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907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9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 精品.docx

现代控制实验报告最新精品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

现代控制原理

学生姓名:

费梦娟

学号:

6100310059

专业班级:

自动化102

实验一、线性系统的状态反馈及极点配置

一.实验要求

了解和掌握状态反馈的原理,观察和分析极点配置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

受控系统如图3-3-61所示,若受控系统完全能控,则通过状态反馈可以任意配置极点。

图3-3-61受控系统

期望性能指标为:

超调量MP≤5%;峰值时间tP≤0.5秒。

因此,根据性能指标确定系统希望极点为:

图3-3-61受控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为:

(3-3-51)

式中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3-3-52)

受控制系统的能控规范形为:

(3-3-53)

当引入状态反馈阵KK=[K0K1]后,闭环系统

的传递函数为:

(3-3-54)

而希望的闭环系统特征多项为:

(3-3-55)

令GK(S)的分母等于F#(S),则得到KK为:

最后确定原受控系统的状态反馈阵K:

由于

求得

所以状态反馈阵为:

(3-3-56)

极点配置系统如图3-3-62所示,再简化成图3-3-63。

图3-3-62极点配置后系统

图3-3-63极点配置后系统

(图中“输入增益阵”L是用来满足静态要求,可取L=1)

根据图3-3-63所示的系统,设计如图3-3-66所示的极点配置后系统的模拟电路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观察极点配置前系统

极点配置前系统的模拟电路见图3-3-64所示。

图3-3-64极点配置前系统的模拟电路

实验步骤:

注:

‘SST’不能用“短路套”短接!

(1)将信号发生器(B1)中的阶跃输出0/+5V作为系统的信号输入r(t)。

(2)构造模拟电路:

按图3-3-64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1

信号输入(Ui)

B1(0/+5V)→A5(H1)

2

运放级联

A5(OUT)→A4(H1)

3

运放级联

A4(OUT)→A6(H1)

4

运放级联

A6(OUT)→A3(H1)

5

跨接反馈电阻200K

元件库A11中可变电阻跨接到

A6(OUT)和A5(IN)之间

(a)安置短路套(b)测孔联线

模块号

跨接座号

1

A5

S4,S6

2

A4

S5,S8,S10

3

A6

S4,S7,S9

4

A3

S1,S6

(3)虚拟示波器(B3)的联接:

示波器输入端CH1接到A3单元输出端OUT(Uo)。

注:

CH1选‘X1’档。

(4)运行、观察、记录:

将信号发生器(B1)Y输出,施加于被测系统的输入端rt,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时(0→+5V阶跃),观察Y从0V阶跃+5V时被测系统的时域特性。

等待一个完整的波形出来后,点击仃止,然后移动游标测量其调节时间ts。

配置前系统

图3-3-65极点配置前的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2.观察极点配置后系统

根据图3-3-63的极点配置后系统设计的模拟电路见图3-3-66所示。

图3-3-63中要求反馈系数K1=10.9=R1/R3,R1=200K,则R3=18.3K,反馈系数K2=-5.9=R1/R2,则R2=33.9K

图3-3-66极点配置后系统的模拟电路

实验步骤:

注:

‘SST’不能用“短路套”短接!

(1)将信号发生器(B1)中的阶跃输出0/+5V作为系统的信号输入r(t)。

(2)构造模拟电路:

按图3-3-66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安置短路套(b)测孔联线

模块号

跨接座号

1

A5

S4,S6

2

A4

S5,S8,S10

3

A6

S4,S7,S9

4

A3

S1,S6

1

信号输入(Ui)

B1(0/+5V)→A5(H1)

2

运放级联

A5(OUT)→A4(H1)

3

运放级联

A4(OUT)→A6(H1)

4

运放级联

A6(OUT)→A3(H1)

5

跨接反馈电阻R2=33.9K

元件库A11中可变电阻跨接到

A4(OUT)和A5(IN)之间

6

跨接反馈电阻R2=18.3K

元件库A11中可变电阻跨接到

A6(OUT)和A5(IN)之间

 

(3)虚拟示波器(B3)的联接:

示波器输入端CH1接到A3单元输出端OUT(Uo)。

注:

CH1选‘X1’档。

(4)运行、观察、记录:

(同上)

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时(0→+5V阶跃),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o(t),且将结果记下。

改变比例参数,重新观测结果。

★在作该实验时,如果发现有积分饱和现象产生时,即构成积分的模拟电路处于饱和状态,波形不出来,请人工放电。

放电操作如下:

输入端Ui为零,把B5函数发生器的SB4“放电按钮”按住3秒左右,进行放电。

配置后系统

实验结果:

图3-3-67极点配置后的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从示波器上可以观察到的曲线如图3-3-67所示(tp=0.5S)。

很明显,经过极点配置后,系统的超调和峰值时间满足期望性能指标。

实验二、降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一、降维状态观测器设计

观测器极点:

-10

2、实验步骤:

注:

‘SST’不能用“短路套”短接!

(1)将信号发生器(B1)中的阶跃输出0/+5V作为系统的信号输入r(t)。

(2)构造模拟电路:

按图3-3-66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安置短路套(b)测孔联线

模块号

跨接座号

1

A5

S4,S6

2

A2

S5,S8,S10

3

A4

S3,S5,

4

A1

S6,S7,S9

5

A6

S4,S7,S9

6

A7a

S3,S6,S10

7

A7b

S4,S6

8

A3

S5,S7

1

信号输入(Ui)

B1(0/+5V)→A5(H1)

2

运放级联

A5(OUT)→A2(H1)

3

运放级联

A2(OUT)→A6(H1)

4

运放级联

A6(OUT)→A4(H1)

5

运放级联

A1(OUT)→A7a(H1)

6

运放级联

A1(OUT)→A3(H1)

7

运放级联

A7a(OUT)→A7b(H1)

8

运放级联

A4(OUT)→A3(H1)

9

运放级联

A7b(OUT)→A5(H1)

10

跨接反馈电阻R2=18.3K

元件库A11中可变电阻跨接到

A6(OUT)和A5(IN)之间

11

跨接反馈电阻R2=33.9K

元件库A11中可变电阻跨接到

A7b(OUT)和A5(IN)之间

12

跨接反馈电阻R2=100K

元件库A11中可变电阻跨接到

A6(OUT)和A4(IN)之间

13

跨接反馈电阻

R2=500K

元件库A11中可变电阻跨接到A5(OUT)和A4(IN)之间

(3)虚拟示波器(B3)的联接:

示波器输入端CH1接到A3单元输出端OUT(Uo)。

注:

CH1选‘X1’档。

(4)运行、观察、记录:

(同上)

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时(0→+5V阶跃),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o(t),且将结果记下。

改变比例参数,重新观测结果。

★在作该实验时,如果发现有积分饱和现象产生时,即构成积分的模拟电路处于饱和状态,波形不出来,请人工放电。

放电操作如下:

输入端Ui为零,把B5函数发生器的SB4“放电按钮”按住3秒左右,进行放电。

二、实验结果:

三、实验心得:

这个实验可以用很不成功来说。

实验结果不尽人意,和理论上有一定的相差。

而且,感觉上试了很多次,也无法取得和理论接近的实验结果。

希望有机会可以在去实验室做一遍。

实验三、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3.4.1典型非线性环节

一.实验要求

1.了解和掌握典型非线性环节的原理。

2.用相平面法观察和分析典型非线性环节的输出特性。

二.实验步骤及内容

本实验列出四五种典型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供用户用相平面图观察和分析其时域特性。

实验以运算放大器为基本元件,在输入端和反馈网络中设置相应元件(稳压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组成各种典型非线性的模拟电路。

在实验中欲观测实验结果时,可用普通示波器,也可选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

如果选用虚拟示波器,只要运行LABACT程序,选择自动控制菜单下的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下的典型非线性环节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即可使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B3)的CH1、CH2测量波形。

具体用法参见实验指导书第二章虚拟示波器部分。

1).测量继电特性

实验步骤:

CH1、CH2选‘X1’档!

(1)将信号发生器(B1)的幅度控制电位器中心Y测孔,作为系统的-5V~+5V输入信号(Ui):

B1单元中的电位器左边K3开关拨上(-5V),右边K4开关也拨上(+5V)。

(2)模拟电路产生的继电特性:

继电特性模拟电路见图3-4-5。

图3-4-5继电特性模拟电路

①构造模拟电路:

按图3-4-5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安置短路套(b)测孔联线

模块号

跨接座号

1

A3

S1,S12

2

A6

S2,S6

1

信号输入

B1(Y)→A3(H1)

2

运放级联

A3(OUT)→A6(H1)

3

示波器联接

A6(OUT)→CH1(送Y轴显示)

4

A3(H1)→CH2(送X轴显示)

②观察模拟电路产生的继电特性: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5V~+5V),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U0~Ui图形。

(3)函数发生器产生的继电特性

①函数发生器的波形选择为‘继电’,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数码管右显示继电限幅值为3.7V。

②测孔联线:

信号发生器(B1)

函数发生器(B5)

示波器输入端(B3)

幅度控制电位器(Y)

B5(非线性输入)

CH1(送Y轴显示)

B5(非线性输出)

CH2(送X轴显示)

③观察函数发生器产生的继电特性: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5V~+5V),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U0~Ui图形。

实验结果与理想继电特性相符。

实验结果:

2).测量饱和特性

实验步骤:

CH1、CH2选‘X1’档!

(1)将信号发生器(B1)的幅度控制电位器中心Y测孔,作为系统的-5V~+5V输入信号(Ui):

B1单元中的电位器左边K3开关拨上(-5V),右边K4开关也拨上(+5V)。

(2)模拟电路产生的饱和特性:

饱和特性模拟电路见图3-4-6。

图3-4-6饱和特性模拟电路

①构造模拟电路:

按图3-4-6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安置短路套(b)测孔联线

1

信号输入

B1(Y)→A3(H1)

2

运放级联

A3(OUT)→A6(H1)

3

示波器联接

A6(OUT)→CH1(送Y轴显示)

4

A3(H1)→CH2(送X轴显示)

模块号

跨接座号

1

A3

S1,S7,S12

2

A6

S2,S6

 

②观察模拟电路产生的饱和特性: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5V~+5V),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U0~Ui图形。

(3)函数发生器产生的饱和特性

①函数发生器的波形选择为‘饱和’特性;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数码管左显示斜率为2;调节“设定电位器2”,使数码管右显示限幅值为3.7V。

②测孔联线:

信号发生器(B1)

函数发生器(B5)

示波器输入端(B3)

幅度控制电位器(Y)

B5(非线性输入)

CH1(送Y轴显示)

B5(非线性输出)

CH2(送X轴显示)

③观察函数发生器产生的饱和特性: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5V~+5V),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U0~Ui图形。

实验结果与理想继电特性相符。

实验结果:

3).测量死区特性

实验步骤:

CH1、CH2选‘X1’档!

(1)将信号发生器(B1)的幅度控制电位器中心Y测孔,作为系统的-5V~+5V输入信号(Ui):

B1单元中的电位器左边K3开关拨上(-5V),右边K4开关也拨上(+5V)。

(2)模拟电路产生的死区特性

死区特性模拟电路见图3-4-7。

图3-4-7死区特性模拟电路

①构造模拟电路:

按图3-4-7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安置短路套(b)测孔联线

模块号

跨接座号

1

A3

S4,S8

2

A6

S2,S6

1

信号输入

B1(Y)→B1(IN)

死区特性输出

B1(OUT)→A3(H1)

2

运放级联

A3(OUT)→A6(H1)

3

示波器联接

A6(OUT)→CH1(送Y轴显示)

4

B1(IN)→CH2(送X轴显示)

 

②观察模拟电路产生的死区特性: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5V~+5V),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U0~Ui图形。

(3)函数发生器产生的死区特性

①函数发生器的波形选择为‘死区’特性;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数码管左显示斜率为1;调节“设定电位器2”,使数码管右显示死区寬度值为2.4V。

②测孔联线:

信号发生器(B1)

函数发生器(B5)

示波器输入端(B3)

幅度控制电位器(Y)

B5(非线性输入)

CH2(送X轴显示)

B5(非线性输出)

CH1(送Y轴显示)

③观察函数发生器产生的死区特性: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5V~+5V),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U0~Ui图形。

实验结果与理想继电特性相符。

实验结果:

4).测量间隙特性

实验步骤:

CH1、CH2选‘X1’档!

(1)用信号发生器(B1)的‘幅度控制电位器’和‘非线性输出’构造输入信号(Ui):

B1单元中的电位器左边K3开关拨上(-5V),右边K4开关也拨上(+5V)。

(2)模拟电路产生的间隙特性

间隙特性的模拟电路见图3-4-8。

图3-4-8间隙特性的模拟电路

①构造模拟电路:

按图3-4-8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安置短路套(b)测孔联线

模块号

跨接座号

1

A1

S5,S10

2

A6

S2,S6

1

信号输入

B1(Y)→B1(IN)

死区特性输出

B1(OUT)→A1(H1)

2

运放级联

A1(OUT)→A6(H1)

3

示波器联接

A6(OUT)→CH1(送Y轴显示)

4

B1(IN)→CH2(送X轴显示)

 

②观察模拟电路产生的间隙特性: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5V~+5V),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U0~Ui图形。

★注意:

在做间隙特性实验时应将Ci和Cf分别放电,即用按住锁零按钮3秒,否则将会导致波形的中心位置不在原点。

(3)函数发生器产生的间隙特性

①函数发生器的波形选择为‘间隙’特性;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数码管左显示斜率为1;调节“设定电位器2”,使数码管显示间隙寬度幅值为2.4V。

②测孔联线:

信号发生器(B1)

函数发生器(B5)

示波器输入端(B3)

幅度控制电位器(Y)

非线性输入(IN)

CH1(送Y轴显示)

非线性输出(OUT)

CH2(送X轴显示)

③观察函数发生器产生的间隙特性: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慢慢调节输入电压(即调节信号发生器B1单元的电位器,调节范围-5V~+5V),观测并记录示波器上的U0~Ui图形。

实验结果与理想继电特性相符。

用分离元件构建的典型非线性环节,由于双向稳压管及二极管在小信号段存在着非线性失真,导致了输出特性失真较为严重。

而用函数发生器构建的典型非线性环节与理想特性完全一致,因此在第3.4.2和第3.4.3实验中都采用了用函数发生器构建的典型非线性环节。

实验结果

3.4.2二阶非线性控制系统

一.实验要求

1.了解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用相平面图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

3.观察和分析三种二阶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图。

二.实验步骤及内容

本实验列出三种二阶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模拟电路,供用户用相平面图观察和分析其时域特性。

相平面法也是一种时域分析法。

它是求解一、二阶常微分方程的一种几何表示法。

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将系统的运动过程形象的转化为相平面上的一个点的移动,通过研究这个点的移动的轨迹,就能获得系统运动规律的全部信息。

即用时间t作为参变量,用

的关系曲线来表示。

本实验把系统的误差e送入虚拟示波器的CH2(水平轴),它的导数

送入示波器的CH1(垂直轴),在示波器上显示该系统的相平面图。

1).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

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模拟电路见图3-4-16所示,

图3-4-16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模拟电路

实验步骤:

CH1、CH2选‘X1’档!

(1)用信号发生器(B1)的‘阶跃信号输出’和‘幅度控制电位器’构造输入信号(Ui):

B1单元中电位器的左边K3开关拨下(GND),右边K4开关拨下(0/+5V阶跃),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L9灯亮,调整‘幅度控制电位器’使之阶跃信号输出(B1-2的Y测孔)为2.5V左右。

(2)将函数发生器(B5)单元的非线性模块中的继电特性作为系统特性控制。

调节非线性模块:

①在显示与功能选择(D1)单元中,通过波形选择按键选中‘继电特性’(继电特性指示灯亮)。

②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之幅度=3.6V(D1单元右显示)。

(3)构造模拟电路:

按图3-4-16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安置短路套(b)测孔联线

模块号

跨接座号

1

A1

S4,S8

2

A5

S5,S7,S10

3

A6

S5,S11,S12

1

信号输入r(t)

B1(Y)→A1(H1)

2

联接非线性

模块

A1(OUT)→B5(非线性输入)

3

B5(非线性输出)→A5(H1)

4

运放级联

A5(OUT)→A6(H1)

5

负反馈

A6(OUT)→A1(H2)

(4)虚拟示波器(B3)的联接: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示波器输入端

信号输出端

CH1(选X1档)

A5单元的OUT(Y轴显示)

CH2(选X1档

A1单元的OUT(X轴显示)

(5)运行、观察、记录:

①运行LABACT程序,选择自动控制菜单下的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下的二阶非线性系统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即可使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B3)单元的CH1、CH2测孔测量波形。

②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时(+2.5V→0阶跃),先选用虚拟示波器(B3)普通示波方式观察CH1、CH2两个通道所输出的波形,尽量使之不要产生限幅现象。

③然后再选用X-Y方式(这样在示波器屏上可获得e-e相平面上的相轨迹曲线)观察相轨迹,并记录系统在e-e平面上的相轨迹;测量在+2.5V→0阶跃信号下系统的超调量Mp及振荡次数。

2).带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

带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模拟电路见图3-4-18。

图3-4-18带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模拟电路

实验步骤:

CH1、CH2选‘X1’档!

(1)用信号发生器(B1)的‘阶跃信号输出’和‘幅度控制电位器’构造输入信号(Ui):

B1单元中电位器的左边K3开关拨下(GND),右边K4开关拨下(0/+5V阶跃),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L9灯亮,调整‘幅度控制电位器’使之阶跃信号输出(B1-2的Y测孔)为2.5V左右。

(2)将函数发生器(B5)单元的非线性模块中的继电特性作为系统特性控制。

调节非线性模块:

①在显示与功能选择(D1)单元中,通过波形选择按键选中‘继电特性’(继电特性指示灯亮)。

②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之幅度=3.6V(D1单元右显示)。

(3)构造模拟电路:

按图3-4-18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安置短路套(b)测孔联线

模块号

跨接座号

1

A1

S4,S8

2

A3

S1,S6

3

A4

S2,S6

4

A5

S5,S7,S10

5

A6

S5,S11,S12

1

信号输入r(t)

B1(Y)→A1(H1)

2

运放级联

A1(OUT)→A4(H1)

3

联接非线性

模块

A4(OUT)→B5(非线性输入)

4

B5(非线性输出)→A3(H1)

5

运放级联

A3(OUT)→A5(H1)

6

运放级联

A5(OUT)→A6(H1)

7

负反馈

A5(OUT)→A4(H2)

8

负反馈

A6(OUT)→A1(H2)

(4)虚拟示波器(B3)的联接: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示波器输入端

信号输出端

CH1(选X1档)

A5单元的OUT(Y轴显示)

CH2(选X1档

A1单元的OUT(X轴显示)

(5)运行、观察、记录:

运行程序同《1.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

观察带速度负反馈的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振荡次数、超调量MP(%)。

3).饱和型非线性控制系统

饱和型非线性控制系统模拟电路见图3-4-20所示。

图3-4-20饱和型非线性控制系统模拟电路

实验步骤:

CH1、CH2选‘X1’档!

(1)同《1.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联线表。

(2)将函数发生器(B5)单元的非线性模块中的饱和特性作为系统特性控制。

调节非线性模块:

①在显示与功能选择(D1)单元中,通过波形选择按键选中‘饱和特性’(饱和特性指示灯亮)。

②调节“设定电位器2”,使之幅度=3.6V(D1单元右显示)。

③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之斜率=2(D1单元左显示)。

(3)运行、观察、记录:

观察时要用虚拟示波器中的X-Y选项。

运行程序同《1.继电型非线性控制系统》。

观察饱和型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振荡次数、超调量MP(%)。

饱和特性实验结果

4).间隙型非线性控制系统

间隙型非线性控制系统模拟电路见图3-4-23所示。

图3-4-23间隙型非线性控制系统模拟电路

实验步骤:

CH1、CH2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