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777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doc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的性质

  《财政与金融》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两个最重要工具。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财政与金融的理论和实务有很大的更新和扩展,本课程将尽可能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有关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基本业务课程,与经济生活关系密切。

也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必修或必选课程。

2、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宏观经济方针政策的正确掌握。

要求学生弄清有关财政、金融的范畴;系统掌握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正确认识财政、金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财政、金融的基本业务,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能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上,理解、把握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3、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对财政、税务、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理论分析的基本能力;培养与形成对财政政策的分析能力;培养与形成对货币政策的理解能力。

二、教材及参考书

1、《财政与金融》,张连蕊,李凡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出版

1、《财政与金融》,庄毓敏,朱清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3出版

2、《财政与金融》蒙丽珍李星华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8出版

3、《财政学案例》邓文勇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4出版

4、《金融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出版

5、《货币银行学通论》万解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出版

三、课程教学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64学时,每周4个学时。

1、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讲授学时

实践学时

第一章

财政认知

6

6

第二章

财政支出

6

4

2

第三章

财政收入

4

4

第四章

税收政策

4

2

2

第五章

赤字与公债

2

2

第六章

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政策

4

4

第七章

金融认知

6

4

2

第八章

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业务

6

4

2

第九章

金融市场

14

4

2

第十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

12

10

2

合计

64

52

12

四、课程考核

本课程定为考试科目,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教与学的建议

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在学习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科的前提下开设。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课程,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应该拥有较为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知识;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本课程要求对社会、企业的概况基本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2、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1)讲授:

这是传授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形式。

主要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适当采多媒体教学,可减少课程理论化太强带来的缺点。

能开拓学生眼界,配合主教材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3)自学:

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方式,即学生通过课余阅读教材、参考书,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对教学内容的传递,又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作业:

作业的形式以综合练习为主,适当加入案例分析、资料信息分析等内容。

(5)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财政与金融课程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案例使用的进度。

六、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广度

第一章财政认知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对财政一词的来历、财政所属范畴及其发展的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并能对各种社会形态下的财政收支情况有所比较;重点掌握财政所具有的特征,以及掌握、理解财政各个职能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财政概述

了解:

财政的由来。

理解:

财政的实质。

掌握:

财政的概念。

2、经济中为什么需要政府财政

了解:

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市场机制的缺陷。

掌握:

财政的必要性。

3、政府财政的职能

理解:

财政的各项职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的概念,财政的职能。

2、教学难点:

掌握财政的各项职能。

第二章财政支出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能够掌握财政支出的概念及财政支出的各种分类。

掌握并理解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安排和组织财政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及政府采购制度。

本章阐述的是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应着重掌握一些财政支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财政支出的分类

了解:

财政支出的分类。

2、市场体制下的财政支出结构

了解: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结构的特征。

3、我国主要财政支出分析

掌握:

我国主要的财政支出形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支出的主要形式。

2、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理解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第三章财政收入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从动态和静态等方面全面理解财政收入的概念;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标准和方法;深入理解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含义和影响因素;了解财政收入的基本结构,财政收入经济性质的分析,分析与确定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经验数据法、要素分析法等主要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构成

理解:

财政收入的形式。

掌握:

财政的构成。

2、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掌握: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构成。

2、教学难点:

掌握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第四章税收政策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国家税收的概念和特征、税制要素及税收的分类,加深对税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的主要税种及主要税种的税收要素及征税办法。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税收的形式特征和作用

了解:

税收的形式特征。

理解:

税收的作用。

2、税收分类

了解:

税收的分类。

3、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掌握:

税收的基本要素

4、我国的主要税种

掌握: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税收的基本要素。

2、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主要税种及其主要内容。

第五章赤字与公债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能充分认识国家财政收入组成部分的国债的概念特征、国债的功能。

了解我国国债的发展概况。

掌握国债的各种分类、国债的规模。

对国债制度,重点掌握国债的发行价格、国债的发行方法及国债的偿还。

了解国债的负担以及我国国债市场。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国债的功能

理解:

国债的各项功能。

2、国债的管理

了解:

国债的分类。

理解:

国债的发行原则。

掌握:

国债的发行方式,偿还方式及国债的一级、二级市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国债的各项功能及国债的发行原则。

2、教学难点:

掌握国债的发行市场、流通市场。

第六章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政策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财政政策、财政目标、财政措施,以及财政平衡的基本概念。

熟悉财政措施和财政收支平衡政策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机制。

理解财政目标的特点和我国的财政收支平衡政策。

了解财政措施的范围、财政收支结构、财政收支的虚假平衡等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财政政策概述

理解:

财政政策的含义及类型。

2、财政政策为什么能影响宏观经济

掌握:

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财政政策的目标

掌握:

财政政策的各目标及其特点。

4、财政政策的选择

理解:

财政措施。

掌握:

我国的财政平衡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政策目标及财政政策手段。

2、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财政收支平衡政策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机制,理解我国的财政收支平衡政策。

第七章金融认知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种类,货币形式的发展与未来趋势,货币制度及其发展历史等,掌握货币的职能、本质及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深刻理解货币的概念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信用及其本质;了解信用的起源,各种信用形式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地位及相互关系;了解利息的来源,深刻理解利息的本质;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利率的经济功能。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货币的起源

了解:

货币的起源。

理解: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掌握:

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职能

掌握:

货币的职能。

3、货币制度

理解: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掌握:

货币制度的类型。

4、支付制度的演化

了解:

支付制度的演化过程。

5、信用概述

了解:

信用的起源。

理解:

信用的含义及职能。

6、现代信用形式

掌握:

各种信用形式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地位。

7、利息和利息率

理解:

利息的本质及利率的分类。

掌握:

利息的计算。

8、支付制度的演化

理解: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及利率的作用。

掌握:

影响利率总水平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货币的起源及货币的职能、利息的计算

2、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货币的起源,掌握货币制度的类型。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八章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业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国际金融机构的概念、机构组成及相互关系,各机构的性质及业务内容,机构体系的发展及变革情况。

在此基础上,对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体系尤其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完善提出自己的初步认识和见解。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金融机构及其体系的一般构成

了解:

金融机构的含义。

理解:

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

掌握: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2、商业银行

了解:

金融创新。

理解:

商业银行的职能、类型及组织形式。

掌握:

商业银行的业务。

3、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了解:

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型。

4、中央银行

了解:

中央银行的类型。

理解:

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中央银行的特点和性质。

掌握:

中央银行的职能。

5、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收缩

了解:

存款货币创造的必要条件。

掌握: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收缩过程。

6、中央银行与货币创造

了解: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理解: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及中央银行的职能。

2、教学难点: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收缩过程。

第九章金融市场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分类及其功能,重点掌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及其价格的形成,理解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完善等方面提出自己初步的认识和见解。

全面掌握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国际融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能够分析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并掌握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及国际债券市场。

认识银行国际化趋势及我国银行走向世界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金融市场概述

了解:

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分类及其功能。

2、货币市场

掌握:

货币市场的运作及其价格形成。

3、资本市场

掌握:

资本市场的运作及其价格形成。

4、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掌握:

几种衍生金融工具。

5、外汇和外汇市场

了解:

外汇及其构成、外汇市场。

理解: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

6、汇率

了解:

汇率及其表示方法。

理解:

汇率制度和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

掌握: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7、国际收支

了解:

国际收支失衡。

理解:

国际收支的概念。

掌握: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及其价格的形成。

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汇率。

2、教学难点: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主要内容。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

第十章货币供求及货币政策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需求量测定、货币的创造,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通胀、紧缩的概念、成因,经济效应及治理。

充分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了解通货膨胀的度量。

全面掌握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重点掌握通货膨胀对经济的负效应及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理解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了解货币政策的内容,明确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深刻理解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掌握在不同经济时期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了解:

货币流通的形式、渠道及其内容。

理解:

货币需求、供给、供求均衡概念概念,货币层次的划分。

掌握:

货币需求量测定,货币的创造,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调节货币供求均衡。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了解: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种类,理解通货紧缩影响、对策。

理解:

通货膨胀和紧缩概念、成因。

掌握: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治理。

3、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与分类

理解:

通货膨胀的含义、度量和分类。

4、通货膨胀的成因

了解: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理解: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

5、通货膨胀的效应

掌握:

通货膨胀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6、通货膨胀的治理

掌握:

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手段。

7、货币政策目标

理解:

货币政策含义。

掌握:

货币政策的目标及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

8、货币政策工具

了解:

选择性控制工具。

掌握: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9、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了解: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

掌握: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10、货币政策效应

理解: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力与局限性。

1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了解: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掌握: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成因和治理。

通货膨胀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及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的影响。

2.教学难点:

货币供求、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和手段。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