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400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docx

声音的特性公开课省级获奖教案

第2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例如:

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

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 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结论: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

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

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教师总结:

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讨论: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探究点二波形与频率

观察声波的波形

教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并演示: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

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讨论)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讨论)

实验结论:

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探究点三振幅与响度

问:

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

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

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

【活动】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

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果:

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根据实验结果知道:

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教师继续总结: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那么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

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

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

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探究点四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

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

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录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

在典型声音的素材搜集上,我们还需要些努力,在声音的对比音效上,在学生不易认识到的特殊声音上,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采集利用起来。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

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

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

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物态变化

活动体验:

(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归纳总结:

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

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探究点二熔化和凝固

1.概念归纳

(1)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例如:

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

为烛液等。

(2)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例如:

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

岩。

例子:

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棒化成水:

熔化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凝固

(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

先熔化再凝固

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

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

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

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组装实验装置:

把硫代硫酸钠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

往烧杯里倒入冷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图中只画了一套装置,另一套装置完全相同)。

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

(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40℃开始计时,每隔0.5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

(1)对海波及石蜡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

(3)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

记录:

实验中的数据。

表一 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温度/℃

41

43

44

45

46

47

47

47

47.5

48

51.5

53.5

55.5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

液态

表二 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温度/℃

52

55

58

61

62w

63

65

66.5

69

72

74[

83

状态

固态

粘稠状态

液态

学生交流思考:

海波及石蜡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状态的变化一样吗?

分析论证:

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

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

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

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

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

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探究点三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

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海波的熔化图象        石蜡的熔化图象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

(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

温度怎样变化?

吸热、放热情况如何?

归纳交流:

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

(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海波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得出结论:

(1)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

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学生讨论交流:

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凝固;

(4)凝固过程放热。

学生观察课本图3.25甲、乙两幅图线,并分别比较与图3.24图线的区别。

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特点: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知识扩展:

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金刚石

3350

1064

0

3410

962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5

660

固态酒精

-117

各种钢

1300~1400

327

固体氮

-210

各种铸铁

1200左右

232

固体氢

-259

1083

海波

47

固体氦

-272

探究点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逆向思维:

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

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

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

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固态

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

2.固体

3.晶体熔化条件

同时具备

4.晶体凝固条件

同时具备

四、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是热学中比较重要的课,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熔化、凝固是两个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晶体和非晶体性质间的不同,还要学会作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整个过程的引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在课前就做过了实验操作过程,本节课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根据数据我们会画出一幅曲线图,然后让学生对海波曲线图分析,学生很容易会发现海波有一个平稳阶段,然后开始学习海波的熔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