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4635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doc

26.意象的生成:

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两者合为一体就是意象。

(1)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和客体在审美状态下交融的动态心理过程

(2)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27.“悟”:

(1)“悟”指的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2)主体在“悟”中终于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象重建直接把握了其内在意蕴。

28.巫术说:

(1)是20世纪一种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的理论,其主要依据是秦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2)这种学说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因巫术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29.席勒的《美育书简》

(1)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在这部著作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26、审美意识:

(1)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等。

27、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

(1)这是西方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标志着作为审美邢台的诞生。

(1分)

(2)罗森克兰兹把丑和美并列起来,认为丑不仅是美的陪衬物,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2分)

28、审美理解的多义性:

审美对象的意义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

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必须通过直观来把握,因此其意义就显得含蓄而丰富。

29、以道制欲:

“以道制欲”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主张。

(1分)所谓“道”,是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指“理”。

(1分)美育就是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

26.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时间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题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2分)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27.灵感: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1分)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出的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分)

28.集体无意识说:

(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一种艺术定义。

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

(2)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29.感性直观性:

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不是通过抽象思维,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即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式)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2分)

26.载道说:

载道说是从功能角度对艺术所下的定义,较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唐代韩愈加以完善。

韩愈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非缘情。

载道说突出了文艺的政治狡猾功能。

(3分)

27.化育:

化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其人格。

化育是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制的。

28.优美: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4分)

是理想人生境界和人生存在实践的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的和展示,是和谐化的人生存在境界。

优美是人队自身生命。

力量的静态直观、优美的和谐、平静、松弛、舒畅使人感到纯净的愉快和美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迷人的魅力,是一种令人心醉神秘的人审美境界。

29.审美距离说:

审美距离说是美学家布洛提出的,其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性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

从而摆脱利害关系的束缚,已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事物。

(4分)

26.再造性想象:

再造性想象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27.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对主体感觉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提高,处在审美体验终点的感觉与起点处的感觉相比较,总是具有更大的深度和普遍性。

是主体通过与对象的交融把自己生命的本真性全面开启与显露,审美体验不仅离不开情感与想象,而且也离不开审美主体个人的人生体验。

(1)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一种独特精神状态。

(2)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

29.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但是艺术的审美功能是其最核心的功能,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27.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8.审美活动无功利: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29.兴:

兴就是指艺术家因感受到某种存在而发生了主观情绪的变化。

26.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这是审美形态在美学方面的基本内涵。

审美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六种:

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审美形态的定义:

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

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的内涵:

人生存在的感性形式。

(1)审美形态是一种感性存在形式;

(2)审美形态是一种逻辑分类形式;(3)审美形态离不开文化背景的制约。

26.以美育代宗教说:

(1)蔡元培提出;

(2)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而宗教则是保守的、强制的、有界的;(3)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充分发挥美育在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提升人生价值方面的作用。

27.鉴赏过程中的“品”:

(1)是指接受者凝神观照,发挥想象,细致体味,丰富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2)“品”将接受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

28.生物本能说:

(1)认为审美活动发生于人的某种自然本能的学说;

(2)生物本能说着重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美感能力,代表人物是达尔文;(3)精神分析学的本能说着重于性本能,认为审美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29.喻象:

(1)是主体在客观世界中摄取物象,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而创造出来的意象;

(2)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是创作主体根据主体心灵创造出的新世界。

1.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创造出的新世界;

2.主体从客体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方式形成的意向便是喻象。

27.“劳动说”:

是一种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生的理论。

它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劳动决定审美趣味、劳动能力与审美能力相一致。

“劳动说”的不是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系统阐发这一理论美学家是普列汉诺夫。

28.对比联想:

是想象活动的一种初级形式,它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

这种联想主要建立在两种食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基础上,其功能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与感受。

29.灵感:

指艺术家在意象的创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的产生,有时是突然从生活获得一种启示,顿时便产生了创作冲动和源源不断涌来的诸般感受;有时是在意象的孕育中苦苦,突然似有所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获得的。

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

灵感的出现总是表现为理性意识以外的主观感受突然得到解放,就势不可遏地奔涌泛滥,充满整个的主体意识空间。

26.有我之境:

(1)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

(2)有我之境是意境的一种,表示一种审美活动中的形上至境;(3)“有我”是将“我”的主观感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上。

28.空间艺术:

(1)空间艺术是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的。

这是因为,空间艺术的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2)空间艺术主要有建筑、雕塑、绘画。

29.净化说:

(1)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效果时提出来的。

(2)说明悲剧借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到净化。

29.寓教于乐:

这一观点是由古罗马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文艺必须具有真实性、形象性和情感性。

艺术要具有魅力,并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把美育看出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27.艺术品的他律性:

(1)艺术品的中介功能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

(2)艺术品的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28.仿象:

1.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来的意象。

2.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

38.艺术敏感:

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

它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和起点,是艺术家生产意象的必备条件。

26.命运悲剧:

(1)古希腊悲剧的基本形态。

(2)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所支配的,与生俱来,先天的,因而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命运。

(3)常常表现人在命运的拨弄下,不仅无所作为,而且结局非常悲惨。

26.审美直观:

(1)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其特点是不经过概念和推理就直接把握到对象的审美特征。

(2)审美直观包括两种形式:

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则是指主体通过直觉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本质特征。

26.有意味的形式说:

这一观点是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形式”。

这是一种从艺术本质的角度定艺术的学说。

所谓“意味”,是指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所谓“形式”,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

27.审美理想:

(1)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2)它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中,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作出来的;(3)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在审美活动中发挥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它不是一般形态的思想观念,而是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高品位的审美追求。

29.崇高:

(1)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

(2)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励;(3)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36.游戏说:

是一种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界定艺术的学说,先由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提出,后经席勒和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

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27.贺拉斯的美育观:

(1)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

(2)这是美育与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

(3)要求艺术既符合文艺的规律,又要有魅力,给人以感动。

39.审美意识:

是指那些对于审美想象的感性直观的、尚没有上升至理论形态的认识。

28.表现说:

(1)表现说兴起于西方l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

(2)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

(3)这是一种从艺术本质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29.美的问题的性质:

(1)探讨美是什么,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

(2)所谓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有了这种质的规定性,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的事物,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

有了它,不仅美的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而且它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美。

37.美感:

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39.无我之境:

是王国维所区分的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

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有我之境:

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与艺术意向中

26.悲剧性:

(1)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

(2)在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遇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3)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27.席勒的美育观:

1)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阐述了自己的美育观。

2)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

3)美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整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29.审美个性:

审美个性是美感欣赏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标志,是人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它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

29.趣味教育:

1)梁启超的美育观。

2)不同于强制教育,以趣味为目的。

3)肯定了美育的独特性和独立价值。

36.柏拉图的美育观

(1)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

(2)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也会导致欣赏者摹仿,淫秽内容会把人教坏。

(3)艺术作品应摹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

(4)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37.美学思想:

(1)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

(2)美学思想是能深刻揭示审美现象的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38.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是人超越了对对象物质本身的追根究底,超越了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于是从对象上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快。

2)32.简述审美惊异的主要特点。

(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3分)

(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3分)

34.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1)王国维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2分)

(2)他认为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分)

(3)他认为美育还能作为德育、智育的手段,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2分)

26.意象的结构

(1)意象由意与象两个方面构成。

(2)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念等。

(3)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够为感官直接感受的表象。

28.审美形态的生成性

审美形态是历史地生成的,任何审美形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产生的。

对于毎个个体来说,审美形态的内涵是随着其人生境界的完善而不断生成和发展的。

29.艺术品的开放性

(1)—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

(2)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受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审美特质。

30.简析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体验、澄明乃是审美主体三个主要的存在环节,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主体的基本存在状态。

(2)惊异是把客体对象从世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并使主体成为审美主体。

(3)体验是主体在审美中被对象所深深吸引,陶醉其中的精神状态。

(4)澄明是指人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

32.简述艺术技巧与艺术形式的关系。

(1)艺本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形式。

(2)艺术的形式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

(3)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符号中。

(4)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

(5)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

(6)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33.简述崇高与壮美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崇高与壮美的的对象都是强大而有力的,因此主体的审美感受都必经历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

区别:

崇高一般在冲突过程中展现,是人的力量、精神的动态展示;壮美则是人的胜利静态显现。

34.简述席勒的美育思想在西方美育史上的意义。

(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

(2)明确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3)回答了完满人性的方式一一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35.为什么说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试举例说明。

(1)人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其中包含着审美境界。

(2)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3)人生境界的多质多层性也决定了审美境界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36.试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说明审美感知的完形特征。

(1)完形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指人的知觉总是倾向于把对象的形式当作整体来把握。

(2)审美感知不是把主体对对象的各种感觉简单地叠起来,而是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

(3)审美主体只有通过积极的改造和修正,才能把握到对象的完整形式。

35.在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在呈现阶段,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2)在构成阶段,主体与客体必须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完成对审美对象的建构。

(3)在评价阶段,主体必须把客体当作一个准主体,与之形成一种主体间的交流关系。

30、简析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2分)

(2)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2分)

(3)审美关系是通过审奖活动建构起来的.审美活动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分)

31、简述西方悲剧理论的主要发展过程。

(1)古希腊悲剧理论的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能够通过唤起观者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2分)

(2)近代的黑格尔认为悲剧通过展示矛盾冲突,体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2分)

(3)现代的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克尔凯戈尔则认为悲剧产生于个体生存中的罪孽和焦虑。

(2分)

32、简述想象力在审美对象的构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先验想象力可打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

2.经验想象力可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造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34、简述美育的独特性。

(1)美育能够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

(2分)

(2)美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分)

(3)美育的这种独特性质根本上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2分)

35、结合下面两段话,谈谈对“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这一命题的理解:

(1)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

(2)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3)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36、试论艺术接受过程中,欣赏者是如何实现意象的重建的,请举例说明。

(1)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向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是艺术意象,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

(2)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启动了艺术再生成的过程,艺术被大大丰富了。

(3)艺术接受者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接受主体所重建的意象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建构的。

(4)艺术意象的重建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是接受者的主体性活动.

31.简述确定美育内涵应遵循的原则。

(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2分)

(2)对美育的内涵确定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

(2分)

(3)对美育的内涵确定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

(2分)

32.简述审美需要的特征。

(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3分)

33.简述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差异。

(1)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而审美经验则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

(2)美感是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则是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

(3)美感是指主体对于某种现成对象所做出的反应,因而美感理论实际上假定关或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事实上,审美对象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才被建构起来的。

(2分)

34.简述崇高在体现人生存在实践上的特征。

1)崇高体现的是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样态。

(2分)

2)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弘扬,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

(2分)

3)崇高是使人在对无限性追索的人生超越中,体悟到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从而导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

35.试论意象与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1)意象与意境是相通的.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

二者均有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这是两者的一致性.二者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区别在于:

(2)二者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3)在审美层次上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从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

(4)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所以,意境有审美的,亦有非审美的,如道德、宗教、学术等等境界,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36.试论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人的本质性或本真性的存在方式。

(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1.简述艺术存在动态过程的三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