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除教材上的练习以外,对闰年、平年的知识还安排了必要的练习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重点是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难点是理解两位数成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算理。

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

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教学准备和自主探索算法中,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为学生探索新知识准备条件。

(二)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三)强调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的关键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写法,实际上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三个竖式合起来的一种简便写法。

在这一环节,老师利用板书,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写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学生叙述的过程和老师板书的同时,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很清楚地表达了出来,也使学生很容易结合具体的算式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竖式计算和年月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在新课导入时,先让学生阅读有关水的知识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性和我国缺水的情况,增强节水的意识,然后具体到实际情况中,为新知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因此这节课,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计算滴水水龙头2个月浪费多少千克水,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重点是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致是几位数,难点是理解用竖式的简便方法计算时,在即的后面添0的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先复习跟本节课有关的旧知为新课做准备,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

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使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过程,通过教师提示,讲解,学生交流,理解简便方法的算理。

在学生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的估算要求是:

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估算,在授课前,我先让学生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接着结合具体事例,先鼓励学生试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经历自主探索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计算出实际需要的钱数,对比找出最接近计算结果的答案。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深挖教材,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理解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再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尽量做到层层深入,先锻炼学生们的估算能力,然后把估算放到实际情景中,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估算的多样化,体现估算的灵活性。

◆教学反思

通过观看农村变化图片,了解我国这几年经济快速的发展,理解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新课学习。

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提取数学信息,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体验探索三个数连乘运算方法的过程。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既展现学生的原始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这样,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

在“试一试”中,学生尝试应用连乘计算,使学生对用连乘解决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系统整理,对乘法计算以及解答问题进行复习和巩固学习。

3道复习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回顾总结,边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理解。

第1题,让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计算方法。

第2题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采用不同的数据对估算加以巩固复习。

第3题的第1小题,要判断2500元够不够,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

再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比较,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増强估算意识。

(2)小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学生们已有的经验中,让学生明白每行23个字,并不是每行的准确数,所以问题中虽有“大约’一词,也应该用计算的方式得出不是准确数的答案。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学生经历回顾、整理、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养成复习整理知识的习惯,提高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名山一日游”是结合本单元内容设计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通过“名山一日游”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设计的开放情境,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小组合作,制订租车方案时,提示各组根据游客人数和车的有关信息,先制订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再分析、确定合理的租车方案。

解决上山和下山问题时,让学生理解结合缆车单程、往返的价位以及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数学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来进行计算。

在安排午餐时,由于问题比较具体,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结果。

总之,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活动,积累经验,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反思

方向的认识,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经验和常识,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知识,这一节的目标是经历在室外和室内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能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方向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判断、交流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对方向的认识水平。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先把学生带到室外,在操场上辨认方向,提出问题:

谁能说说我们怎样辨认东、南、西、北?

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太阳在南边;太阳从西边落下等。

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有关方向的表象,同时,通过学生的口述活动,把少数人的知识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知识。

接下来让学生“找方向”和“判断方向”,以加深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

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经历从室外到室内认识四个方向的过程,并能描绘所看到的事物。

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室内如何判断四个方向的位置。

在这里,老师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反思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是在学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们已经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

在本课设计上,我先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然后通过关于指南针的小资料增强这方面的信息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课交流中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八个方向。

知道八个方向的位置和名称,然后应用所掌握的方向知识,解决动物园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八个方向,并且能用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位的基础上学习的。

例3的示意图与例4的示意图相比,城市的位置不规矩,没有连线显示;例4与上一节课的例2相比,增加了两个建筑之间的距离,描述了从某个建筑到另一个建筑之间行走的方向和距离,也可以说是行走路线。

教学中,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师指导,有序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在教学例3时,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重点指导两个城市互为观察点的不同描述。

教学例4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示意图与动物园示意图有什么不同,社区示意图中标出了哪些主要建筑,再说一说这些建筑分别在社区的什么位置。

最后,引导学生描述从某个建筑到另一个建筑怎么走,走多远。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等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的复习引出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

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发现问题,在教师的介绍说明下认识毫米,经历认识毫米的过程。

2、直观体验,感受知识。

为建立1毫米的感知认识,让学生观察直尺,体会1厘米和10毫米的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实际测量硬币的厚度,进一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合作测量,交流讨论,理解、体验方法的可行性。

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三种不同的测量活动:

(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

(2)、测量一本练习本的厚度,为了测量的更精确,先让学生讨论合适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得出结果。

(3)、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

学生根据提示,合作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际测量和估算体验方法的可行性。

◆教学反思

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参与,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尽量照顾到所有学生。

在教学例3时,全班统一活动,指导学生测量10米的长度,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体验10米有多长。

在例4的活动中,指导学生理解测量、计算的方法,再分组活动,集中交流。

鼓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估测操场一周的长度等。

2、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根据测量出自己一步的长度来测量自己1分钟大约走多少米,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即测量、估算操场一周的长度。

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经验。

◆教学反思

千米是一个比较的大的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体会1千米时难以做到的,所以本节课把课外活动和课内学习自然融合在一起,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学生的生活。

在学生已经知道自己1分钟走多少米的基础上,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然后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教师利用合适的数据介绍1千米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远以及用千米作单位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活动中,还安排学生根据自己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让学生们算出几圈正好是1千米,下课让学生自己走一走进行实际感受。

根据图片、资料及相关文字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反思

千米主要是用来描述较长的距离和交通工具的速度等,在现实生活中,公路上到处都可以看见限速牌、提示牌等用到千米的事物,也经常用到用千米解决乘车外出的时间、速度和路程有关问题,所以,在活动中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提示牌,来引出速度,并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实际意义。

通过提出红红一家开车旅游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题中信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解题思路,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不仅是对毫米和千米的复习,而是把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认识测量的长度单位,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价值。

在活动中,先让学生回顾,整理学过的所有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巩固练习;在感知每1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时,让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

根据学生们熟悉的操场一圈的长度,算出几圈是1千米,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了解1千米的实际长度;复习速度的意义,然后通过实际解决问题明白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对所学的长度单位进行系统复习和整理的过程,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养成复习整理的习惯。

◆教学反思

本课的调查活动是在学生会填调查表,能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整理数据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活动方式对学生来讲比较熟悉。

在例1中,让学生先进行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大众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知道班里买水果是和大家有关的事情,要根据多数同学的喜好和习惯决定,知道做一件事情前,先做好调查。

然后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学会用数据说话,知道尊重客观事实。

例2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调查方式,都可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结合学生喜欢吃的蔬菜和食物,进行合理的饮食习惯培养。

在整个调查活动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中,让学生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上课前让学生提前完成课上需要的数据,然后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分散难点。

例3、例4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的过程。

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统计表的优越性。

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最后,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统计数据中蕴含的体重和身高方面的联系。

◆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在一年级时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学生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和价格小数所表示的意义的教学上。

课前我让学生先去超市收集用小数表示的价格标签,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小数,然后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从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入手,进一步理解小数每一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难点是小数的读法。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在老师的范读基础上,认真听,仔细观察,总结读小数的规律,锻炼学生们的总结能力,培养学生们认真听仔细看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让学生们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自主探究,促进每个学生感受和理解在价格中小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在实际教学中,肯定会出现个别学生会把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整数的方法来读,教师要及时纠正,强调读法。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把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的长度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对学生来讲比较陌生,但是不难理解。

在课堂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借助用小数表示人民币的经验,使学生知道整米的物品长度可以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同时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迁移。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自主探究,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与小数大小的比较有关的实际问题。

由于在本单元中学生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小数的(借助人民币或长度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所以本节课我也采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所以本课的设计我采取的是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的。

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有限,总结方法时语言可能会表达不到位,所以教师还要进一步强调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达到学会的目的。

◆教学反思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买洗漱用品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们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明白整数中的小数点在哪儿。

在设计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为主,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出现了三个问题,计算的知识点分别是:

小数进位加法、小数退位减法和整数减小数。

教学重点是掌握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难点是整数减一位小数。

在教学活动中,我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解决每个问题要学习的计算,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在问题

(1)中,根据整数加法计算的进位经验,迁移到小数中来,给学生们自主尝试的机会,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问题

(2),在解答问题

(1)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计算,通过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提示,理解退位的道理。

问题(3),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了提高正确率,让学生们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既渗透了小数的性质又加深了对学过知识的巩固(本单元第二课时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用快餐”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是非常开放的问题。

问题

(1)是让学生选择安排自己的看快餐,计算钱数。

问题

(2)是让学生作为安排几个同学“用快餐”的小主人,首先考虑大家的需要合理安排,算出要花多少钱,平均每人大约多少钱,再根据每人的标准合理安排。

本节的解决问题、数据都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只要求学生选择的食品合适,计算正确就行。

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们经历运用学过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为本节主要是开放性问题,在课堂上利用生成的素材,创新学习活动,可能会在时间上不好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还得要灵活一点。

◆教学反思

关于面积的概念,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教学活动中,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动手操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抓住这个环节的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借助熟悉的事物认识面积的活动中,先利用黑板和课桌面比较、课本封面和铅笔盒表面的比较,使学生体会“表面”和“大小”的含义,再通过比较两个长方形纸的大小,由物体的表面大小扩展为图形的大小。

最后,介绍“面积”的概念,使学生经历有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概念的过程。

“比一比,

(1)题是两组是无面积的比较,主要是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直观比较并用语言描述。

(2)题是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在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比较,不能得出确定结果的基础上,教师知道学生尝试用画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为下面学习面积单位和测量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反思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通过同桌合作,学生亲自操作,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目标。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板书让学生了解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当学生们总结出在统一的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实际应用。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堂介绍面积单位定义的课,教学中通过教师介绍面积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们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实践,然后再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正确的表象,这样,让学生才能印象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同桌交流合作,使每个同学都有参与交流的机会,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教学反思

1、在学习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