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09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docx

最新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试题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试题88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参考答案】ABC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这里的和谐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和谐。

“和实生物”说明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即是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矛盾,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则不继”说明没有矛盾就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这里的“同”指没有差别的“同”,矛盾的“同”是包含差别的“同”,这种包含差别的“同”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故本题选ABCD。

2.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认识过程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本题选CD。

3.下列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有()。

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孟母三迁D.坐井观天

【参考答案】AD[解析]A项是僵化的看问题,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唯物辩证法;B项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项说明外因对事物发展有促进和延缓作用;D项说明看问题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替整体,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本题选AD。

4.从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至今,香港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在各个方面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部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整体

C.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D.矛盾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BCD[解析]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祖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选B。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的“一国两制”制度,说明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选C。

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由香港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决定,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

A.自我完善过程

B.直线前进过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量变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参考答案】AD[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就是肯定否定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

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并不是直线前进过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量变和质变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本题选AD。

6.下列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一哲理的有()。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水滴石穿

【参考答案】ACD[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句话体现了量变和质变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这一哲理。

即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跬步”、“足下”、“水滴”都是指量变,“致千里”、“千里之行”、“石穿”则是量变的结果即质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本题选ACD。

7.下列关于质变和量变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C.量变就是质变D.量变和质变互相排斥

【参考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质变。

但并不是说量变就是质变,量变和质变之间存在根本区别,量变只是事物数量增减、大小变化等,质变则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发生改变,一事物变成他事物。

事物量变过程中,可能发生事物局部质变,质变过程中必然伴随量变,量变和质变并非互相排斥的。

故本题选AB。

8.在刑事诉讼中,逮捕既可以成为保障绝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

但逮捕仍然在各国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B.事物矛盾各具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参考答案】ACD[解析]题干说明逮捕这一手段具有保障权利和侵犯人权的两面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被广泛采用,这说明一个事物存在正反两面性,因此我们想问题看事情时,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逮捕保障权利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说明这是逮捕这一矛盾事物中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即逮捕是有益的。

本题选ACD。

9.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矛盾所代替B.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形式。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解决的形式也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种: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的矛盾代替、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本题选ABC。

10.“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D.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

【参考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对因果的认识。

题干的观点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这违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选C。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题干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非决定论,认为因果存在于思维之中,是一种唯心主义,选B。

同时,由于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选D。

故本题答案为BCD。

11.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的基本特点是()

A.稳定性B.普遍性

C.主观性D.重复性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故C错。

同时,规律具有稳定性,可重复适用。

本题选ABD。

1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主要是()。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参考答案】ABD[解析]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历史的过程”,就是说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是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可以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考察的。

但并不能说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本题选ABD。

13.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而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A.层次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结构性

【参考答案】BD[解析]在哲学中,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位的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层次性特征是指系统与系统内的个体之间关联信息的传递路径是分层次的;整体性特征是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超越于系统内个体之上的整体性特征;开放性特征是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又会与其他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结构性特征是指系统内相互关联的个体是按一定的结构框架存在的。

但只有整体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是系统的主要特征,其余都是次要特征。

故本题选BD。

14.“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B.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C.物质决定意识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参考答案】A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

将人比喻为井中之蛙和夏天的虫,指出人的认识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限制,也说明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

本题选AC。

15.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

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

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

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参考答案】BCD[解析]“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一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否定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A项,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A项错。

B、C项,对于柏林墙的倒塌,是德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西方一直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题干否认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就否认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B、C项正确。

按照“历史终结论”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终点”,现实并非如此,柏林墙的倒塌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金融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存在的缺陷,也就说明,认识并不能决定、替代社会发展。

D项正确。

本题选BCD。

16.“岁”除了年龄之外,还有年景之意。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说: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

”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大纲》讲:

“土地之岁收。

”这里的“岁”都是在说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

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很关注民之“岁”。

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劳动人民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C.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参考答案】AC[解析]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即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及实践活动的结果,在哲学上讲,即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故C正确。

统治者关注老百姓的“岁”,是因为他们知道人民对国家安稳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故A正确。

本题选AC。

17.金刚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因其碳结构的属性,在高温环境下不稳定。

随着纳米材料的出现,不久的将来,纤锌矿氮化硼或许将成为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在各个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这则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B.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科技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物质

【参考答案】ABC[解析]在题干中,金刚石原本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别的物质将有可能成为最硬的物质,这说明,认识和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制造新的最硬的物质的目的是广泛应用于现实。

故本题选ABC。

18.“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

这首《散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评价也就不同

C.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BD[解析]父(母)子二人的对话是对走路方式的不同看法,这体现了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

从另一方面来说,曲和直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本题选BD。

19.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化“危”为“机”,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说明()。

A.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参考答案】ABD[解析]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人民正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万众一心,才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故A正确。

“危”与“机”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国民经济好转即验证了这一点,B正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我国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审时度势,这一种做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也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D正确。

本题答案为ABD。

20.如果一些地方的农民看到蒜价猛涨,便一窝蜂地种植大蒜,有可能造成蒜贱伤农。

因此农民除了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外,也要重视获取最新、最可靠的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

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再因地制宜,适时搞好农业生产的布局调整,稳妥发展适销对路的生产项目。

这样才能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投入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A.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外因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互制约

【参考答案】AC[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总结实践工作经验,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在本题中,蒜价猛涨和一些农民一窝蜂种植大蒜互为因果,一窝蜂种植大蒜和蒜贱伤农互为因果。

由于预见了蒜贱伤农的后果,农民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不仅体现了因果关系辩证法在现实中的应用,也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本题选AC。

21.“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

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参考答案】CD[解析]A项,体现的是外因对事物的影响,B项体现的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D项强调的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与题干中的诗所体现的哲理是一致的。

故本题选CD。

22.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B.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C.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D.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受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主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身体素质指人的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

这些条件和功能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它制约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

精神素质可分为认知结构和非理性因素两个部分。

人的认知结构也制约着认识的过程,表现在对认识目标、认识客体的选择和对客体信息整理的制约上。

非理性因素表现为主体的意志和情感、灵感和直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着认识活动本身。

正因为认识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的真理性认识必然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故C、D正确。

A、B说法都过于绝对,且是错误的。

23.2009年9月8日1时,河南省平顶山新华四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5人死亡,44人下落不明。

这家煤矿从2008年停产整顿以来,未经批复开工,派93人下井非法开采,终酿成特大安全事故。

这说明()。

A.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B.人类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参考答案】AD[解析]非法采矿这一主观行为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矿难的发生,这一事件告诉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故D正确。

意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是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会起阻碍作用,矿难的发生说明意识并不总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故A正确。

C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制约的。

B项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

故本题选AC。

24.2009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去年四季度出台实施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应该说产生了明显的成效。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前进路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和矛盾。

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B.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事物之间都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AC[解析]在材料中讲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但并未指出好坏两方面,体现不出经济发展中的好和坏两个方面,排除B。

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证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故A对。

题干中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说明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抓住了重点,即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进一步说明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故C正确。

本题没有体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题选AC。

25.黑格尔指出“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这告诉我们()

A.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B.整体是各个部分相加之和

C.部分之所以成为部分在于其与整体的联系性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参考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一个人的手和身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本题选ACD。

二、综合题

26.古罗马政治家塞涅卡说: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某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很多事情才难以做到。

请从哲学角度谈谈这句话给予我们哪些启迪?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7.“党中央提出‘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由“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一原理得出的结论。

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现行路线和政策都是从这一实际出发制定的,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又不超越初级阶段。

28.“零资源经济”在浙江的蓬勃发展说明()。

A.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B.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能起到决定作用

C.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新事物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AD[解析]浙江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却能够发展与稀缺资源相关的经济领域,这在于浙江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

这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浙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盲目发展经济。

故选AD。

B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能够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C项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要坚持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怎么发挥主观能动性,都不会有成效。

29.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哲学内涵谈坚持浙江精神的意义。

(二)

有这样一位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并不是学新闻专业,却被某报社聘用。

当谈及成功原因时说:

“从大二起,我就在这家报社实习。

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堂之外的各种经验,比如假期实习、社会实践、兼职工作等。

还有一位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如今所创办的公司已小有成绩。

他认为:

创业要找到与自己专长吻合、能发挥特长的项目。

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人有做,如果没有创新,赚钱就很困难。

也有这样的大学生,充满理想,但满脑子都是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等大城市,不愿去有很大需求但工作条件较差的小城镇或乡村。

其结果理想只能是幻想,很难实现就业。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坚持“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发展浙江精神正是其内涵的必然要求。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立足浙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坚持和发展浙江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能够使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

30.自主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