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0951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文档格式.docx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五、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六、朗读背诵

要求同学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

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一、检查作业

视同学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

二、整体感知

让同学对照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都是怎样解决的?

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尽量要求同学自学,不懂再问)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身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同学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示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

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⑴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

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

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

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

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⑵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

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

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重点研讨

小组合作探究。

考虑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

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同学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只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

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空虚,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身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归结上文,突出勤苦。

前者标明勤能补拙,后者标明乐以忘忧。

四、体验与反思

引导同学对比作者,围绕“尊师好学”等方面的问题,谈谈自身的学习经历。

找出缺乏,加以改进,提高认识。

对课文中诸如教师态度严厉等问题,可以让同学谈出自身的观点,但要引导同学辩证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问题。

五、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

其实古人论和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等。

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赞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

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

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六、作业

1、写一篇文章──“谈学习”,600字。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局部。

3、继续背诵课文。

【篇二: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

24.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

<1、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2、悬梁刺股(战国孙敬、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3、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4、王冕苦读?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个在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明初著明散文家,他就是―――宋濂

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复习:

1、简介作者:

请学生以“_____的宋濂”的句式来介绍宋濂的文学常识。

<明确:

可以用诸如:

勤奋的宋濂、编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初三大家的宋濂、为翰林院编修的宋濂等句式来表达。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的文体是序,它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来介绍一下: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学习文言文要善于积累文言词语,注意文言中的特殊的词语的用法,才能更好理解文意

3、复习字词注释:

明确1).一词多义:

以{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古今义: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

跑(走送之)

今义:

行走

趋:

快步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趋势

假:

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

假期

汤:

热水(媵人持汤沃灌)

菜汤

3).词类活用:

腰:

名词用为动词,腰挂(腰白玉之环)

4)、通假字字:

支:

通“肢”,肢体(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

通“披”,穿着(同舍生皆被绮绣)

三、感知研讨

1、通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翻译疏通之后,谁知道这篇赠序的缘起和意图。

从文中哪一部分可以找到答案?

第三段点明,同乡的年轻后生马君则来拜访我,因其善学,作者作了这篇临别赠言,目的在于勉励他进一步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提出告诫。

、、作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何以屈尊降驾,为一个区区后生写赠序?

----因为他感受到马生的求学精神,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才发出知音之调,肺腑之言,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作者--------幼时即嗜学

2、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第1段,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是如何克服的?

四人组讨论:

<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或: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求教难,常遭“叱咄”;

奔走苦,冒严寒顶风雪,

到外地寻师;

生活艰,“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1)、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

(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其艰难可见。

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②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①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渴望和诚心)

②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袍敝衣”。

<从文中可以看出,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勤且艰”的读书正是宋濂学有所成功成名、的根本原因。

3、文章也写到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条件,看看是从从哪些方面来写同舍生条件的优越的?

在写作上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何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4、本文还有哪处也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今之诸生:

有凡所应有之书/有司业博士为师/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通过这四层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

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5、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

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

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

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7、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像这样的“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

<孙权劝学>

8.是啊,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

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

后天学习很重要;

勤能补拙,学能治愚;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9.本文作者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事例用自身的实例不仅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作者对青年人的期望之殷切也由此可见一斑。

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10、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

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请联系自己或同学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最受启发的地方.

勤奋好学,乐以忘忧,对待老师毕恭毕敬,作者的这种苦乐观和尊师从师?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

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11、古往今来勤学的人和事例多,名言警句也多,请把你最喜欢的所能记住的关于勤学方面的名言写在书上课后题处。

四、结语:

面对我们眼前如此优越的条件,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是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乐此不疲。

五、作业。

板书:

【篇三: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三、作者简介:

(课文p179)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

(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齐读。

4、自主与合作:

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五、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以“宋濂求学记”为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

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几,只因“中有足乐者”。

六、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讲述)

七、写法鉴赏(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八、拓展延伸(课后练习3)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幼时----嗜学---家贫---------借书---手抄------------遍观群书

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求教---无硕师名人----趋百里叩问

-------俯身倾耳、色恭礼至从师时----求学-----

附:

板书设计

24送东阳马生序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不敢稍逾越

求学勤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东阳马生

余: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无鲜肥滋味之享

求学艰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对比

同舍生:

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

艰苦求学--------------卒有所获勤奋学习(自励;

励人)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导入新课

苦难有时候并非全是坏事。

(板书课文标题。

关于作者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

明代文学家。

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回乡。

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

宋濂与刘基、高君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作者、课题介绍

三、思考探究。

(一)文章结构:

第一段:

总写,突出勤奋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

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

从乡之先达

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

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

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二)重点问题: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5)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以: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

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冠:

勇冠三军天下第一

既加冠男子20岁成年

请:

战则请从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再:

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

指抄书。

其:

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生: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

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着

日再食食:

通“饲”,给饭吃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

古:

热水今:

走送之走:

跑今:

尝趋百里趋:

快步走今:

或遇其叱咄或:

有时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

最终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

借今: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

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

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

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

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

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

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

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

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

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

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

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

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

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

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

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