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5009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docx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一、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点:

(1)三条线段

(2)不在同一直线上(3)首尾顺次相接

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除此△ABC还可记作△BCA,

△CAB,△ACB等.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都叫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在做题时,不仅要考虑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还必须考虑到两边之差小

于第三边.)

二、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这边的高,简称三角形的高。

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同一点。

三条高都在

三角形的内部。

2、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

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不相交于一点。

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

直线交于一点。

总结: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特性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高在三角形内部的数量

3

1

1

高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

相交

相交

相交

高之间是否相交

相交

相交

不相交

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的位置

三角形内部

直角顶点

三角形外部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三角形的中线: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

做这个三角形这边的中线.

三角形中线的符号语言:

∵AD是△ABC的中线

∴BD=CD=1/2BC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BAD=∠CAD=1/2∠BAC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四、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两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表示,直角三角形ABC也可以写成Rt△ABC.

例:

已知△ABC中,∠ABC=∠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

A

 

D

BC

小结:

由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得出

(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2)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三个锐角,最少有两个锐角;

(4)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小于或等于60°。

五、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六、多边形

多边形:

在平面内,由n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n边形有n个内角,2n个(n对)外角

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正多边形:

如果多边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那么就称它为正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一般地,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作(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o.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一、全等三角形

全等形:

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一定相同,大小一定相等!

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其中:

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旋转、翻折后所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

全等的表示:

.“全等”用符号“≌”来表示,读作全等于。

书写全等式时要求把对应字母放在对应的位置上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1: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判定定理2: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判定定理3: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判定定理4: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判定定理5(直角三角形):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证明的书写步骤:

①准备条件:

证全等时要用的条件要先证好;

②三角形全等书写三步骤:

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

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

写出全等结论

例:

已知:

如图,AB=AD,BC=DC,

求证:

△ABC≌△ADC

证明:

在△ABC和△ADC中

AB=AD(已知)

BC=DC(已知)

AC=AC(公共边)

∴△ABC≌△ADC(SSS)

 

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

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尺规作角的平分线:

画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

交OA于M,交OB于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的内部交于C.

3.作射线OC.

射线OC即为所求.

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QD⊥OA,QE⊥OB,点Q在∠AOB的平分线上

∴QD=QE

2、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QD⊥OA,QE⊥OB,QD=QE.

∴点Q在∠AOB的平分线上.

 

第十三章轴对称

一、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

平面上的两个图形,将其中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简称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

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

注意:

如果一点在对称轴上,它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

例:

判断:

1、轴对称图形必有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

3、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必能互相重合()

4、两个完全互相重合的图形必是轴对称()

垂直平分线: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图形轴对称的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p63)

三、画轴对称图形

例:

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作出与△ABC

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作法:

(1)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点O,在垂

线上截取OA′=OA,点A′就是点A关于直

线l的对称点。

(2)过点B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点P,在垂线

上截取PB′=PB,点B′就是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3)过点C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点M,在垂线上截取MC′=MC,点C′就是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4)连接A′B′、B′C′、C′A′,得到△A′B′C′即为所求。

作图步骤:

1、找特征点2、作垂线3、截取等长4、依次连线

四、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

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例:

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解:

AB=AC,BD=BC=AD,

∠ABC=∠C=∠BDC

∠A=∠AD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0.

解得x=360

在△ABC中,∠A=360∠,ABC=∠C=720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

(2)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o,那么它所

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即在Rt△ABC中,如果

∠ACB=90°,∠A=30°,那么BC=1/2AB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4.1整式的乘法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二、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即(am)n=amn(m,n都是正整数)

三、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即(ab)n=anbn(n是正整数)

四、整式的乘法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乘、字母部分的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例: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用单项式分别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

注意:

1、单项式乘多项式的结果仍是多项式,积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2、在单项式乘法运算中要注意系数的符号。

3、不要出现漏乘现象,运算要有顺序。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积相加。

例:

(3x+1)(x+2)

=(3x)·x+(3x)·2+1·x+1·2

=3x2+6x+x+2

=3x2+7x+2

五、同底数幂相除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即:

am/an=am-n(a不等于0,m,n都是正整数,且m>n)

规定:

a0=1(a不等于0),即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六、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例:

28x4y2/7x3y=(28/7)·x4-3·y2-1=4xy

七、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例:

(12a3-6a2+3a)/3a=12a3/3a-6a2/3a+3a/3a=4a2-2a+1

14.2乘法公式

八、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即:

(a+b)(a-b)=a2-b2

例: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3x+2)(3x-2)=(3x)2-22=9x2-4

(b+2a)(2a-b)=(2a)2-b2=4a2-b2

(-x+2y)(-x-2y)=(-x)2-(2y)2=x2-4y2

九、完全平方公式

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即: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两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

14.3因式分解

十、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即: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的积

注意:

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例:

X2-1=(x+1)(x-1)

十一、分解因式的方法:

1、提取公因式法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乘积的形式。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即:

ma+mb+mc=m(a+b+c)

例题: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6x3y2-9x2y3+3x2y2②p(y-x)-q(x-y)③(x-y)2-y(y-x)2

 

2、运用公式法

运用公式法中主要使用的公式有如下几个:

①a2-b2=(a+b)(a-b)[平方差公式]

②a2+2ab+b2=(a+b)2[完全平方公式]

a2-2ab+b2=(a-b)2[完全平方公式]

例题: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x2-4y2②9x2-6x+1

3、十字相乘法

公式:

x2+(a+b)x+ab=(x+a)(x+b)

例题: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X2-5x+6②a2-a-2

 

4、分组分解法

分组的原则:

分组后要能使因式分解继续下去

1、分组后可以提公因式

2、分组后可以运用公式

例题: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解:

原式=x2-2x+1-4y2

=(x-1)2-(2y)2

=(x-1+2y)(x-1-2y)

3x+x2-y2-3y②x2-2x-4y2+1

解:

原式=(x2-y2)+(3x-3y)

=(x+y)(x-y)+3(x-y)

=(x-y)(x+y+3)

分解因式的技巧:

一提:

对任意多项式分解因式,都必须首先考虑提取公因式。

二套:

对于二项式,考虑应用平方差公式分解。

对于三项式,考虑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或十字相乘法分解。

三分:

再考虑分组分解法

四查:

检查:

特别看看多项式因式是否分解彻底

 

第十五章分式

一、分式

分式:

如果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且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式子

为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母,B叫做分式的分子。

分式的特点:

1、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

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为零。

即当B不等于0时,分式

才有意义。

2、分数线有除号和括号的作用,如:

可表示为(x-1)÷(x-3).

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约分: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经过约分后的分式,其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像这样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二、分式的运算

分式的乘除:

分式的乘法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分式的除法法则: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为:

例子:

p136例1

分式的的乘方: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即:

例:

p139例5

分式的加减:

法则:

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用式子表示为:

例子:

p141练习计算2

整数指数幂: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若m,n为整数,且a≠0,b≠0,则有

例:

p144例9

三、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

如方程

,像这样,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有可能使原方程中分母为0,因此应做如下检验:

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就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必须舍去.

4、写出原方程的根.

例:

p151例1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