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74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7单元

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初步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难点:

能用条形图表示数,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例1主题图。

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知道的信息真多呀!

能不能把这些天气情况进行归类,把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清楚地表示出来呢?

小组内互相议一议,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并展示自己的方法,教师将两种主要的方法展示在一起,并提问:

同学们有的用统计表表示,有的画○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这两种方法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

(统计表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画○的有的要数数才知道是多少,但是能看出哪种天数多,哪种天数少)

教师:

还有一种方法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同学们想知道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

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课件出示例1的条形统计图。

1.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用涂了颜色的竖条来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2.提问:

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将学生所知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4.比较。

(1)刚才画○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相比,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2)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

5.归纳小结。

条形统计图左边竖线上标出的数据表示的是天数(1格表示1天),下边横线上标出的是几种天气。

每种天气所对的涂色的竖条占了几格就表示几天,也可以看相对的涂色竖条最上面对着左边的数字几就是几天,从条形统计图上不但能看出具体的数据,还能看出谁多谁少。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5页“做一做”。

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出生月份的记录表,先统计各月份出生的人数,然后完成条形统计图,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再独立填写在教材上。

2.教材“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调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完成统计图,小组汇报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条形统计图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例2。

【教学目标】:

经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用1格代表2个单位,并能正确完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出示例2统计表)。

这是统计的结果,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你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准备了两种条形统计图,请你选择一个,并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

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图并涂色完成。

二、自主探究

1.指名展示完成的统计图。

2.从学生制作的两种统计图里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统计图一起展示。

3.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统计图。

(1)他们表示数据的竖条对吗?

(2)为什么表示同样的数据他们所涂的竖条不是同样高呢?

下面小组讨论:

①两个图的每格分别代表几个人?

②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

③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

为什么?

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看法。

(4)教师归纳小结。

因为这里的数据比较大,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1格代表2人,用半格表示1人。

(5)请选择第一种图的学生,现在用第二种图表示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将例1中8月的数据和这里9月的数据正确填在一张统计表里,再把统计表里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月的数据不能看混淆了,各月的数据要在相应的统计图里表示,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2)比较表示8月份天气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教材“练习十九”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把第一组和全班的调查结果用条形图表示出来。

注意比较两种统计结果,想一想:

每格代表几人才合适?

可以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小组交流:

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教材“练习十九”第4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

向学生说明这个统计图是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统计图的项目,这样的统计图是横式条形统计图。

组织学生先调查同学的上学方式,再完成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条形统计图(3)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完成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并能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重点难点】:

重、难点:

理解1格代表5个单位,并能完成用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咱们班谁的家里有车?

(家里有车的学生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2.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课件播放2分钟),你们看,道路上有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它们各开过多少辆呢?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开过的四种机动车的数量?

(提示学生:

车很多,开得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是能分工合作)

二、互动新授

1.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机动车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2.播放车辆来往情况(速度较慢),各小组记录汽车数量。

(有用数数的方法,有用写正字的方法,有用做记号的方法……)

小组介绍统计的方法,得出哪一种统计方法比较好。

(正字统计法)

3.投影小组记录单(核对数据)。

机动车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4.刚才我们把各种车的数量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叫什么?

(板书课题:

条形统计图)

三、探索方法

1.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看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

如果想形象地看出谁最多,谁最少,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画条形图)〖HJ3mm〗

2.制作条形统计图。

(1)电脑出示。

(2)学生试画统计图,产生矛盾。

(1格代表1辆,格子太少,1格代表2辆,也不行……)

(3)小组讨论怎样画统计图。

(4)分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明确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用1格代表5辆车的制作方法)

形成矛盾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解决矛盾的策略。

(5)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8页)。

3.展示学生的统计图,进行订正和分析。

(1)评价、订正统计图。

(2)看图分析,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完成教材第98页第

(1)~(3)题)

(3)讨论: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机动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

为什么?

4.学习小结。

由于数据比较大,用1格代表5辆的方法比用1格代表1辆或2辆更清楚,更适合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如果碰到更大的数据,还可以用1格代表10或20,甚至更大的数。

四、实践应用

1.教材第9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小组内交流完成后面的问题。

2.教材“练习十九”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

(2)小组交流完成第

(1)~(3)题后,讨论第(4)题的三个问题,然后独立完成统计图。

3.教材“练习十九”第6、7题。

小组讨论交流,先确定1格代表多少,然后完成统计图,并交流完成后面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一般简称“条形图”,也叫“长条图”、“直条图”.条形图可画成竖条,也可画成横条.从条形统计图可直观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1.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 

2.作图定标尺.先画纵轴,确定一定的比例(即标尺),作为长度单位;再画横轴,纵、横轴的长短要适中. 

3.画直条.条形的宽度、间隔要一致. 

4.写上条形统计图的总标题、制图日期及数量单位. 

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张 ppt)

三、具体内容

1. 例1: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首先呈现的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然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表示出数据,就出现了统计表和象形图。

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

引发学生对“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

意在使学生通过整理与比较,凸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特点。

2. 例2: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例2是通过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一种早餐,呈现了两个条形统计图。

通过分析、比较,直观地体验到“以一当二”的必要性。

接下来,教材以4个问题呈现了数据分析的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以一当二”来描述数据的方法,特别是体会“当人数出现单数时,可以用半格来代表一个人”的方法,从而解决认知上的难点。

“做一做”处理。

3. 例3: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多个单位)。

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以一当二”的条形图会有局限性,形成认知的矛盾冲突,接着教材提出:

“如果用每个格表示2辆汽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通过对上面数据的观察和思考,感受引入“以一当五”条形图的必要性。

最后,通过第3个问题,进一步说明“以一当几”应该结合数据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教学建议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需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做出判断。

2.注意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二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

如,采用纵向条形图还是横向条形图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有时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数据。

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

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②数据之间的读取,包括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例如做比较(例如,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进行操作(例如,加、减、乘、除)等;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