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2924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

  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不为之怨愤,为之心在流血?

今天,我们学习学者余秋雨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吧!

  二、介绍作者余秋雨和背景知识:

  出示投影:

  1、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的中国大陆首都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2、背景知识介绍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

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

  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

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

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写本1万余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5000件。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朗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

  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

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当时的情形是,王道士对于敦煌的一切毫不珍惜。

庚子年(1900)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清晨,他发现了藏经洞!

但他对于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

随意拣来送人。

后来,外国人知道了,用了很少的钱就从王道士手中盗买走了其中的大量宝物。

  作者对于这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

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把握思路:

  1、从写作的角度入手:

假如是你写,当如何写?

  较可能的思路:

  道士塔→王圆箓其人→他是敦煌文物受到极大损失的罪人→启示(加强保护文物意识等)

  2、从阅读的角度入手:

余秋雨是怎么写的?

(学生概括)

  学生自拟各节小标题

  第一节敦煌罪人,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第三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

  第四节牢记耻辱,加紧钻研

  道士塔

  道士

  启示

  不妨我们还可作更具体分析:

  第二节,王道士“愚昧无知,毁坏文物”的举动有——涂壁画(9)、毁雕塑(10)、塑天师(10);第三节除写了道士“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还写了中国官员“放任不管,私占文物”以及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抢占遗产”的事实,以及自己“痛苦的呼喊”(11)、沉痛的“叹息”(26)与深深的“恨”意(28)。

  注:

括号内序号为自然段序号。

  思路与我们大致相同。

只是揭示悲剧的原因更全面,“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悲剧的原因还有当时文官的昏庸、人们的愚昧与国家落后以及外国冒险家的欺骗掠夺;启示自然也更丰富、更深刻,最后一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四、赏析语言技巧,感受悲凉情感。

  这篇文化散文不但有深邃的反省,而且有浓郁的诗情,字里行间,活跃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可从以下三方面赏析诗化的语言,感受作家的诗心。

  1、刻画生动形象,复活历史场景。

  作者用诗意的笔触刻画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再现了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场景,使之成为情感的载体和抒情的媒介。

  例1: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看有点眼花。

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例2:

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

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

  赏析的过程中,注意如下几点:

  作者依据史实,发挥了丰富的想象,运用“示现”的手法,描绘了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复活了史料。

  作者居高临下,以历史的眼光审视王道士的性格、心理、行为、动作,在王道士身上寄寓了对历史悲剧的反省和批判。

  王道士怀着老农民的心理,把洞窟看成他私人的“宅院”、“农舍”;以道士的眼光看中座的塑雕,嫌弃它们的“过分惹眼”、“过于招摇”、“有点尴尬”。

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我们能感到愤怒、痛心和无奈,能看到王道士背后作者冷峻的表情和严厉的目光。

作者没有纯客观地叙述史实,而是投入了浓厚的情感、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把枯燥的史料变为生动的情事,把愚昧、狭隘的王道士变为历史小丑的典型形象。

这种寄寓了情思的意象化的描述方法是诗的笔法。

杜甫《石壕吏》中的“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白居易《卖炭翁》中的“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都运用了这种不露声色的描述方法。

  2、涂抹感情色彩,注入浓郁诗情。

  作者以情感为他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着色”,把“景语”变成了“情语”。

  例1: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只是一片惨白。

  例2: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赏析过程中,注意这两个例子和前面两个例子的区别。

前两例融情入叙,作者的感情并不直接外露,像诗歌中的“无我之境”。

这两个例子较为直接外露地表现了作者鲜明强烈的自我感情,应属“有我之境”。

  “惨白”既写洞壁和泥塑被石灰粉刷后的颜色,也写作者悲惨的感受,是景语也是情语。

“脑中也是一片惨白”直接表达鲜明强烈的自我感情。

  “凄艳的晚霞”象征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滴出的鲜血。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作者对国家流失的沉痛,对外国文化强盗抢掠行为的愤慨。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有我之境”。

“逆风吹浪打船声”,“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景物描写都以诗人的情感着色,成为“情景语”。

  3、闯入规定情境,突出自我形象。

  作者打破时空限制,直接闯入规定情境,和古人对话,当面表达强烈的愤慨。

  例1:

“住手!

”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是呀,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

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

“请等一等,等一等……”

  例2: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

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这是一种似乎写梦境幻觉的诗歌笔法。

作者恨不得直接干预历史小丑和文化强盗的犯罪行为,所以闯到规定情境里来了。

也只有这种写法,才能表达作者极度的痛苦、惋惜、愤懑和无奈。

抒情主人公的呼喊和哭诉,给人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五、难句理解: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莫高窟艺术和文物代表“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是东方艺术的瑰宝。

研究敦煌艺术和文献在国际范围内已成为一项专门的学术研究——敦煌学。

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被外国冒险家掠走,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的文物横遭劫难,国家的主权丧失,民族蒙受耻辱,直到今日,“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型胶卷”。

这确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王道士破坏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雕,罪不可赦,特别是为了极少的钱财盗卖敦煌文物,使大批民族文化瑰宝被外国冒险家骗走、掠取,酿成巨大的民族悲剧,更是罪不容诛。

王道士确实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但尽管是王道士的愚昧成全了外国文化强盗的欺骗和掳掠,也不能由他承担破坏莫高窟文物的全部罪责。

因为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肩不起这笔文化重渍。

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造就的怪胎,是那个时代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这个既不懂得文物的价值,又不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的愚不可及的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腐败无能的统治阶级是制造民族悲剧的罪魁祸首,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上小前的小丑。

  3、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极基本的前提”指的是莫高窟的珍贵文献和无价宝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国宝,应当永远属于中国人民,任何外国人无权占有。

骗取、掠夺、占有中国的国宝,是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是对中国人民的犯罪。

斯坦因之流在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中故意“遗忘”这些极基本的前提,实际是有意掩盖他们狡猾、无耻的强盗行径。

帝国主义强权是莫高窟悲剧的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冒险家是敦煌文化的罪人。

  4、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此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

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糟蹋文化遗产,为列强掳掠我国国宝大开方便之门,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

昏庸腐朽的满清政府,不采取任何保护文物的措施,竟让根本不懂得莫高窟价值的王道士把持莫高窟;封建官僚不但不保护文化遗产,反倒窃取、糟蹋敦煌文物。

封建统治阶级是莫高窟文化劫难的千古罪人。

  5、“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

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作者借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表明中华民族的屈辱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中华文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的中国非王道士时代所能比拟。

话语中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结束语:

是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保护祖家遗产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高中语文《道士塔》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后来这种塔随着佛教的传入也传入了中国,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和我们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覆钵式的塔已经被我们改造成亭台式或楼阁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形状的塔了。

原有的覆钵式的塔到今天只存在于藏传佛教建筑中。

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

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大多数的塔都已经十分破败了,只有一座塔保存的比较完好,自然引起了作者的兴趣。

作者移步向前,发现塔上还有碑文。

这不读还罢,一读之下,作者竟然是猛然一惊!

作者为什么吃了一惊呢?

且看下文。

啊!

原来“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这个王圆箓究竟有何能耐?

能让我们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余秋雨倒吸一口凉气,吃了一惊呢?

是他长的青面獠牙的,而且把照片贴在坟墓上,把凑上前去细看的作者吓着了吗?

不是,因为“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罪人竟葬于此塔之内,难怪作者要吃了一惊呢!

  “我看过他的照片”,原来作者以前是预览过王圆箓的尊容的,下面就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王道士的。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老师这里有几张王道士的照片请同学们看一下(教师出示图片)。

从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长的并不吓人。

  王圆箓是湖北麻城人,他小的时候,因为家乡闹灾荒,不得不随家人远走他乡。

曾西行流落于陕西、甘肃等地。

后来他入了伍,在肃州(今酒泉)巡防营当了一名兵勇。

退伍之后,他又重新回到那种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中了。

当时的他是很想有一个正式的社会身份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的,抛开当时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不谈,仅就他个人条件来说,流离失所穷困潦倒又大字不识身无长物的他也实在是难以找到较好的安身立命的法子。

于是他选择了出家当道士。

当地一名叫盛道的道长收他做了弟子,给他取了法名:

法真。

  王圆箓选择出家这条路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王圆箓在出家前就有一定的宗教信仰。

其次,虽说当时的社会状况已经糟透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他们生活的越痛苦,他们的精神就越需要有一个慰藉来保证他们不至于崩溃。

而宗教呢,无疑是他们能找到的最为廉价的麻醉自己的精神鸦片。

由于信徒众多,所以相对来说,僧侣道士等宗教人士的日子还是好过些的。

这样看来,王圆箓选择了这条路还是比较明智的。

但是也许是他过惯了那种漂泊江湖自由自在的日子,当了道士的他并没有安下心来做一个念经布道的道士,而是继续西行。

有一天,他来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不禁感叹:

“西方极乐世界,其在斯乎!

”。

于是他便留在了这里,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已近半百的他便再未云游过。

  王道士把持了莫高窟以后,将绝大部分敦煌文物盗卖给外国人。

现在全世界共有敦煌文物五万余件,其中大约四万余件在国外。

在我国的考古学界里流传着这么一句令人伤心的话:

“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却在国外。

”由于研究材料极其有限,我们的专家想要研究我们的祖宗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毫无疑问,王道士这种卑劣的汉奸行径是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到愤恨的!

但是,我们能把这种责任完全让他一个人来承担吗?

(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

  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

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后来便是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

1907年3月,斯坦因以约200两银子盗走精美的佛经和绢画上千件,共29箱。

此后,斯坦因又第二次来到敦煌,以500两银子换取了570多个名贵手卷。

后来的法国人伯希和以500两银子的代价,将藏经洞中的精华悉数盗走,计约6000余卷,10大木箱。

1923年秋,美国人华尔纳还将莫高窟12幅精美壁画剥去,同时抢走一尊最为优美的唐代彩塑。

  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

(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多年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导致封建没落的清王朝在洋枪洋炮面前只能被动挨打,只能坐视列强抢走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

只能看着自己的伤口流血,却无计可施!

  我们再来看课文的第二部分。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下这一部分的前两自然段。

文章的开头说: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王道士能够住持莫高窟千佛洞原因是这样的。

首先,王道士是千佛洞自西夏年间封洞以来唯一一个认认真真清扫石窟内积沙的人。

光是16号洞窟他就掏了近两年的沙子。

而且,自打他入住石窟之后,他一直是四处奔波,到处化缘,积攒钱财来清理积沙和修筑他自己的道观。

没人管的地方,谁负责就是谁的。

第二,当时的敦煌寺院只有两座且都是藏传佛教所属的喇嘛庙。

喇嘛们对千佛洞里的所留存的显宗佛教典籍等根本就没太大兴趣。

第三,在咱们国家,佛教、道教、儒教三家难分彼此的情况十分多见。

就拿咱们学校边上的大佛寺来说,它里面供奉的护法伽蓝神,不是别人,正是被儒家奉为武圣人的关羽关云长。

再看大佛寺正堂廊檐上的彩绘,有八件法器,正是道教八仙所使用的。

而且,当时的老百姓也基本都是佛道通信,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汉人也经常是拜完了老天爷再求观音菩萨保佑。

所以说王道士能够堂而皇之的以道士的身份来管理佛教圣地,在某些方面来看,还是顺理成章的。

  当时的西方的艺术家们正在开创艺术新的时代。

而在中国,我们的王道士此时此刻正在对连外国艺术家都歆羡的艺术品做什么呢?

(我们的王道士此时此刻却在卖力的摧毁以往的辉煌,并且自得的让自己的涂鸦作品取而代之。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三四两个自然段。

大家注意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在臆想王道士毁坏石窟壁画和塑像情景时所使用的语气。

时什么语气?

大家读出来了吗?

(用褒义的词来形容愚蠢错误的行为是什么手法?

嘲讽。

对王道士无知的所作所为既感到愤怒却又无法发泄。

作者在这里用了几个词“认真”“憨厚”“达观”。

再看第四段,“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