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阶段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阶段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阶段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________;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________。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④②D.①④③②
【答案】D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名师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填写衔接句的题目,注意陈述对象和一致和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4.用平实的语言转述画线的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陈佩斯钟情喜剧艺术,他创办的大道喜剧院已经正式鸣锣开演。
对于正在从事喜剧演出的演员来说,从演出的剧目中截取一部分到春晚舞台上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应当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但是,陈佩斯拒绝了央视的邀请,明确表示不参加蛇年春晚小品演出,他说:
“我们的作品不是羊肉串,不是糖葫芦,所以没有适合的。
”
A.我们的作品是环环相扣的整体,不好拿其中几个片段单独演出。
B.我们的作品品位很高,不适合面向全国观众的央视春晚。
C.我们的作品适合普通百姓,不适合高规格的央视春晚。
D.我们的作品只在大道戏剧院演出,不能像卖羊肉串、糖葫芦一样到处推销。
注意文中的“截取一部分”,由此得到A中的“环环相扣的整体,不好拿其中几个片段单独演出”正确。
【名师点睛】此题注意将形象的语言转化为平时的语言,注意不要曲解文意。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长江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溪流不断汇入,学习也是如此,广泛汲取知识才能丰富自己。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病树逢春恢复生机在于它有执着的信念,如果人们执着追求持之以恒,同样会收获成功。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处山中总是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有时深陷生命泥沼是因为对困境缺少清醒认识。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览名岳大川时,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美,数不胜数的自然风景就会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
【答案】C
【名师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
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此题注意引用额诗句和文意的吻合。
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19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积累(4分)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全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而闻者彰(清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照)
B.假舆马者(借助)锲而不舍,朽木不折(用刀雕刻)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在)
C.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是故无贵无贱(无论)士大夫之族(类)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为民者宣之使言(宣扬)
A项中“参”意为:
检验;
B项中“存”意为:
问候;
D项中“宣”意为:
疏导。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考核课本的文言实词,注意及累记忆。
7.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
C.人非生而知之者则群聚而笑之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之不解,或师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此题考核课本中的文言虚词,注意及累记忆。
(二)课外文言阅读:
阅读下列两段古文,完成第8—11题。
(19分)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
“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
“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古之君子,如淮阴侯③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④,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注】①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代称儿童时代。
②韩、范、富、欧阳: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③淮阴侯:
韩信,淮阴人,辅佐高祖刘邦建立西汉。
④忧:
父母的丧事。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
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
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
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
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
尊敬兄长
9.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2分)()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韩、范、富、欧阳四杰,除了范仲淹外,作者同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人中的杰出人才一般对待。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淮阴侯为例,是为了与范仲淹形成类比,说明范仲淹早年就有辅佐人君、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3分)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
8.C
9.D
10.B
11.
(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3)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8.
酬:
实现。
此题“酬”解释为“报答”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9.
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
此题是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有“直接”,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如此题选项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11.
重点词语:
“知”“因”“待”“显”“传”“假”“能”“绝”。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知”“因”“待”“显”“传”“假”“能”“绝”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
(1)中的被动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
“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我说:
“(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
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
“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
古代的君子,像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
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
三、诗歌鉴赏(10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9-2020年高一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含解斩
【注】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郊扉:
犹郊居。
③致此身:
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诗中哪些意象点明了“秋”?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本诗颈联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3)从全诗看,诗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4分)
(1)南飞的大雁、落叶、白露。
(答对一点,不得分;
两点,1分;
三点,2分)营造了秋夜凄苦、孤寂的氛围。
(1分)
(2)衬托手法。
以露珠滴落可闻反衬园的空寂;
以孤灯独处偏与绝迹尘世的僧人为邻,烘托出处境的孤独、内心的孤寂。
(手法,1分;
赏析,2分。
借景抒情亦可。
答成多种,有关手法的1分不可赋予。
)
(3)①独处他乡的孤独、凄苦;
②久离家乡的思乡;
③怀才不遇的苦闷;
④进身希望渺茫的郁闷、无奈。
(每点1分)
(1)试题分析:
首先答出意象,然后概括出“凄苦、孤寂”的氛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2)试题分析:
首先答出反衬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最后明确艺术效果。
1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他乡”“独夜人”“孤壁”和注释中的“致此身”“寓居”分析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师说》
③,天下归心。
《短歌行》
④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⑤往者不可谏,。
《论语》
⑥防民之口,。
(《国语·
周语上·
召公谏厉王弭谤》)
⑦,杂英满芳甸。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⑧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
《孟子》
【答案】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术业有专攻③周公吐哺④鸡鸣桑树颠⑤来者犹可追⑥甚于防川⑦白日丽飞甍⑧舍我其谁也
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注意“知”“哺”“甍”的写法。
五、现代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0分)
农具之锈
李亮
①农具们在角落一放就是好多年。
有的在某些墙角,有的在某些仓窑的杂物堆里。
除了偶尔透过窗棂或双扇木门缝隙钻进来的阳光和阳光中的浮尘拜访它们之外,再没有眼光一遍遍洗刷出这些农具耀眼的光芒,再没有坚厚糙砺的手掌打磨出它们光滑映人的包浆,再没有呼吸沿着曾经年轻的肩胛骨或臂膀传递给这些铁并使它们也有了体温,也再没有宛若诗经中记载歌唱的那些人类与自然通过农具而交流出的空灵之音。
这些农具如今多数已哑了喉咙,熄了目光,再不轻易被碰触。
②由生铁打造的铧对最初在黄土高原定居的人们而言意义非凡。
它从远古时期的某一处土壤开始,被时光之手稳稳地扶着,不疾不徐,一路犁出农耕文明的诗行。
终于,铧头反射的光芒也照亮了第一批在黄土高原上定居的人们的汗光。
这种照亮甚至是一种点燃,一种召唤。
于是,在垦荒为田的信念之中,每一页犁铧后都紧随着农人的脚步和蓬勃而出的庄稼。
③无法想象在纯手工业时代,打造一页铁铧需要多久时间和多烈的火候,以及多么坚实的臂膊和锋利的眼神。
在专业打铧人的注视中,一页完成了的铧是具有情感的。
它的边缘即将被植物和土壤的气息所渗透,它的身体即将映照储存农人们的身影。
铧的内心注定是温柔敦厚和生动迷人的。
④它们沉稳、坚固、锋利,在泥土的打磨中愈发光华灿灿。
这种光华如太阳一般亮丝缕缕,召唤农人们每个春天抖擞精神,召唤一切适时的庄稼列队等候。
⑤镢头看起来诚实而稳重。
越揣摩越觉得它像陕北人的脾性,一旦决定对谁好了,那便是直掏心窝的真诚和情意,正如下镢那一瞬间的力度。
⑥镢头被农人们反复抡起又掏下,重复的动作像是直尺上的刻度般富有规律,而每个刻度都包含了准确的丈量与力度。
春日的地皮被瞬间切开并翻转,土壤就在这一掏一翻间像刚刚新生一般蓬松起来。
但一个人肩扛镢头走向山间的画面是孤独的。
那样雄浑连绵的大山,那样多而深狭的山沟,一个人走的时候,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这时,肩膀上的老镢头就是唯一的伴儿。
它不是那么沉,也不是那么轻,通过肩膀上那个最舒适的支撑点,老镢头感知到了人的呼吸与思想,人也知道了自己此刻并不是孤独的。
这种相依相伴没有任何喧嚣华丽的形式,却是那样温情脉脉与真实。
⑦锄头更像善于休整草木的资深园丁,颈上那个细弯儿使它看起来用起来更加灵巧。
它在绿色的田间左右开弓,翻飞不停,杂草就像是污垢一样被麻利地清除掉。
如何避开庄稼,如何辨别可以夺走养分的野草——在锄刃与土壤接触的那一刹那,就要像熟知交通规则一般,锄刃该怎么走,怎么绕,每一个动作用多大力道,每一个动作持续几秒。
好的农人早已使锄头本身有了眼睛。
⑧伴随着父辈们粗糙的大手撩洒上来的清水,镰刀片子在已经被磨出流畅曲线的青石上来回滑动,镰刃就在滑腻的石浆中一点点闪现出光华。
镰刃这时是火热的,油锅最灼热的那个点一般,当清水再次流淌冲刷而过时,似乎能听到水刃相交的瞬间那一连串清脆的爆响。
这种声响很明显能激发起镰刀们收割的欲望。
麦子,谷子,糜子和荞麦们正在列队等候,当父辈们拿着镰刀走向它们时,天地间都充满着一种野性的较量与征服的意味。
⑨如果农具们也有性别,那么犁铧,镢头,铁锨,锄头,斧头,木锨和铡刀无疑都是深具阳性特质的。
它们从被锻造好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为生命的诞生繁衍而准备。
它们是支撑着整个农业社会的梁柱和骨架。
它们中的随便一样都可在时光深处撬起一大块带着泥土的农业史。
⑩而那些不得不中途抛下农具来到城市的农人们,他们陷入了一种更加生硬的尴尬。
对于他们,从前的生活被抽空,以后的生活无法饱满。
城市间所有的东西都比黄土更浩瀚,且这种浩瀚没有黄土那样可四时变化的温度和接纳,它们始终是冰冷和拒绝着的。
农具们只能沉默。
它们看到走出大山的农人和孩子们被什么巨大可怕的东西追赶驱逐着,但它们无法抚慰,更无法发出任何响亮的喊声示警。
农具们依然选择守候在曾经的家园之中,一遍遍回忆那些与土地和粮食交谈的岁月,回忆从前农人们手掌的摩挲和温度,哪怕这些业已破损坍塌的家园即将彻底被植被们湮灭。
想着想着,这些记忆就凝成了一粒粒伤感的锈。
14.请简要概括文中集中描写的四种农具的主要特点。
15.简要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分)
16.第⑩段划线句子中“冰冷”和“拒绝”的含意是什么?
17.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最后一段的意蕴。
14.铧:
坚固镢头:
轻重适宜(不那么重,也不那么轻)锄头:
灵巧镰刀:
锋利。
15.①排比,突出了农具在角落里受冷落的情形(2分),蕴含作者对农具受冷落的伤感(无奈、叹惋1分)(内容)②奠定了全文伤感的感情基调;
(1分)③暗示文题(点题、照应标题)(1分)④与最后一段呼应(1分)如写“与后文描写的农具对农人的重要形成对比”亦可得1分;
16.①“冰冷”和“拒绝”指城市的人对于乡村的人缺少温情,不愿接纳。
(2分)②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抛开农具来到城里的农人们来到城市之后精神上陷入尴尬与茫然,生活艰难。
(2分)
17.①化虚为实,农具们曾经在农人手里焕发了生命力,现在农人们抛下农具走向城市使得农具长期备受冷落而生锈;
②作者对农具从农人生活中消逝而无奈、惋惜;
③对农耕文明没落的无限惆怅;
④对于失去了农人劳作的农村走向荒芜的担忧,对城市给乡村带来冲击的反思。
(答出任意3点,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名师点睛】物象特征概括的题目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明确题干要求,在文中锁定区位。
针对题干要求,在锁定的文段中摘录重点句子。
对重点句子分类、概括,得出特征,答题时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中的修饰性词语。
15.
答出语段的内容和运用的排比的手法,然后结合语段的开头分析奠定情感基调、暗示主题的作用,以及结构上的照应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