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3140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问答题20152020全.docx

《中医基础理论Z》问答题

1、举例说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例如:

同病异治:

麻疹,因病变发展的阶段不同、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

起初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而后期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

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胃下垂等是不同的疾病,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可以用提升中气的方法治疗。

2、何为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什么?

答:

五行相生是木、火、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张的关系,其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火、水生木,其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生我者”和“我生者”两个方面。

相克是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其关系中任何一行中都存在着“克我者”和“我克者”。

也可以称“所不胜”和“所胜”。

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答: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分为:

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子病犯母”。

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和“相侮”。

母病及子:

是指疾病从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属水、肝属木。

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

肾病及肝即是母病及子。

子病犯母:

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

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则是子病犯母。

相乘:

是指相克太过引起的传变。

其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一方的力量过强,而致被克的一方受到过分的克伐;另一种是由于被克一方本身虚弱,不能任受克伐。

如土木相克、肝属于木,脾属土,肝能克脾,肝木太过引起相乘传变为:

木旺乘土。

相侮:

又称反侮,是反向克制引起的传变。

其形成情况有两种:

一是由于一方太盛;另一种是由于一方太虚弱。

如金木关系而言:

肺属金、肝属木,木能克金,肺能克肝。

肺金肃降有制约肝气,肝火上升的作用。

肝木太过引起相侮传变称“木火刑金”。

4、何为肾主水?

肾主水是如何体现的?

答:

肾主水,是指肾中阳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主水是依靠肾中的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实现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肾阳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2)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由肾中阳气的气化作用调节。

3)肾阳的升清降浊作用,将浊中之清升于上,将浊中之浊降于下,维持水液代谢平衡。

生理上肾中阴气充盛,气化功能正常,则水液代谢正常。

如果肾阳不足蒸腾气化失常则引起关门不利、尿止、水肿等病理现象。

5、气血关系包括哪几方面,有何临床意义?

答:

气血关系有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

指血液的生存必须依赖气的推动种气化作用。

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其生成和化生血液均须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气能行血:

是指血液的正常的运转必须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其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

3)气能摄血:

是指血液的正常运转必须依赖气的固摄作用。

血有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4)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是指无形之气必须依附有形之血中,并受血液的滋养才不会散失。

气活力很强,所以气必须依附于有形的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

6、试述署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署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素问.热论》: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署。

”其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署为火热之气所化,具有酷热之性。

火热属阳故为阳邪。

炎热是指温热上炎,所以暑邪伤人,多为阳热症状。

如壮热、脉象洪大。

署邪上扰于面出现面赤,扰乱心神,出现心烦、神昏。

2)署性升散、耗气伤津:

署邪侵犯人体可引起大汗出。

汗为津液所托,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

还可出现气虚、气短乏力、声低懒言。

3)暑多挟湿:

指署邪侵犯人体容易兼夹湿邪,其临床表现为:

除发热、心烦、口渴、喜饮等。

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脘痞腹胀、大便塘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7、试述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湿邪致病多见于长夏季节。

另外,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也易患湿病。

湿邪病分为内湿和外湿。

內湿是指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湿由内生所形成的病理变化。

外湿则多由气候潮湿、居处潮湿、湿邪侵入人体所致。

致病特点如下: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

水,水为阴之征兆,故湿为阴邪。

所以阴胜则阳病,其侵犯人体最易损阳气。

症状有:

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

2)湿性重浊:

重:

沉重、着重之意。

湿邪侵入人体,引起带有沉重感的症状。

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

湿邪偏盛所致痹证。

如关节痛、湿邪引起的痹证又称“着痹,湿痹”还会导致:

面垢哆哆,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多、湿疹寖淫流水。

3)湿性黏滞:

黏滞即黏腻停滞。

湿性黏滞可出现两个方面:

一是指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排出多黏滞不爽。

如小便不畅、不便不爽等。

湿邪病多为缠绵难愈,病期较长,反复发作。

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4)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阴位是指阴位和下肢。

湿邪多见于下部症状。

如淋浊、带下、泻痢等。

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8、试述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向上、故为阳邪。

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汗出、脉洪等数症。

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明、狂躁妄动、神昏、澹语等。

多表现于面部如:

心火上炎可出现口舌生疮,肝火上炎可出现目赤肿病、胃火上炎可出现齿龈肿口病。

2)火热易伤津耗气:

伤津是指损伤津液。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之症。

火热之邪易损伤气。

出现气短乏力、懒言低声。

3)火热生风动血:

生风又称动风。

指以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燔灼肝经、劫耗阴液,筋脉失养等称“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澹语、四肢抽搐。

目睛上视、颈项僵直、角弓反张。

动血是指引起出血,火热之邪侵入血中、迫血妄行灼伤脉络可引起:

吐血、血丑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4)火热易致肿疡:

火热之血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致血腐肉烂,可发为痈肿疮疡。

5)火热易扰心心神:

火热与心相应,心藏神,故火热邪气侵犯于体易扰乱心神,引起神表不安,烦躁,或?

妄发狂昏迷等。

9、试述内伤七情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

性质:

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如突然剧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所致称内伤七情可引起内脏的病变。

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但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所以情志刺激首先伤及心神,心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

由于心主血脉,心主藏神,肝主藏血,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是指过度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呕血、咯血甚至晕厥卒倒。

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使病情恶化。

10、试述治未病的具体措施

答;治未病包括来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

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一般分提高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要避免邪气的侵害。

1、提高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有以下四个方面:

a调摄精神b锻炼形体c起居有节d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2、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具体措施有讲卫生、保护环境、防止水源和食物的污染,疫病流行时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的活动以及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11、何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请各举例说明。

因时: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原则。

如春夏季节,气候温热,阳气升发而趋于外,人体腠理疏松开泄,易于出汗。

所以在选用发汗药时宜量少力缓,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正气等。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原则,如北方多燥寒,故以用温热,南方多温热,故宜用苦寒。

地人制宜: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原则。

如老年人生机减退、精气多亏、多病多虚,治疗时多用益补,慎用泻法。

而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患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时则忌投峻攻,少用补益。

12、试述阴阳学说在指导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答: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有1)说明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人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其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对立的阴阳两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结果。

3)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之间协调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而阴阳所偏,失去协调平衡是引起疾病的内在基础。

13、五行学说是如何说明五脏生理特性及相互联系的?

答:

1)说明五脏生理特性:

将人体的内脏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功能。

如:

木性可曲可直,枝条发达、有生发的特性。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功能,故肝属木

2)以五行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肝生心就是木生火,以肝藏血以济心等。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肺属金而制于心火,故心为肺之主(主:

指制约、相克)

14、根据五行学说确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具体治疗方法有哪些

答:

治疗原则: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的方法2)根据相克规律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具体的治疗方法有:

相生1)滋水涵木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偏亢之证2)益火补土法适用于肾阳不足而致脾阳不振之证3)培土生金法适用于脾胃虚弱4)金水相生法适用于肺虚、肾阴不足等虚证

相克1)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2)培土之水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3)佐金平木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4)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等症。

15、何为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

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升发的特性,能够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运动,促进着气血津液等物质的畅达疏通。

主要体现于五个方面1)调畅气机即气的出入升降运动2)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3)促进消化功能(脾胃运行、调节胆汁的分泌排泄)4)调畅情志5)促进男子排精和女子行经

16、试从生理、病理方面阐述肺与肾的关系?

答: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主水、主管水液代谢等。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水液代谢和金水相生三个方面。

一呼吸方面:

通过肺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

完成体内的气机交换,但肺的呼吸功能必须依赖于肾主纳气的作用才得以正常发挥。

在中医中认为由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依赖于肾,由肾纳摄之,从而保证呼吸运动的平稳,利于气机的交换。

病理上若肾气虚损、摄纳无权则气浮于上,或肺气虚损,久病及肾导致下元虚衰、气不归根。

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甚之肾不纳气之证。

17、试从生理病理方面阐述肝与肾的关系

答: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

肝属木、肾属水故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等说。

所以肝肾间的关系如下:

1)肝肾同源:

肝血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肾精依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

所以肾精互相生化。

肝血与肾精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依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不衰,故为肝肾同源。

在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肾水可养肝木。

在阴阳学说中认为,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对各脏腑的阴液具有滋养功能,肝阴可得到肾阴的资助。

即能涵敛肝阳,使肝阳不过亢,保持阴阳间的平衡。

在病理上:

如肾阴虚损,不能滋养肝阳、肝阳虚损、阴不敛阳、肝阳上亢,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头重脚轻甚则肢麻震颤等症。

中医中称“水不涵木”。

若肝阴亏虚,久病及肾导致肾阴不足,肝肾阴亏临床表现可见,失眠健忘、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之症。

18、血液运行与那几个脏有关?

为什么?

答:

血液运行与心、脾、肝、肺有关,原因如下:

由于血液是水谷精微所化和肾精化血。

而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同时主要借助于肺的宣发和朝自脉,以及肝的疏泄气机促进血液运行的作用。

脾疏血和肝藏血,是固摄约来血液的正常运行,取决于心、肝、肺、脾肾脏的推动的作用与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作用。

此外,血液的正常运行还与脉道是否通利,血液或寒或热等有密切的关系。

19、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有何临床意义?

答:

气属阳、血属阴。

气血的关系,实际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的具体体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气能生血,血的生成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

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化生为营气,津液化生为血,都是在气的作用下完成的。

因此,气旺则血液化生充足,气虚则血液生化不足导致血虚。

2)气能行血:

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无阴气温养推动而不能自行,必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才能循环通畅,流布全身,如果气虚或气滞,则导致血流迟缓或出现血瘀,气逆导致血随气升甚则出血。

3)气能摄血:

是指气对血液有控制约束作用,使之沿着脉道正常循行。

以发挥需养机体的作用,如果气虚不能摄血,可导致多种出血症。

4)血为气之母:

气属阳、血属阴,气的活力极强,易于散失逸脱。

其必须依附于血才能存在于体内。

血能给气充分营养。

如果血液大量丢失,气在机体内无所依附则浮散无根而脱失。

故“血脱者,气亦逸脱”。

20、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

1)多与季节、居住环境有关。

如风病多发于春季,寒病多发于冬季,久居湿地多见湿病,高温环境则多出现火热病。

2)六淫可单独致病,也可两种以上夹杂致病。

如风湿麻痹、风热感冒、湿热泄泻等。

3)六淫发病过程中可以互相转化。

如在一定条件下,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可以化燥伤阴等。

4)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皮毛、口鼻而入。

或两者同时受邪。

故“外惑六淫”之称。

21、试述淤血症症的共同特点

答:

淤血,即指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或脏腑内或离经之血积存体内尚未消散,均称淤血。

其症症特点:

则因淤阻部位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而异。

如淤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淤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淤阻于肠胃,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淤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

症状1)疼痛,以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疼痛加重。

2)肿块,外伤可见肌肤局部青紫肿胀,淤积体内,久聚不散,可形成癥积,按之固定不移。

3)出血紫暗并伴有血块4)久淤面色黧黑,肌肤用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

5)脉诊,多见脉涩,沉弦或结代。

22、何谓反治?

反治法有几种?

请各举例说明

答:

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疗法。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木质不相一致的病症。

常用的方法有:

热因热用、寒阴寒用、塞因塞用等。

23、肺与肾两脏在生理上有何联系?

肺与肾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水液代谢和金水相生三个方面。

a、在水液代谢方面,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亦依赖肺的正常宣降和通调水道。

肺肾协调,水液代谢正常;b、在呼吸方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由肺主,但需要肾的纳气作用协助,从而保证呼吸的正常进行;c、阴液方面,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上滋肺阴,肺阴下济肾阴,肺肾之阴相互滋养,即“金水相生”。

24、何谓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的具体应用有几个方面?

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正复邪自祛。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邪去正自安。

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要注意“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具体应用有五个方面。

(1)扶正:

扶正是指单用扶正的方法。

适应证:

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证。

如用补气药治疗气虚。

(2)祛邪:

祛邪是指单用祛邪的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不虚的实证。

如用发汗解表药治疗邪气在表的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

扶正与祛邪兼用是指扶正和祛邪的方法同时应用。

适应证: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对于虚中夹实者,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对于实中夹虚者,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4)先祛邪后扶正:

“先祛邪后扶正是指先用祛邪的方法,然后再用扶正的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中的邪盛为主者,若兼用扶正,则有碍祛邪,而先用祛邪,不伤正气,正气虽虚,但尚能耐受攻伐。

(5)先扶正后扶邪:

先扶正后扶邪是指先用扶正的方法,然后再用祛邪的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中的正虚为主者,若兼用祛邪,则损伤正气,而先用扶正,不碍祛邪。

25、简述气的功能并举例说明?

(1)推动作用:

指气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具有推动和激发作用;

(2)温煦作用:

指阳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具有温养作用;

(3)防御作用:

指气具有保卫肌肤、防御邪气、维护机体健康的作用;

(4)固摄作用:

指气对于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具有统影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5)气化作用:

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6)营养作用:

指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对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功能。

26、肝是如何促进脾胃运化的?

有何生理、病理变化?

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节脾胃升降。

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取决于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的协调平衡,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着脾胃的升降关系,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重要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而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仅能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表现为眩晕,在下表现为飧泄,而且还能影响到胃的降浊功能,在上表现为呕逆暖气,在中表现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表现为便秘。

前者称作“肝脾不和”,后者称作“肝胃不和”。

二是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受肝主疏泄的调节,且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胆与肝相连,胆附于肝叶之间,胆汁是由肝之余气积聚而成。

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的生成和排泄正常,消化功能也就正常。

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等多种消化功能异常的病症

27、何谓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体现在哪四个方面。

肺主治节是指肺为相傅之官,能够辅佐心君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治理、调节人体的呼吸运动,使呼吸运动得以有节奏地进行;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调节全身的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8、五脏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归属五行后,五脏的联系,也就成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1)相互资生关系:

肾精滋养肝血,使之保持充沛(水生木);肝藏血以济心,充养血(木生火);心阳温脾,使之健运(火生土);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养肺(土生金);肺司肃降,通调水道,助肾主水(金生水)

(2)相互制约关系:

肺气的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的升发太过(金克木);肝的疏泄作用,使脾之运化免于雍滞(木克土);脾对水液的运化转输,可制止肾水泛滥(土克水);肾阴上济心阴,以防止心阳亢盛(水克火);心阳的温煦,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火克金)

29、何谓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什么。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何为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

肺主治节,治节:

治理、调节。

是指肺能够辅佐心君治理和调节全身的功能活动。

体现于四个方面:

一肺主呼吸二随呼吸运动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以及气的升降出入。

三是辅助心脏、推动、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排泄。

肺主治节是对肺功能的的高度概括。

2、在水液代谢方面

肾主水之脏,具有气化功能,其气化作用贯彻在水液代谢的始终,而肺为水之源,肺主行水宣发肃降。

肺肾等脏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病理上:

肺肾功能失调常互为因果。

引起水液代谢障碍。

若肺失宣肃、水道失去通畅,水液不能下输到肾及膀胱;出现尿少、水肿。

而肾的气化失司,水气内停寒水上泛射肺,可见水肿尿少,咳喘不能平卧等是谓“寒饮射肺”。

3、金水相生的关系

即肺肾之阴相互滋养。

从阴阳看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对肺具有滋润作用;从五行关系来看,肺金肾水、金能生水。

是谓“金水相生”。

在病理上:

肺阴虚损,就必及肾导致肾阴亦虚;而肾阴虚衰不能滋养肺阴亦可致肺阴虚。

最终可形成肾阴虚;临床可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

4、水液代谢与那些脏腑有关?

为什么?

答:

水液代谢与胃、小肠、脾、肺、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关。

水液是津液的总称,津液的生成是靠胃水饮食物的“游益精气”,小肠的“比别清浊”,以及上输于脾生成。

津液的输布、要靠脾气的传输作用。

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1)将津液运及全身,起到“以灌四旁”的作用。

2)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作用,将津液散步于体表,并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以推动津液对机体的滋养作用。

三焦是体内气、水运行的通路。

津液在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中要借助三焦的作用输布于周身。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虽然由多个脏腑参与复杂的生理过程,但肺、脾、肾、三焦在整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以肾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是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过程的总动力。

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