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7155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资源学思考题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战略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1)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

2)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和开发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1)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

2)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规划、地籍(技术管理)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国土规划与经济决策(宏观调控)

土地管理制度与体系(制度和法规)

3.土地资源学研究应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模式?

土地资源学的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1)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问题导向思维、自然伦理思维、动态思维、生态经济思维

(2)常用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4.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要素有哪些方面?

太阳辐射(光)、热量(温)、降水(水)三个方面

5.从大、中、小区域三个角度论述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举例说明。

(1)从大区域尺度来看,地形地貌的宏观格局决定了我国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框架:

由东到西的土地资源分布特征随着地形的阶梯上升和离海洋的远近,由季风带来的水份逐渐减少,形成了土地资源的东西向分布规律:

滨海平原—>

冲击平原—>

丘陵山地—>

黄土高原—>

干旱荒漠带—>

高寒山地。

(2)从中区域尺度来看,地形条件主要影响水热因子的再分布和元素地球化学分异。

如:

秦岭南北坡的差异、土地资源垂直分布规律,由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异所决定的;

此外,元素地球化学分异规律也往往由地形变化所致。

(3)从小区域尺度来看,地形影响地下水分布、以及矿物质分选和运移,因而在不同地貌部位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方式。

如北京西郊山前洪积扇的土地利用模式:

随着海拔的降低,依次为生态林、草灌、果园、村落、菜园、防护林、河渠和水稻田。

6.地质条件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表现为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母质性状对土地资源特性的直接影响,作为土地资源主体——土壤是由岩石风化物经成土过程发育而成,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制约着土地资源利用及其生产力。

此外,地表的岩性、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母质性状也影响地下水的储存环境和水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一定影响。

7.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水文地质;

地球化学则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表水资源分析方法

地表水的根本来源是降水,它以泾流形式使降水在空间上进行重新分配。

研究区域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

1)地表水空间分布规律

2)地表水的时间动态

3)地表水的水质

(2)地下水水文地质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表水源不足时更显得重要。

在土地资源研究与开发中,要分析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排水、水质等影响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

(3)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元素在土壤、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影响该地区的生物正常生长,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包括地下水地球化学和土壤地球化学。

土壤地球化学通过研究土壤元素背景值来分析,是土壤中各种对生物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水平(如重金属元素、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等)。

8.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一方面土壤类型分布对土地资源形成和分布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产力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区域土壤分布模式揭示了当地土地类型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特点,即土地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

土壤理化性状是评价土壤生产力和土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

土壤的综合性状是指某些具有共性的土壤性质的综合表现,反映了土壤在某一方面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可以用等级来表达。

9.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性有哪些因素?

在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时,如何考虑土地与人口关系、土地报酬递减律以及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问题?

(1)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特性的因素

社会因素方面:

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

经济因素方面:

包括生产力、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

技术因素包括:

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推广、物质和技术条件等。

(2)

1)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土地资源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合理的人口—土地结合模式应满足以下基本原则:

应保证并满足人口正常生存和发展需要

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2)土地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对确定土地利用的集约经营规模和投入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实行集约经营,选定合理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必须使土地资源与其它变量资源的投入有一个最佳的配合比例和最佳配合点。

在土地规划、开发整治、选择土地利用方式,应当适度投入,获得最佳的土地利用效益,不能提倡“不惜一切代价”式的发展模式

3)土地区位是自然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地域空间上的综合体现,是土地利用布局的核心问题。

以上三种区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导致土地区位的优劣差异,从而影响着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

10.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

(1)土地类型定义:

由于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在不同地域空间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地域单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即土地类型。

(2)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类别。

(3)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或功能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4)土地利用结构:

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组合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综合特征。

11.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1)中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基本倾向于5级分类制,即:

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组合-土地单元,上三级具有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适宜于小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下两级是地方性分类续分,反映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分异特点,分类标准各地不同,难以统一。

1)土地纲:

根据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分异和大地貌格局而划分

2)土地类:

在土地纲以下根据中地貌类型的变化而续分

3)土地型:

在土地类以下依据小地貌的差异、土壤亚类、植被群系亚类而续分

4)土地组合:

在土地型以下依据微地形(如坡度、坡向)的差异、岩性矿物质组成等而续分

5)土地单元:

在土地组合以下依据土壤的理化性状、水分条件等而续分

(2)分类原则:

1)自然发生学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主导因素原则

4)实用性原则

(3)命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棕壤缓坡山地。

第二种方法,采用地方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

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塬地、梁地、峁地等等。

这类名称简炼、形象,便于使用;

而不足之处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实际差异较大而没有可比性。

第三种方法,用典型地区的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澳大利亚康尼斯顿附近的“纳珀比土地系统”和“沃伯顿土地系统”,纳珀比和沃伯顿均是地名。

12.简述土地资源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形式主要有土地生产潜力等级划分、土地适宜性分类、基准地价分级、土地利用分类等。

(1)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定的投入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上某种土地利用方式所具有的最大物质生产能力,是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反映。

农用地分等定级即是以此为基础;

也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农林牧用地结构的依据。

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大小主要由各种限制性因子的种类、程度,以及土地资源保护和改良条件所决定。

因此,土地生产潜力等级划分的依据就是限制性因素,限制性因子越多、限制程度越高,潜力等级越低。

(2)土地适宜性分类反映土地类型单元对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

也就是土地质量对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所要求的条件的满足程度。

它是在土地利用规划时选择具体土地利用方式的依据。

 

1)S纲,适宜:

这类土地对所意向的土地用途可确保持续利用,并能产生足以抵偿投入的收益,而且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风险。

N纲,不适宜:

这类土地对所考虑的土地用途不能可持续利用

2)

①土地适宜性级:

反映纲内适宜性的程度。

根据评价应用需要而确定分多少级。

一般采用3级,不超过5级。

S1级,高度适宜:

土地对某种用途没有限制,或只有轻微限制,它不致显著地降低产量或收益,并且不会因此而明显增加投入。

S2级,中度适宜:

土地对指定用途有中等程度的限制性,这些限制将减少产量和收益并增加所需的投入,仍能获得利益,但显著低于S1级的土地。

S3级,勉强适宜:

土地对指定用途有严重限制,导致显著降低产量和收益或增加必需的投入,其收支仅仅勉强达到平衡。

②不适宜纲通常分为两级:

N1级,暂时不适宜:

具有短期内克服限制性的可能,但在当前技术和成本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限制性的严重程度达到在既定方案下不能确保土地有效地可持续利用。

N2级,永久不适宜:

有永久限制性因子,以致于在既定方案下不存在有效地持续利用的可能性。

3)土地适宜性亚级:

反映限制性种类,如土壤水分亏缺、侵蚀危险。

亚级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如S2m(m表示土壤水分限制性)、S2e(e表示侵蚀危险的限制性)。

S1级下没有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

亚级的细分。

亚级内所有单元具有相同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因子,但单元与单元之间在限制性程度上存在差别,这种差别足以影响土地利用或经营管理,可用限制程度等级表示,如S2e-1,S2e-2。

(3)基准地价分级

由政府统一划定的土地控制价格等级,依据影响土地价格因素的综合表现来划定。

实际上就是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具体结果。

与土地生产潜力分级相似,只是两者所采用的评价因素不同。

(4)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或功能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功能)、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覆被状况等因素。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组合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综合特征。

13.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3)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

4)土地资源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种专项规划如城市规划、农业区划等的重要依据。

(2)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

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数量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最后以系列成图的形式表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14.什么是土地评价?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评价?

一般有哪几种形式?

(1)土地评价:

针对一定目的,对土地的质量和性能进行综合鉴定,包括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定量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土地类型单元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限制因素、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

(2)土地评价的目的:

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2)为土地税收服务

3)评价土地利用和管理程度

4)为土地资产市场管理提供依据

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提供基本依据

6)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

(3)形式:

1)土地质量评价

2)土地适宜性评价

3)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4)土地经济评价

5)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评价

6)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15.以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为例简要说明土地评价的程序。

不同类型土地评价,在工作程序和方法上都会有一定差异。

下面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介绍土地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资料调查与分析阶段、综合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表达。

(1)资料调查与分析阶段

1)立项

2)资料整理和分析

3)确定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

(2)综合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单元

2)选择评价因子

3)确定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利用要求

4)建立评价规则和模型,即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要求的比较模型

(3)评价结果表达

1)确定评价结果的分类体系

2)对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的分级

3)土地评价图

4)土地评价报告

16.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1)土地生产潜力:

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投入下,单位土地面积所能够生产人们所需的有效生物产量的最大能力。

(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特定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下能够生产的农产品,所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作物的气候生产力:

取决于光、温、水三要素,分为光温生产力和光温水生产力。

前者被称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力;

后者是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力。

(4)光温生产力:

由光温条件所决定的作物光合作用理论产量,主要受作物品种(冠层结构、光合面积、光合速率)、当地光照和温度条件(生长期内)的影响,其它因素为理想条件。

(5)光温水土生产力:

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旱作农业),需要对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条件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力称为光温水土生产力。

(6)光温土生产力:

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如水田),可以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进行土壤条件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称为光温土生产潜力(水作农业)。

(7)光温水生产力:

即作物在某地的光、温与降水条件约束下的生物产量,是旱作农业的理论产量。

(8)生长期:

满足作物生长的有效天数,主要由温度和水份条件决定。

(9)水份生长期:

土壤中有效储水量>

1/2潜在蒸散量,作物可正常生长,为水份生长期的起始点,——》<

1/2潜在蒸散量时,终点。

(10)温度生长期:

满足作物生长的有效温度的持续天数。

温度生长期和水份生长期的重叠部分为作物的实际生长期

(11)农业生态区法,agriculturalecologicalzone,简称AEZ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建立的一套计算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方法。

17.阐述农业生态区法计算和分析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过程。

并论述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对制订区域耕地保护政策和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指导意义。

(1)农业生态区法基本思路

首先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一些具有相似农业生态条件(气候、土壤和地形等)的空间单元;

若假设在同一生态单元内,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那么土地生产潜力差异取决于灌溉条件和投入水平高低等管理措施,由此计算各单元的土地生产潜力;

再考虑人均消费水平,以行政区域为界预测相应的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2)土地生产潜力估算分为两步:

第一步为气候生产潜力计算,包括光温生产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

第二步是对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土壤适宜性修正而演变为土地生产潜力。

考虑到我国的农作方式分为两大类:

旱作农业和水作农业

旱作农业,土地生产潜力计算过程是光温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

水作农业(或水田),土地生产潜力计算过程是光温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

(3)应用农业生态区法进行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是土地资源清查,包括气候资源清查、土壤资源清查、作物种植制度清查、土地利用现状清查等,划分AEZ;

第二个阶段是土地生产潜力计算,即计算区域土地资源在一定物质投入和技术水平下的生物生产能力;

第三是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和分析,按人均所需的食物消费量来预测某一行政区内所能承载的人口容量

(4)指导意义:

1)向国家提供一个不同行政区的人口承载潜力的一览表

2)根据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进行区域分析,找出一些区域土地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

3)通过耕地现实生产分级图,反映土地现实产量。

4)通过耕地增产潜力的绝对差值图分析目前没有达到最大潜力的原因,进而可以决定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方向。

5)通过耕地增产潜力的相对比值图,方便国家和地区决定投资的方向。

6)对各行政区的今后不同时期内最高的人口承载力与现实具体人口数进行比较这样可以看出目前及其不同时期内人口的承载能力,也可看出不同地区粮食余缺的程度,从而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建设、人口的计划生育等作为决策的参考。

7)通过土地生产潜力的全面比较和宏观分析,为国家和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及开发措施提供建议

18.土地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

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是如何确定的?

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是按研究区内食物总产量,按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所能养活的人口容量。

计算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按每年人均粮食计算,另一种是按人们生活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标准,即人均日营养所需热量和蛋白质量来计算,并折算为相应的食物消耗量。

即:

人口容量=土地综合生产潜力/人均营养水平

投入水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投入水平分级指标来进行划分。

营养水平一种是按照人均粮食消耗量,另一种是根据男子年轻体力劳动所消耗的热量与蛋白质标准统计出来,为降低该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乘以系数0.73。

19.什么是土地利用系统?

影响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1)土地利用系统(landusesystem)是指某一具有相对独立的土地经营单元,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产系统,主要由土地资源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两部分组成,具有一定的边界、结构和功能。

(2)决定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有如下4个方面:

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4)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20.结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现状,阐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对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在方式、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布局和实施规划,是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三种类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或土地利用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1)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和控制,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

1)控制建设用地

2)土地利用效应的监控

3)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4)限控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

(2)协调土地利用矛盾

1)协调人地矛盾

2)协调部门用地竞争

3)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

(3)组织实施土地利用

(4)监督土地利用

21.简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论述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对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1)可持续土地利用五大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

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

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强其应有的生产和服务功能,不能以牺牲人们的基本利益来换取持续。

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即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改善土地的生产和生态条件,维持生态平衡,从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3)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及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4)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即生产与经济要同步持续发展,不能因“高产”而“贫困”。

5)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

如,发展中国家首先应当考虑人们的温饱问题,在实现温饱过程中逐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达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赢。

(2)指导意义

持续土地利用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和加强生产及其服务功能,而且要通过投入和生态建设使生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高产与稳产的同时要保护土地资源,不能因为高产而造成土地资源退化等问题;

同时,必须保证生产者的生产与经济同步协调增长。

在选择土地利用模式方面应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

如,发展中国家目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解决温饱和发展问题,在这过程中逐步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最后达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高度统一。

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退耕工程、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与移民工程等也应如此。

因此,可持续土地利用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应有相应的具体含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22.什么是土地生态系统?

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组成的(包括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流,所构成的陆地表层复合生态系统。

(2)基本特征

1)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所谓结构是组成系统要素或单元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

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2)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3)土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4)土地生态系统是各种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聚集界面,具有明显的经济特征

2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

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1)基本农田:

为了满足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基本农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耕地临界状况。

(2)基本农田范畴:

大部分高产稳产田应划入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还可以包括部分为保证达到某个食物总产要求所必需的中产田甚至低产田。

反之,有少部分高产稳产农田出于特殊原因,也可能转用为建设用地或其它土地。

1)对于农产品调出地区来说,基本农田是指保证规划期内当地人口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和完成国家粮食安全计划所需的农田;

2)对农产品自给自足地区,基本农田即是保证规划期内当地人口对农产品基本需求所必需的农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