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074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docx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知识讲解)

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2、创作

(1)阮籍的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之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陶渊明的创作

陶渊明原本是以“兼济天下”的儒家的思想的奋斗目标的,他也确实也曾经为之努力过,做过一些官。

但是,他却对官场、现实失望了,所以只能无奈地退守田园来“独善其身”。

官场、田园,是陶渊明的人生有着两个关键词。

官场的意蕴在于进取,建功立业,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

田园的意蕴在于退守,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坦然。

可以说,官场加上田园才是陶渊明生命历程的全部。

然而,我们对于陶渊明的印象主要在他的田园世界里。

提起陶渊明,想起的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就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园世界,陶渊明做的事,无非多是“欢然酌春酒”,喝喝酒,“草盛豆苗稀”,种种地,一派安静,一派恬淡,一派潇洒。

这当然也是陶渊明,但这个陶渊明并不立体,因为他缺少了官场的历程,或者说他隐去了陶渊明的前半生,隐去了陶渊明归隐的前提——官场的生活。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仿佛已经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再苦恼和忧愁,可是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白天的陶渊明是在田园世界里,那是宁静与坦然的世界,可每到夜晚来临的时候,他的世界里没有了菊花,没有了桃花,也没有了豆苗,变成了我们所陌生的脸孔。

关于陶渊明《杂诗十二首》,明代黄文焕《陶诗析义》有云: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因此,叹人生苦短是贯穿这组诗作的核心意旨。

3、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

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

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

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正始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地发展了“建安文学”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因此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

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

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字词汇总

1、薄帷鉴明月

鉴:

名词动用,照

2、荡荡空中景

景:

通假影,月光

3、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掷;抛开。

骋:

驰骋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怀乡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却是为了抒发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忧思,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南朝宋颜延之说:

“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意指阮籍生当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而清人何焯则认为:

“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

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

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

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

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

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继续写景。

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

“夜中,喻昏乱。

”吕向说:

“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

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

”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似有牵强附会之嫌。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

一片茫茫的黑夜。

所以“忧思独伤心”。

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白日、素月、西河、东岭、遥遥、荡荡、万里、空中,这些词汇异常的宏阔、浩大,没有大心胸,大手笔是绝写不出来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作为一个大诗人,他的词汇是丰富的,不但可以有出赏菊、种豆的情调,他的胸次之中也有这般宏阔、浩大的意象。

之所以能呈现出这样的意象,不仅仅说明陶渊明的词汇丰富,更在于他的生命底色的波澜壮阔。

面对着这样的场景,陶渊明又有何种深情呢?

宏大的场景,开阔的境界,是在表达诗人的慷慨豪迈、信心万丈吗?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

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前两句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后两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本题第五首云: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饮酒》第十六首云: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

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

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

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全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写作特色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人通过自己夜里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2、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

此处的动以如磐夜色为背景,动更衬托出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3、通过具体的意象书写孤独之情

诗歌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意象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书写了强烈的孤独感和忧生惧祸之叹。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杂诗十二首》(其二)

1、景、情、理交融

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孤独,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清冷的夜气、无垠的宇宙、短暂的人生、流逝的光阴、未酬的壮志,这些都非常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2、刻画、渲染,意境独到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浩渺的宇宙,也是一个飘渺的虚空;“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则刻画了一个清冷孤寂的画面。

浩渺的宇宙和清冷的居室在一片浸肤的清冷之中融合在一起。

3、语言朴素平淡,直率自然

全诗读之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儿斧凿的痕迹,读之亲切。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小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本诗塑造了一个表面上在驿站中饮酒自得,不问世事,实则因劝谏碰壁后愤激不平、以酒浇愁,但仍心念君王、天下,绝不归隐以沽名钓誉的诗人形象。

2.一是借事抒怀。

作者借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怀。

二是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达到“情态毕现”。

三是用典。

“满引浓醪”暗用谢蒲之典,表达自己的愤激与无可奈何;结句反用周颙典,表明作者恋位不辞是拳拳为国之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

拓展阅读

另一个陶渊明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析读

析读《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全文: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本诗的最后两句就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作者情感的关键词:

悲悽,是悲凉悽惶的,整夜都没有睡好觉。

为何而悲戚呢?

我们先来简单看看其原因。

从诗歌来看,悲悽的原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孤独,“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第二,生命老去,“日月掷人去”;

第三,志向不得实现。

陶渊明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孤独、悲悽却伴在他的左右。

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中国古代的有文化有抱负的男人,在爱情、婚姻没有缺失的情况下,仍然还感到孤独、悲悽,多数有两个原因:

事业、年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很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为什么感慨周瑜?

因为周瑜有两件事令人所有士大夫艳羡不已:

第一,周瑜建立了丰功伟绩。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显身手,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战中对战役的胜利起最重大作用的就是东吴的三军统帅周瑜,而不是演义小说重的诸葛亮。

周瑜力主与曹操开战,一把大火把曹操烧回了许昌,不但保住了江东,而且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

中国古人有人生三不朽的说法。

要想达到不朽,就要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指标是水准逐级降低的。

明君、圣贤立德,一般人不能企及,但立功却是英雄能够实现的目标。

可以说,历史上所有的文人都想建功立业,也只有在建功立业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才退到书斋,著书立说,写诗作文的。

周瑜不但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还风流倜傥,谈笑间,潇洒至极。

正如东晋谢安在淝水之战的表现:

“为君谈笑净胡沙”。

这怎能不让人艳羡。

第二,周瑜年轻。

苏轼难道没有年轻过?

不是,他年轻过,但是羡慕的核心是年轻的周瑜已经建立了功业。

当苏轼“早生华发”之时,他感慨的是自己已经没有了年龄资本,没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其实,陶渊明的心态与苏轼一样,或者说多数中国文人都一样:

功业上没有成就,便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更不能名垂青史。

年华老去,岁月蹉跎,得不到自己的认同,陷入到深重的悲哀之中。

陶渊明其实是很惜时的,他说: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勉励什么?

是勉励自己在桃花源中修炼得一身潇洒、,一身闲适吗?

恐怕不是。

那又是什么呢?

那我们就得看一看陶渊明“有志不获骋”的志向了。

知人论世

陶渊明志在何方?

先看陶渊明的知识背景:

道家思想:

老庄的道家思想,就是过清静无为的恬淡、隐居的生活,这在陶渊明的教育背景里是重要的一部分,陶渊明后半生的隐居生活就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

但陶渊明的教育是多元的,并且很重要的一元,尤其是他的前半生,主要是儒家思想由来指引其生活。

儒家思想: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其二十)儒家教育对陶渊明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是六部儒家著作,儒家的基本精神可以用清华大学的校训来概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儒家的精神可以概括成四个字:

进取,厚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人生于世,任重而道远,就应该积极改变世界,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即便是不被任用,仍然屡败屡战。

像孟子那样,在国君面前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做一个帝王的老师。

同时,儒家教育还要求人要有厚德,崇高的道德,这道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济苍生,大丈夫生在天地间,对苍生怀有大爱,要有重整乾坤的远大抱负。

所以,陶渊明的一生始终崇拜孔子,他的诗歌中有所记述。

游侠精神: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⒀。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咏荆轲》)

这是地地道道、真真实实的陶渊明的诗歌。

陶渊明崇拜孔子很好理解,孔子是儒家的宗师,代表了儒家的精神。

那么,荆轲只是一个游侠,怎么会成为陶渊明崇拜的偶像呢?

这是因为,荆轲代表的侠的精神也代表了拯救精神。

侠是一种独立于社会规范体系之外的一股势力,他们以自己认定的价值判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的价值判断小了说是扶危济贫,大了说是替天行道,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

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东晋政府偏安江南,皇室衰微,军阀交替执政,尾大不掉,陶渊明的儒家思想促使他要拯救乾坤,对游侠的崇拜促使他有着舍生取义的悲情精神,他有远大的志向:

猛志逸四海,骞(qian1)翮思远翥(zhù,向上飞)。

无论一个人处在怎样的时代,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一定的平台,陶渊明选择了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都做了什么官呢?

由做官又能看出他有怎样的志向呢?

陶渊明一共做过五个官:

1.江州祭酒

短暂便离职,与政治关系不大,不作细论。

2.桓玄幕府

桓玄是桓温的儿子。

桓温是个大人物,出身高贵,权势熏天,是东晋历史上的曹操。

曹操说“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桓温说“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桓温掌握东晋的实际政权,废立过皇帝。

桓玄继承父亲的功勋,很有才干。

不但如此,颇有二气:

一,豪气如项羽,少年得志,登上政治舞台时23岁,登上权力巅峰时34岁,死时才36岁;二,书生傻气,颇有文人气质。

两件小事:

爱惜书籍,想北伐,先把字画用小船运走,防止毁于兵火;.偷顾恺之的画作,从橱柜后将之偷走,告诉顾画已飞升。

这样一个掌握政权而又有文化气质,甚至可爱的军阀,陶渊明应该是寄托了无限的希望与期待的。

做桓玄的幕府,能与桓玄亲密接触,可以说陶渊明无论从期望值与可能性两点来说,他做官的目的都是很明显的,就是要追随桓玄做一番事业,最好能参与拯救天下的事业,千古流芳。

“陶潜酷似卧龙豪,浔阳万古松菊高。

莫谓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

”(龚自珍)梁父,代指诸葛亮,心中有天下,且以实际行动支撑起了几乎全部的蜀汉政权。

骚,代指屈原,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希望能为国效力。

龚自珍的观点是有其道理的,陶渊明也有过类似的心态与行动。

但不幸的是,桓玄这个枭雄却失败了。

他逼迫晋朝皇帝禅位给自己,当皇帝几个月后,便被后来的宋的开创者刘裕给消灭了。

随之,桓玄也变成了反贼。

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把陶渊明与桓玄的这段关系说得太清楚,好像陶渊明跟了一个失败的军阀,有损其高洁形象。

其实,历史是不容我们去掩盖的,正因为陶渊明有着这样的经历,他才会有那么深沉的感慨,只有看透了人间的变乱,他才会有那样绝决地转身走向桃花源的可能。

我们看待历史、文学,首先要求真,其次才是求善、求美。

3.镇军参军(刘裕)

陶渊明在桓玄败亡之前,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回家守孝三年,并没有赶上桓玄的兵败被杀。

桓玄死后之后,陶渊明又做了刘裕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本是桓玄的幕府,怎么马上又“倒戈”做了“汉奸”,任刘裕的镇军将军了呢?

从刘裕的角度说:

第一,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是打着为晋朝服务的旗号,在政治上占有正义性,并且此时还没有流露出篡位的迹象,也还不具备错位的实力。

陶渊明对刘裕可能会寄予希望。

第二,陶渊明本是桓玄旧部,但是桓玄兵败时陶渊明在家守孝,并未参与战斗。

而且,刘裕征召敌人的旧部,很大程度上能现实自己政权的大度与包容。

从陶渊明的角度上说:

他虽然心情复杂,但是,还是应征为刘裕效力了。

第一,前者桓玄篡位称帝,陶渊明并不赞同。

这并不是说明陶渊明对晋朝有多么的忠诚,而是他原本是寄希望桓玄能重整乾坤,使天下安乐,并不是为自己的野心篡位。

陶渊明对桓玄的厌恶是会有的。

第二,刘裕此时已经取得胜利,并且这个胜利是清除了桓玄这个篡夺了晋朝政权的叛贼的。

刘裕此时权势还不足以篡位,所以依然尊晋朝皇帝为皇帝。

陶渊明对这个所谓“重整乾坤”可能还抱有一定的幻想。

我们不能要求陶渊明在此时就预测出刘裕会在十几年后篡位的事情。

第三,对于军阀的征召,很难推掉,尤其他有曾是桓玄旧部这个前科,从保护自己角度来讲,陶渊明也会做这个官的。

第四,陶渊明的心胸志向还是隐隐在起作用的,如果要有所作为,还是需要参军这个平台。

4.建威参军(刘敬宣)

陶渊明做刘裕的镇军参军不到一年便辞职了。

刘裕在这一年里,剪除异己势力,目标就是桓玄的旧部。

再加上刘裕本身是布衣出身,文化水平有限,陶渊明本身就不太瞧得上。

所以,陶渊明就请求调离自己原职,去做已经没有了军事实力的刘敬宣的参军,其实这已经为自己的归隐开始打算了。

5.彭泽县令

后来索性建威参军也不做,做彭泽县令,彭泽县令也只做了八十多天,因为妹妹去世这个直接原因,离开了官场,终于走向了田园。

由上面陶渊明的任职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陶渊明原本是有着整顿乾坤、大济苍生的理想的,否则他也不会把自己置身于政治漩涡之中、风口浪尖之上。

第二,眼看着各种势力、各个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大家都打着替天行道、忠于朝廷、为民除害、重整乾坤的旗号,干的事情却又都是政治势力的相互倾轧,或者是个人利益的争夺,他厌倦了,失望了。

第三,刘裕越来越得势,直到后来篡位建立宋朝。

而自己又是桓玄的旧部,是被排挤甚至杀害的对象,所以他无奈地独善其身,走入了田园。

以前我们往往以政治黑暗、官场腐朽来解说陶渊明归隐的原因,这样说没有错,但是失之肤浅。

通过今天的解析,我们大致了解了陶渊明的志向,与这种志向不能施展的苦闷与原因。

回到今天所讲的诗歌:

陶渊明在月夜独不成寐,想起了自己如此曲折、凶险、失望的过去,能没有悲戚的感慨吗?

往事涌上心头,忧愁绵绵而来。

人脑和硬盘的区别就在于存储的记忆不可删除,尤其是对刻骨铭心的事情念念不忘,无论经过了多长时间,做过多少删除的努力,都不见得会奏效。

今天我们通过分析诗作本身以及知人论世,看到了另外一个陶渊明。

其实,这才是一个丰满的陶渊明的形象。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人,尤其是历史中的人,往往被后人选择性地看见。

我们都习惯了看到隐士的陶渊明,却忽略了官场中的陶渊明。

我们都以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的,其实,他的真淳恰恰须在繁华落尽之后方能显出。

没有繁华,便没有静穆、真淳,便没有完整的陶渊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