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165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也不同幅度地增长,但收入差距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的1.9:

1,逐步扩大到90年代末期的2.6:

1,直至目前的3.23:

1,如果考虑到墟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则约达5:

1,甚至更高。

这种过大的收入差距,已成为保持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墟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1.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收入水平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方针,将堀市和农村割裂开来,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未被充分利用,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受到限制。

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村劳动者受歧视,与堀市劳动者相比在受教育条件和个体素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即使进墟务工,由于没有墟市户口,在就业机会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几乎不可能与城市居民同等。

另外,城市人所享有的文化教育、劳动保护、福利补贴、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及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对大部分农民来说也是一种奢望,使堀乡居民收入差距处于相对刚性状态。

  2.城乡资本存量和劳动力要素的不平等

  由于历史原因和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造成我国城乡资本份额相差悬殊,而且结构不合理。

城市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农村,在产品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产品中提取实现工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从1952年至1986年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抽走5823.74亿元资金,外加农业税1044.38亿元,共计6868.12亿元巨额资金,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发展。

在农村,生产性消费能力不足,集体经济的薄弱又使农村有限的资本存量难于积聚,农村投资环境较差,导致资本存量不断向城市流动,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3.农民负担重,收入增长缓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和规定,农民负担有了大幅度下降,但农民缴纳的税收仍高于墟市居民,如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收入税等等.按国家规定,农民上缴的提留和统筹不得超过当地农民纯收入的5%。

而实际上,据农业部统计,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仍较严重。

农民的隐形负担也较重,如近年来化肥、农药、种子价格上涨较快,尽管农产晶价格有所上涨,但不及生产资料的增幅,致使农民获利甚微,甚至亏损。

农村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专业分工差,难以开展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出现“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农民人均收入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

  4.城市化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36%。

从横向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42个百分点。

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决定了大量从农村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将滞留在农村,影响了劳动力的转移。

在我国,城镇居民虽然人均收入高,由于人口规模较小,没能形成对农副产品真正有效的总消费需求,使得农产晶过剩;

农村人口规模很大,因收入过低不能形成对城镇工业晶的强劲需求,从而使工业品遭遇了产品过剩的挑战。

  5.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因素的影响

  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等级制度和身份制度把农民捧斥于城市就业大门以外,广大农民基本未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大量进缄务工的农民也未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标准的社会保障待遇。

目前,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企业职工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而对于那些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来说,享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只能是一种奢望。

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平等,使堀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1.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城乡的统筹发展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推出一系列扶持农业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保护程度。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减轻农民税负,提高粮食的政府购买价格,对粮食主产区农产实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增加农业投入总量,使农民增收有资金和物质保障。

另外,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政府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支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现实的行为选择,也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对政府行为的必然要求。

日本农民收入中政府支付达63%,而韩国高达66%。

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多年来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致力于启动庞大的公共开支,保护农业,支持农民收入增长,使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变得微不足道,社会公平程度很高。

  2.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也有益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据第五次农村人口普查显示,全体平均外出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12107万人,其中从乡村流出的8840万人,占73.0%,2002年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首次超过务农收入,按中国目前经济状况,城市化水平应该达到45%左右,我国只有37.7%,数字表明,中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随着我国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堀乡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

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的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多样化、多模式的城镇化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均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民非农收入增长,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农业收入增长。

  3.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全体国民的普惠性。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保障重心放

在堀市。

农民是庞大的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其基本权益要靠社会保障来维护。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公布的医疗卫生服务报告,在191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指数中,中国排第188位,是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农村公共卫生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必须予以全力关注。

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利用财政激活农村商业保险市场,解决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中央和地方政府新增加的卫生经费,必须确保主要用在农村卫生事业上。

要对农村卫生事业体制进行彻底改革,重建农村基层的医疗救助网络和体系,在城乡之间公正分配医疗救助资源,彻底改变农村缺医少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滞后的局面。

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和维护社会安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改变二元经济体制,促进城乡居民教育及劳动就业机会的平等

  我国的二元经济体制没有给予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权利。

教育是最重要的人力投资,也是农民能获取较高收入的基本保障。

中央和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让农民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积极推进教育体系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教育体制。

就业是安身立命之本,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主要是城乡居民就业的不平等。

户籍制度、一些企业的用工制度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彻底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

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和管理、流动监测、就业培训、供求信息和农民工维护权法律服务体系框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纳入政府统一管理轨道,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5.发挥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有效功能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步伐,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政府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

应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农民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很大,而国家对农业补贴较少,国民收入分配对农民不利,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此,要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给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政府新增财力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逐步建立农民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就注重公平。

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民群众。

要通过加大对弱势群体,弱势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总之,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从扩大到缩小,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库兹涅茨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倒u型”假说:

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随着初期经济发展而扩大,达到最高点后,又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改善。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经历了这一过程,我国也将不会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体制的成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缩小。

  主要

  [1]张红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

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选择[J].管理世界,2004,(4).

  王德文等.影响农民增收的宏观经济条件[J].农村经济文稿,2003,(4).

  刘世锦.我国正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N].中国经济时报,2004—01—16.

  王颖.再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

  刘斌,张兆刚,霍功编着.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